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劲吹文明风--应城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纪实 |
应城网 2008-6-19 |
|
|
|
|
|
2008年5月20日 来源:应城市文明办
应城历史悠久,文明古老。自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置县,因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而得名。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境内门板湾、四龙河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出土,展示了应城5000多年悠久文化历史;陶家湖古城、蒲骚故城、西河古渡、宋代孔庙、玉女温泉、义马文峰等遗址更是应城古老文明的历史见证。全市国土面积1103平方公里,人口67.67万,现辖16个镇、办事处、场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区由中心城区、长江埠城区、东马坊城区组成,规划面积2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5.75平方公里,人口达11.59万人。2005年,列为湖北省首批扩权县市和财政直管县市,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团城市之一。 应城物华天宝,资源富集。石膏、岩盐、温泉并称应城“三宝”,素有“膏都盐海”和“鱼米之乡”之美誉。境内石膏储量13亿吨,其中纤维石膏占82.5%以上,是建材、化工、医药、食品、农业等产业的重要原材料。岩盐储量280亿吨,矿床分布约140平方公里,占云应盐盆分布面积的74.5%,盐层埋藏浅、品位高,氯化钠含量最高达95%,是国家火炬计划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汤池温泉水质好、储量大,常年水温70℃左右,富含钙、镁、钾等20多种矿物质,目前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被誉为“亚洲第一名泉”。应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平均降水量1,099.8毫米。境内平原、岗地、河湖相间,特产丰饶,汤池甲鱼、赛湖毛蟹、龙王大米、白玉面条等名特优产品名扬四海,是全国商品粮大县和优质稻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区域之一。 应城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李白、欧阳修等历史文化名人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名诗佳作。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贺龙、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光辉足迹,鄂中革命纪念馆、周总理纪念馆展现了革命历史情景。*jzm*、金日成等国家元首先后莅临应城视察。应城籍早期著名人物有:同盟会会员蒋作宾,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等;现役将军有:武警部队政委喻林祥上将,二炮政治部主任张孝忠中将;原二炮黄山基地司令员杨业功少将被评为“2005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 近年来,应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切入点,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连续四届获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称号;连续三届夺得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相继被评为全国教育、文化、体育先进县市、全国道路交通畅通工程二等管理水平县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县市;连续三届蝉联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是全省唯一被中央综治委授予“长安杯”的县市。 2005年第四届文明城市检查验收以来,应城市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坚持注重教育不松劲,严格管理抓长效,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市民素质明显提高,城市品位整体提升,城市环境全面优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 (一)经济建设全面进步。全市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建设盐化工业、石膏建材、精细化工三大产业群,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6亿元,财政收入5283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9%、19.3%、34.4%、18.5%。工业经济活力增强,盐化工业、精细化工产业进入全省40个重点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8.6亿元,同比增长34.5%。开发开放掀起热潮,旅游经济逐步兴起。全年直接利用外资1518万美元,内联引资8.4亿元,引进外资企业4家,实施投资额过千万元项目31个,已竣工18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08元,农民人平均收入459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3%和15.1% (二)城市基础设施完善。2005年以来,按照《应城市第三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坚持老区抓改造,南区抓配套,新区抓骨架的建设思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了城南新区“一纵三横”道路及东城化工园、民营工业园水、电、路、桥等配套设施。完成了城区主街主道黑化及下水道改造等实事工程,促进了新老城区协调发展。完成了自来水水厂扩建,配套完善了城区供水管网,城市供水率达100%。完成了天然气入城工程,部分居民已用上安全便捷的天然气。开通了城市出租车,更换了公汽营运车辆,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5.73标台。先后完成汉宜公路西线和东线王井段、随应公路、烟应公路、云长公路、应汤公路等干线公路的改造升级,开通长荆铁路应城客运站。现已形成公路、铁路、水路、空运并举的交通网络。汉宜公路横贯东西,烟应公路连接南北,中心城区距武汉80公里,距107国道40公里、316国道20公里,1小时可直达武汉天河机场,在建的武荆高速公路将全面提升应城交通区位优势。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延伸城区供电、通信等网络,城市文化、通信、教育、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开发了环水花园、北美城市花园、阳光名城等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市民居住环境质量提高。 (三)城市环境整洁优美。