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农业板块建设纪实之畜牧篇 |
孝感日报 2008-8-12 |
|
|
|
|
|
生 态 增 效 ——应城市农业板块建设纪实之三(畜牧篇) 记者晏乐安 严学海 蒋润涛 特约记者郑毅 丁艳红 实习生李君
7月下旬,走马应城,畜牧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07年,应城市畜牧总产值14.09亿元,占全市农业总收入比重的35.6%,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农民人平年增加收入中,畜牧业的贡献率占到40%。 畜牧业发展指标都居全省靠前位次,家禽存笼全省第八,孝感市第一名;禽蛋产量全省第三,孝感市第一名。应城市成为全省创建畜牧大市先进单位。 透过这组数字不难看出,迅猛发展的畜牧产业不仅成了应城市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个亮丽板块,而且已经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之源。 培育“龙头” 生优业 田店镇店坡,原是一片沉寂的荒山坡。 7月22日,当记者沿着颠簸的小道前来时,推土机的轰鸣声打破了这里的沉寂,一排排现代化的厂房矗立在鸭子港水库旁。 如果不走进去瞧一瞧,大多数人可能误认是企业车间。听老板一介绍,才知道这些厂房是大型标准化猪舍。 这个投资3000多万元的华兴养殖场,是一个大型生态立体养殖基地,实行猪、鸡、鸭、鱼的立体养殖,全部完工达到稳定生产后,将年出栏生猪3万头,存笼蛋鸡10万只、出笼肉鸭20万只,年产鲜鱼50万公斤。 养殖场请华农教授设计先进猪舍,上500立方米沼气池3个及发电设施,并建成一个高标准的生物肥料厂,实现物资循环利用。不久前,华兴养殖场老板艾华带领他的管理团队专程赴日本考察猪场建设,学习先进的环保技术。他对记者表示,将建设最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粪便处理设施和沼气供应网络。 应城市畜牧局局长史金发自豪地说,明年,华兴养殖场建成后,将成为全省一流的3万头养殖场。 华兴生态养殖场的出现,是应城畜牧业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应城有悠久的生猪、蛋鸡养殖历史和丰富的养殖经验。然而,作为应城市的一项传统产业,畜牧业过去始终处于“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为换油盐钱”的副业地位。 近年来,应城市委、市政府抢抓畜牧业兴起的机遇,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把畜牧业当优势产业来抓,强化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提出了建设全省畜牧大市的目标。 永盛畜牧公司是一家现代化畜牧养殖民营企业,公司集种猪繁育、商品猪饲养、饲料加工和有机肥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每年为香港供应25000头活猪,年创产值6000万元,是湖北省优质猪肉储备与出口基地。
在前几年生猪生产不景气时,很多猪场亏损,永盛公司却保持盈利,秘密就是生猪以供港为主。为保持供港基地的地位,公司严把产品质量关,实行自繁自养,使供港活猪保持良好品质。 到今年上半年,应城市万头以上猪场达5个,10--2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4个,已建成开发区杨桥、四里棚栗树、城北雷山3个20万只和陈河谷杨、城中保丰、市种禽场3个1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和松林岗20万只肉鸽养殖小区。 目前,应城畜牧业形成了以生猪、蛋鸡养殖为主,肉鸽、野猪、白鼠等特种养殖共同发展的格局。 集约养殖强标准 周水祥,是四里棚栗树村2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的一名养殖大户,同时还网络了周边20多个养鸡大户,由他牵头负责蛋品销售。记者采访周水祥时,他接到河南的销售客户打来的电话,向他收购10万枚鸡蛋。 “组织收集起10万枚鸡蛋,看来,又要找村养鸡协会了。”周水祥说,“养鸡形成‘块头’,鸡蛋销售不成问题”。他所说的“块头”,就是通过培植各种形式的协会而形成的规模养殖。 协会及专业合作社,是应城畜牧业做大做强的“秘诀”之一。 近年来,应城市着力加强协会建设,并成立了保林养鸡合作社和永盛养猪合作社两个专业合作社组织。这些协会按照“分户饲养、分户投入、分户核算、分担风险”的原则,把分散经营与市场连接起来,从品种、资金、信息、技术、销售上实行资源共享,增强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农民畜牧生产组织化程度。 2002年组建的巡检养猪协会,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业务部门+协会+农户”的模式,网络了230名会员。协会为会员及农户提供产前信息引导、产中技术指导、产后产品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去年,巡检村通过协会带动,户均养猪收入超过150000元。 如果协会是纽带,让畜牧养殖户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那么,标准化养殖,则支撑着应城畜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除了养鸡小区,记者在栗树村还看到一栋栋恒温、自动采料、化粪处理的全封闭式猪舍。这就是应城在全市推广“150”标准化养殖模式。 “150”模式下,每批饲养150头优质三元猪,采用统一标准的饲养管理和疫病控制技术,一年可出栏三批共450头肉猪。因其具有“安全、环保、节约、低风险”等特点,成为农村小规模、大群体养猪发展的方向。 猪舍采取全封闭式,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还可以为沼气池不断提供原料进行发酵产生沼气,提供清洁能源。 目前,栗树村正在以标准化养猪“150”模式为主建设现代化万头养猪小区,计划连续3年建500栋猪舍。该小区已被列为2007年湖北省100个省级标准化规模养猪小区“以奖代补”建设项目,应城市政府按每栋猪舍5000元的标准奖励给参与农户。 养猪小区建成后,实行农民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即采用分散养殖、集中管理、良种猪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提供、疫苗统一防治、商品猪统一销售管理方式。 政策激励广兴畜 安心畜牧养殖公司,是一座大型标准化万头猪场。记者在门房经过10余分钟紫外线消毒,方被放行进入公司院内。在采访时,几乎闻不到普通猪场常有的腥臊味。这座现代化养猪场,是应城籍在外老板杨金刚去年回乡投资800万元新建。 在陈河镇谷杨村,在汉正街做生意的该村成功人士投资60万元建起一个5万只蛋鸡养殖小区,租给村民饲养。 规模养殖投入大,单靠养殖户个体的力量发展显得力不从心。应城市创新思维,按照建养分开的办法,用优惠的政策,吸引民营业主投资建设养殖小区,以场房出租的办法获取回报。此举打破了规模养殖发展的瓶颈,解决了养殖户发展养殖缺资金、无场房的难题,使全市养殖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局面。 除了引导应城籍老板回乡发展养殖业,目前,应城市涌现出一批 “村建户养”、“企业建、农户养”的蛋鸡养殖小区。栗树村2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由栗树村委会出资兴建鸡舍,租给农户进场养殖。城北雷山村20万只蛋鸡小区,全部由一老板出资建设,无偿包给周边农户养鸡,养殖所产生的鸡粪全部归老板所有,经无害化处理后作为水产养殖饲料。 近年,应城市不断从政策、资金、机制上给予畜牧业大力倾斜,为广大养殖户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应城市连续两年的防疫经费都在100万元以上,出台“150”模式奖励措施,提高兽医待遇,拿出专项资金46万元,在信贷、用地、用电收费、保险等方面给予畜牧业优惠政策。 应城市委书记谢思芳、市长朱高文说,这些政策惠农力度之大,补贴资金之高前所未有,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先后招回本地老板9名,新建万头以上猪场3个,10万只以上鸡场6个。 应城,一个畜牧大市的氛围氤氲扑面。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