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农业板块建设纪实之糯稻篇 |
孝感日报 2008-8-7 |
|
|
|
|
|
优 质 掘 金 ——应城市农业板块建设纪实之二(糯稻篇) □ 记者晏乐安 汪开海 严学海 梁一冰 特约记者郑毅 丁艳红 实习生李君
豪丰米业日产80吨精米生产线一角。 严学海 摄
整齐连片的糯田,郁郁葱葱;全国各地运粮的车子奔驰而过,开心的笑容挂在稻农的脸上。 盛夏时节,这是应城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与美景相对应的是,应城的糯稻种植实现历史性突破:2007年,该市糯稻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成为全国糯稻生产面积最大的县市;全市糯稻总产量13.8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19.55%。 这闪光的数字背后,见证的是应城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以“订单促、龙头带、服务领”的新模式推动糯稻产业化,实现“产业兴、群众富”的一串串踏实的足迹。
订单生产“壮”规模
田店镇是应城市西北的一个普通农业乡镇,没有突出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但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豪丰米业公司3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就“定址”在那里。同时,它还是应城市糯稻板块基地核心区之一。 在该镇肖黄村村口的一栋两层楼房里,记者遇到了正在与人对账的糯稻种植大户黄水旺。谈起糯稻种植,黄水旺言语里透着满足感:“去年种了100多亩糯稻,收入8万多元,还买了一台5万多元的收割机。” 田店镇有着悠久的糯稻种植传统,常年种植面积在1万亩以上。但“插花式”零乱种植,以及缺乏品牌支持,糯农们在享受丰收的同时也体味到了“价格波动”带来的苦涩。 “村里不少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人有些也改种别的作物。”田店镇副镇长王中林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转机出现在2005年。湖北豪丰米业公司为筹建糯稻生产基地,对田店、杨河两镇的土壤、空气、水质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完全符合“绿色食品产地”要求。在应城市委、市政府的“撮合”下,湖北豪丰米业与两镇的农户签下了该市优质糯稻生产的“第一笔订单”:农户按企业要求的品种、面积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企业按每斤高于市场价2-5分进行收购。 围绕订单生产,应城市农业局实行全程技术指导。通过集中培训、科技赶集、发放资料、张贴传单、在媒体开辟《农业科技大讲堂》栏目等形式,培训基地内农户20万人次。同时组建由分管业务副局长任组长,相关农业专家为成员的技术巡回小组,为农户提供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他们还在田店镇肖黄村、陈王村开展糯稻品种展示、测土配肥、糯稻直播、水稻免耕栽培、全程机械化作业、“菇稻”轮作等试验示范。有了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作后盾,“订单”当年兑现:种植户每亩糯稻售价比杂交稻高出240多元,扣除与杂交稻产量差异等因素,每亩纯增效益160元。 不仅如此,由于选用良种且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种出的糯谷口感好、出酒率高,成为四川五粮液、沱牌等国内酒业巨头的首选原料,供不应求。 一石激起千层浪。紧随豪丰米业的脚步,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黄酒集团、女儿红集团和河南三全食品集团到陈河、郎君两镇“订”下10万亩生产基地;湖北丰江米业,以杨河镇巡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建糯稻基地万亩以上……… “今年,应城优质糯稻板块面积将达到30万亩,订单生产率达90%以上。”应城市农业局长胡想明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
打造“龙头”延“链条”
订单生产只是应城市推进糯稻产业化的重头戏之一,另一出重头戏则是做大“农”字号企业群体。 走进湖北豪丰米业有限公司,往来运粮的车辆络绎不绝,而正在紧张施工的 三栋现代化仓库尤其显眼。 “有了它们,加上新上的生产线,公司的产能要翻一番。”公司常务副经理冉鹏指着仓库自豪地对记者说。 豪丰米业有限公司是应城市的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去年粮食加工量为6万吨,产值达1亿元,创利税200万元。公司生产的“豪丰”系列“福仙米”、“福乐米”、“福寿米”、“珍珠豪米”、“豪门世家米”等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湖北省名牌产品、中国粮食协会“放心大米”,畅销南方各省。 今年初,该公司因发展需要决定新上一条日产300吨的生产线和新增3万吨的库容,可苦于资金紧张,无法实施。应城市委书记谢思芳、市长朱高文得知后,亲自带队到省农业厅、省粮食储运总公司,帮助该公司融资2000多万元,使工程得以顺利建设。 “一人难成众,一木难成林。”在扶持壮大本地“龙头”的同时,应城市还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强龙”落户。今年,应城市委书记谢思芳、副市长袁长祥“二下浙江、三上河南”,“牵”来了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黄酒集团、女儿红集团和三全食品集团。这些国内酒类、食品龙头企业不仅带动建成10万亩优质糯稻基地,还就地开展糯米深加工,提高了糯米产品附加值,延伸了应城糯米产业链。 小加工厂多,产品质量难保证,曾经是困扰应城市糯米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为此,该市出台《整合糯米优势资源打造糯米知名品牌的意见》,引导糯米加工企业组建糯米加工行业协会,按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糯米品牌标准进行生产。 巡检糯米协会成立于2006年,会员覆盖杨河、田店等镇的粮食生产大户、科技示范户、加工厂、销售户,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协会副会长、湖北丰江米业副总经理周华堂告诉记者,2007年至今,该协会共为种植户销售糯谷1.5万吨。 目前,该市已拥有巡检糯米协会、东马坊豆皮协会、三结豆皮协会等糯米产业协会,还跨地区成立了“孝感市糯米产业合作社”,成为推动糯稻产业化的重要生力军。
政府呵护促发展
小苗需要呵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在糯稻产业发展中,应城市委、市政府不仅当好高瞻远瞩的领导者,还努力做好鞍前马后的服务者。 为了做好优质糯稻板块基地建设,该市请来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对板块规划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应城市优质板块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为调动各乡镇建设积极性,该市成立了板块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市长袁长祥挂帅,从农业、财政等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专班,对各乡镇糯稻发展进行协调、指导。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乎产业长远发展,应城市委、市政府除制定系列的鼓励发展、规范市场的政策外,每年都拿出大量资金,改善板块内的农田设施条件。仅今年,该市就集中6000多万元投向优质糯稻板块基地建设,支持板块核心区的田店、杨河、陈河、三合等四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良繁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农机具购置补贴、沼气工程等项目。 此外,为了提高优质糯稻品种普及率,该市在落实国家良种补贴资金的基础上,市政府另拿出42万元统一购买良种,免费向糯稻板块区内的农户提供,保证板块建设建设区优质糯稻品种连片布局。目前,该市糯稻良种应用率达100%,三级以上优质糯稻达100%,二级以上优质稻占70%。今年,应城市政府又拿出资金69万元、相关乡镇政府出资20万元,在杨河、田店、四里棚、东马坊、杨岭5个糯稻种植重点乡镇,开展对“两迁害虫”的机防工作,防治面积达3.5万亩。 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为了帮助“农”字号企业锻造 “含金量”高的糯米品牌该市除了积极开展糯稻产地环境整治评价,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认证外,还拿出“真金白银”,对获得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品牌等“三品”的企业予以重奖。 目前,该市获省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达到35.6万亩,“三品”认证占注册品牌65%。其中,豪丰米业公司的“豪丰”系列大米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倒口米厂的“朱剑糯米”、城北八角碑精米厂的“八角碑糯米”、东马坊优质稻产销协会的“老虎糯米”获得无公害认证。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