城市环卫专业队伍、社区小环卫队、各小区物业管理队伍相互衔接,形成规范有序的三级环卫管理网络,保证了城市大街小巷路面整洁。城区路面清扫保洁率、垃圾清运率、处理率均达100%。城市市容管理坚持全天巡查管理,依法行政,强化目标管理,突出重点抓好“六乱”现象整治。强化门前“四包”责任,切实加大战线包街工作力度,促进了城区市容环境面貌的根本性改观。城南新区高规模、高起点、高标准布绿,道路两旁、绿化岛内,乔木、灌木、鲜花、草坪错落有致,色彩缤纷,形成了一街一个主体树种,一路一种主体花卉,乔灌木相互搭配的绿化格局。老城区撤墙布绿,一个个休闲式、观赏式的绿化景点已形成。对庭院,应城按照绿化标准,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院院有景点、黄土不见天”,实现了“建一个庭院、变一座花园”,为城市建在花园中打下了基础。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8%,绿地率达37.8%,人均公共绿化面积9.46平方米,2005年底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城市环境保护坚决落实省政府“两个停止、两个一律”的措施,严格环境准入,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不断加大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环境监管力度,切实保障环境安全和群众利益。 (四)社会秩序稳定良好。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为目标,强化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为重点,扎实开展创建“平安应城”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调解工作和突发性事件处理工作,开通网上“市长信箱”和“领导在线”,定期开展书记大接访和书记、市长进社区、访农家等活动,集中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打击“四霸六强”等违法犯罪行为,社会治安和谐稳定,进入全省首批“平安县市”行列。 (五)服务质量优良高效。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集中开展食品、农资、建材打假活动。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诚信经营创建活动,大力推行窗口行业服务机制,建立诚实守信的规范化服务体系。执法部门秉公执法,文明执法。职能部门廉洁奉公,机关干部勤政为民,办事高效。扎实开展行风评议、部门点评活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行业服务规范,市民满意。推行电子政务、改革行政审批流程,设立应城网、行政服务中心,搭起群众与政府联系的桥梁,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社区服务体系完善,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社区活动健康繁荣。 (六)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大力实行“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实用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应城市被评为全省11个县域技术创新示范县市之一,11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不断发展,扎实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发掘膏盐、灵泉两大历史文化,发挥摄影家、作家、音乐舞蹈、篮球、书画、诗词楹联、乒乓球、羽毛球、信鸽、蒲阳花等十大协会作用,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蓬勃兴起。扫黄打非活动常抓不懈,文化市场管理严格,秩序良好。强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计生工作走在全省和孝感市前列。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率先在孝感市通过了全省义务教育第四轮“普九”复查。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启动“惠民医院”,医疗保健和卫生防疫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建立以城市低保、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主,以社会帮扶、慈善互助为辅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各项社保资金发放率达到100%。 (七)创建工作深入扎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2005后,又提出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在全市如火如荼地开展“两城同创”活动。每年同经济工作一同部署,年底一同验收,市文明城市创建指挥部直接协调指挥督办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工地、文明新风户等创建活动。加大创建宣传力度。以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人。开辟新闻专栏、网上文明专栏、街头宣传阵地、公共场所公益宣传栏,大力宣传文明创建工作目标、计划、内容。以丰富的活动熏陶人。精心设计了“共铸诚信应城”、“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等一系列的活动载体,让市民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以身边的典型引导人。在市民教育中树立了“湖北海迪”田子君等典型,用身边的榜样来教育引导广大市民。市民参与创建率达90%以上。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八荣八耻”教育,坚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市民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 回顾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实践,应城市最深切的体会是:第一,创建文明城市,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创建水平。第二,创建文明城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民创建。第三,创建文明城市,必须实施系统工程,形成推进合力。第四,创建文明城市,必须坚持城乡联动,实现协调发展。第五,创建文明城市,必须加强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创建机制。 应城市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深入高效地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顺利通过第五届省级文明城市的复查验收,努力争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的目标早日实现。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