应城打造百亿元产业集群纪实 |
应城网 2008-5-13 |
|
|
|
|
|
科技创新托起引擎
——应城打造百亿元产业集群纪实 来源:孝感日报 第三届中博会期间,有着“膏都盐海”之称的应城市签订了热电联产项目,投资额超过55亿元。与此同时,有5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在应城进入紧张建设之中。宜化投资10亿元,启动双环公司应用新技术、年产百万吨联碱工程;新都公司出资1亿元,收购广盐华源公司87%的股权,构建完整的盐碱肥产业链。 今年以来, 应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科技第一生产力,进行科技创新,着力构建百亿元化工产业集群,书写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篇章。 发展的全新定位 应城市市委书记谢思芳说:“应城要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关键是创新。我们的目标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百亿元产业集群。” 应城市的发展全新定位,与解放思想密不可分。应城市展开了一次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大讨论。省委书记罗清泉在应城调研时明确要求,应城要大力支持宜化双环等大企业发展,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发出建设52个产业集群的号召,应城化工产业集群名列其中。 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大讨论,激起了应城上下想发展、议发展、求发展的如火热情。人们谈到,既往的一切事实证明,工业化是应城加快发展的核心战略和根本途径;既往的一切事实更证明,应城工业化,离不开现有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 应城市很快行动起来。元月10日,在应城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上,市委书记谢思芳说,应城在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中,要十分重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这次会议,明确了工业发展的五个重点:坚持大集群发展、大项目带动、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园区建设、抓好节能减排。五个重点,都与创新有关。 会议不仅提出重视高新技术发展,而且作出了高新技术发展的具体部署: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培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加大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科技经费投入,重点扶持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或税收过1000万元的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 会后,应城市委、市政府下发文件,提出刚性要求:由财政每年预算列支400万元,专门用于奖励创新型企业;从2008年起,由市财政列支150万元,作为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奖励基金;凡上级扶助本市企业的科技资金,一律不得截留,还要视情况由财政列支配套资金。 “当然,从资金方面进行扶持,只是一个方面。”应城市市长朱高文,在2月16日应城市“两会”上承诺, “政府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将从改革、政策、服务、公共环境等多方面着手。” 完美的资源整合 应城科技推动工业发展的全局怎么谋?显然,仅有良好的愿望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打开应城的统计报表,上面清晰地记载:盐化工、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年产值为52.3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市工业产值76%。
应城市的决策者们,解读了这组数字:离省委、省政府要求的应城化工产业集群年产值达百亿元的目标,还差近一半;抓好化工产业集群这个应城工业的大头,就是抓住了工业发展的关键;千方百计利用科技的手段,加快化工产业的发展。 因此,应城从提供企业优良社会环境的角度审视,看到了政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可以为科技长入企业发展提供广阔服务空间。就是政府服务--企业选择--科技提升生产力。发生在宜化双环公司的故事,颇有典型意义 双环集团投入7亿元,引进世界最先进的荷兰壳牌公司干粉煤气化技术,将生产原料由重油改为普通烟煤,降低企业年生产成本2亿元,同时从根本上消除了重油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然而,这家以科技发展为重点的企业,却有一个急待改善经营环境的问题。于是,应城市果断行动,切断多年来乱搭乱连企业水电的线路,关闭地方居民经过厂区的道路,取消周边强装强卸,为企业减少年损失逾千万元。 中国石化行业十大代表性企业之一的宜化宜化双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们很快研究决定,再投入10亿元,引进先进设备,扩大生产能力,向行业三甲冲刺,新增产值15亿元,税收1亿元。 类似的精彩,在应城市决策者们的导演下,次第出现。四川久大集团,收购应城两家盐厂之后,采用科技含量高的新设备,将年产量由40万吨提高到60万吨,年提供税收逾3000万元。 正当久大寻求更大发展之时,应城与建在境内、下放给自己管理的省盐矿联系,主动提供多方面的协助,让久大出资1.1亿元,成功收购省盐矿。目前,久大整合三厂的资源,投资进行技术改造,迈上了规模扩张、技术进步新路。 新都公司在收购三家应城企业后,规模不断扩大,又投资3.6亿元,在应城建立中美合资嘉施利公司,专事复合肥生产。