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文:探索“两型社会”新突破 |
应城网 2008-6-10 |
|
|
|
|
|
应城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团城市,大胆探索,率先突破,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努力构建“两型社会”,是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以整合资源为重点,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应城是一座资源型工矿城市,境内石膏、岩盐、温泉三种资源并存共生、得天独厚,依托资源成长的企业较多,但布局不集中、产业不集群、产品不精深等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我们围绕节约资源,提高资源效益,着力推进经济转型。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为了促进产业集约、企业集群发展,应城着力建设四大板块:即从东马坊、长江埠地区到主城区作为盐化工业走廊;从武荆高速公路应城中段出口到主城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高新技术产业集中落户市经济开发区和民营工业园;从主城区到汤池温泉旅游风景区作为旅游休闲产业带,规划建设应城汤池旅游公路景观绿化带,集中布局观光旅游产业;以陈河镇、义和镇和杨河镇、田店镇南北两个区域作为高产农田示范区,大力发展糯稻、蘑菇、特种水产和畜禽产业。 二是整合盐化工业。采取兼并、破产等方式,将盐化工业集中整合到大企业、大集团旗下,并通过技改扩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四川久大集团收购应城市制盐厂、第一制盐厂后,又整体收购了湖北省盐矿,已形成年产原盐120万吨的生产能力。新都化工公司整体收购应城市磷肥厂后,又兼并了孝感市广盐华源公司,实现了盐、碱、肥产业链发展。宜化集团控股湖北双环公司后,完成了“油改煤”工程,每年能耗节支近1个亿。目前,应城盐化与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进入湖北省重点扶持的40个产业集群行列。 三是深度开发利用石膏资源。一方面,停止审批新的石膏开采企业,严格控制现有企业开采规模,切实保护资源;另一方面,引导石膏开采企业发展下游产品,对石膏进行深加工,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近年来,我们引进台湾永昌公司、广东建材集团等企业,对石膏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已研制出高强石膏粉、纸面石膏板、石膏晶须、石膏砌块等国内外领先产品,石膏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是提高招商质量。坚持把对财税的贡献力、就业的促进力和产业的拉动力作为招商引进的重要前提,把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投产率作为检验招商成效的重要标准,把投资盐化资源开发不少于5000万元、石膏资源开发不少于2000万元作为最低投资标准,确保招商引进质量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以发展生态旅游为重点,加快景观绿化带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依托汤池温泉资源,围绕打造“华中第一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快绿色通道建设,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一是高标准建设汤池旅游公路景观绿化带。2007年投资建设应城市至汤池镇的景观绿化带,通过种植不同树种,营造出“一带三景十六春色”、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景观效果,使其与汤池温泉旅游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成为展示应城地方风貌和魅力的窗口;新增风景林1020亩,全市人均可增加绿地面积1。01平方米;年吸收二氧化碳629万吨、粉尘1。22万吨,释放氧气3。42万吨;年减少泥沙流失0。66万吨,保肥总量0。05万吨;涵养水源68。29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一座小二型水库。 二是高质量建设绿色通道。对汉宜公路、烟应公路等省道和镇村道路、河渠堤防等四旁行道树全部进行了补植补栽,对机关、社区、小区庭院绿化进行规划设计,全面建设绿化家园。 三是高起点建设万亩林地。在加快松林岗万亩林果基地和祝墩千亩香椿基地建设的同时,在汤池风景区毗邻的乡村高岗地段,建设万亩速生林地和40个万树村,发展生态林业旅游,为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增添新的亮点。 以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为重点,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步伐,着力推进节能减排 把握国家产业投资政策和方向,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积极争上大项目和节能环保项目,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着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是加快热电联产等重大项目进程。完成对华能应城4×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预可研报告评审和选址现场地质勘探工作,投资方已与我市6家用热大户签订供热协议和关停小热电机组初步协议;投资35亿元的国家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应城储备库项目已获国家发改委核准立项,正在筹备建设;投资10亿元的宜化双环“6改10”扩建工程、投资6。4亿元的新都公司“2改6”扩能工程等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年内将陆续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二是加快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坚持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确保企业投产达标排放。细化分解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对重点企业实行跟踪监测管理,落实“一票否决”。切实抓好“五小”企业治理整顿工作,依法关停和搬迁了城区48家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膏粉生产企业,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应城日处理12万吨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土地预审已获专家评审通过。该工程于今年4月底开工建设,年内将完成首期3万吨污水处理工程。 稿源:荆楚网 作者:朱高文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