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村新农村建设纪实 |
应城网 2008-10-8 |
|
|
|
|
|
共谱和谐曲
——应城市城北办事处白杨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纪实
通讯员/王茂屹
今年以来,应城市以示范村建设为载体,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整治农村环境等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北街道办事处白杨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实际行动,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态经济扑面来
白杨村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牢牢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围绕生产发展,着力创建优先发展环境。
该村原有大小13家膏粉加工企业,是应城市有名的膏粉加工专业村,石膏加工成为村中经济的重要来源。面对新农村建设难得的契机,摆在党支部和全村村民面前的,是单一发展膏粉加工产业还是走多元化经济发展道路的艰难选择,充分考虑到近年来膏粉加工产业的不断扩大,市场趋于饱和,膏粉加工生意越来越难做,更重要的是膏粉加工会带来环境污染,与建设和谐生态社会的时代之音而相悖,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
白杨村地处应城市的西线出口,汉宜大道白杨段从村中通过,被誉为应城的“西大门”,是市建设八汤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多元经济,充分调动、利用地理区位优势,该村在城北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发展汉宜路白杨段建设“西城农家乐”旅游美食一条街。在汉宜路距中22米红线外,由市规划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高标准南北两排农家乐门店,同时北面门店西还将规划开发占地20亩的商住楼。“西城农家乐”一条街,大力开发本地特色旅游资源,与汤池景区连成一线,依托汤池旅游良好发展态势辐射带动作用,走绿色、高效、无污染生态经济道路。
此举措优化了村中经济产业结构,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村民致富的路子变得更加宽广,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村民利益得到实惠,生活更加富裕,齐首并进奔向小康之路。
绿树成行绕村栽
走进白杨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给村民带来的切身实惠。泥水路硬化成了水泥路,光秃秃街道种上了绿化树,虫蝇成灾的垃圾堆装进了垃圾箱、垃圾池,乱流成河的脏水流入地下管道进行再处理,规划整齐的新居夹道而立,自来水、有线电视、互联网到位入户,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白杨村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应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策支持"的工作思路,有计划有方案的逐步进行新农村建设,形成以整治环境为突破口,着力整治村容村貌上苦下狠功夫,实施以 "四清、六建、一新"为主要内容的"镇村清洁工程",拆除违章建筑45户,总面积4000多平米,补助拆迁资金30余万元;投资54万元修建3公里长的村级水泥路,并在道路两旁种植绿化树木近千株,完成道路绿化带建设;筹资近9万元硬化水沟1.5公里及宁畈湾、胡张湾120户的改水改厕工程,实现道路配套水沟及排污设施建设;同时,配备了30个垃圾箱、一辆垃圾搬运车、8个垃圾池、2名清洁工负责村内的垃圾打扫处理工作。
现在的白杨村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镇村清洁工程”欢喜得民心。
和谐浇开文明花
白杨村村民生活宽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精神产品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该村围绕乡风文明建设,着力唱响新农村主旋律,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培养和引导村民进行文明娱乐活动。
每年年终进行“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并对于获得“十星文明户”的村民进行一定奖励。同时, 大力推进“文化中心户”的建设,按照平均20—25户相对集中的要求在全村建起18个文化中心户,村里筹集一部分书刊、影碟无偿送到文化中心户,中心户自筹一部分资金添置一些健康的娱乐设施,让村民有地方玩,玩得健康而有意义。村内形成了以“文化中心户”为基本点,书刊文化知识交流、影碟娱乐活动为联络线,把全村的文化建设串联成为一个和谐健康有机向上的整体。
同时,该村通过挂横幅、贴标语等方式,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教育、普法教育和党员、群众代表大会等活动,让村民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受益者,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干群共同努力建设美好家园,形成了追求文明、创造文明的良好氛围。
短暂的采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农民那一张张笑脸上,我们看到了走向富裕、和谐发展的新成果。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