依据盐、碱、肥三大化工产品生产良性互动的最新科技路径,应城市积极牵线搭桥,让建在境内的广盐华源公司接受新都的收购。目前,新都投资3.3亿元,开始建设三大化工产品联接生产线,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又一个“新双环”横空出世。 精细化工大步前行 地相近,人相亲。在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武汉的产业转移,那些建在城中央的工厂的外迁,很自然地盯上了近旁的长江埠。 近年来,应城敏锐地捕捉战机,引进、发展以生产有机硅、有机氟、树脂、医药中间体、电镀中间体、粘合剂等精细化工新材料的企业36家,在长江埠形成一个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被国家科技部评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 这里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事工业、水利枢纽、建筑保护、深井钻探、医药制造等行业,科技含量令国人瞩目。 今春,武汉“1+8”城市圈被国家列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有如一石击水,引发应城市的决策者,对加快科技型长江埠精细化工产业群前行的再审视、再规划、再选择。 于是,应城从高处着眼,总体规划产业集群的企业布局,在道路连接、厂区设置、配套工程等多方面,统一谋划,便于产品运输和工艺衔接。 产品的关联度,决定着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应城在对外招商中,突出宣传长江埠精细化工集群有关企业对上下游产品的需求,吸引了众多投资者。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应城当机立断,成立东城工业园区,实施″一站式″服务,前来集群投资的高科技企业,所涉计划、规划、土地、环保等部门的事项,一律限时间限地点,立即审批办理。 对于新建企业,应城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安全、环保与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建成投产,从起步时即与企业一道把住关口。 面对现实,应城引导企业集中整顿,加强环保、安全设施建设,同时疏浚老府河、建立废水处理场、种植芦苇,修复生态,提高环境容量。 从眼下的发展态势看,精细化工集群,有望年销售收入突破35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引航 应城有一个使人骄傲的数字:1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它们是--长江赛孚、恒天药业、怡禾实业、广达化工、志诚化工、德邦化工、汉星化工、恒新化工、力发化工、武化研化工、富邦化工、东诚有机硅。 这么多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于一个县市,并不多见。对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应城都分外珍视,呵护、引导,一企一法。 在恒天药业多座蓝顶厂房之下,有绿树夹道,花草铺地,几乎听不到多少声响。“企业采用的都是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恒天副总经理李佳剑介绍,“德国技术、台湾制造的单体硫化机,一台就花了700万元。” 今天的恒天,医用包装材料产品覆盖大半个中国,占了同类市场份额的30%以上。 在应城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恒天刚刚改造完成炼胶——预成型——硫化——冲压——清洗——包装等所有工序组成的围形流水生产线,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单体厂房。“就说眼前。企业正在实施投资4000万元,新建一个输液软装材料项目,新增年销售额1.2亿元,将竞争市里的年度高新技术创新奖。”李佳剑说,“虽然应城这个奖励金额有限,但企业看重的是这种社会承认。” 去年,只有100名职员的富邦化工,销售额达到1.5亿元,成为中国肥料添加剂最大的供应商之一。富邦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产生令人惊讶的效益。 鉴于目前我国肥料添加剂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的现状,富邦化工总经理王仁宗,萌生了依靠高科技,开拓新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意愿。由此,富邦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基地、研究团队。很快,富邦在开发区建科研楼的40亩土地,依据有关规定,顺利征用下来;有关建设规划与审批,也一路绿灯;现在,富邦投资1000万元的工程,进入全面装修和设备调试。 感慨不已的王仁宗,立即着手第二步:与武汉地区四所高校的专家签订合作合同,聘请他们利用课余参与富邦的产品研发。 在全省科技奖励名单中,三等奖获得者有德邦化工。这是应城建国以来,企业获取的最高科技奖。德邦与全球500强企业中的两家,有合作关系,产品主要为各种复合材料添加剂,已有6项获国际专利。 借助高科技之力,德邦意欲高飞。应城市多方支持,安排德邦进入新规划的新区建分厂,协助德邦解决短期投入资金不足,协调企业环保论证与实施。德邦总经理王德才信心满满:“三五年内,公司的年销售额将突破3亿元。” 今年元月,德邦公司参加湖北省有机硅产业集群发展研讨会,成为推动全省有机硅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领会科学发展的真谛,应城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自主创新型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成长;紧紧抓住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应城将在打造百亿元化工产业集群的大道上稳步前行。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