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运与王元昌:相隔27年后的对话 |
应城网 2008-10-17 |
|
|
|
|
|
——我与上海自行车厂原厂长王元昌连线
10月9日中午,应城电台直播室里正在进行一次远隔千里的电话交流。坐在直播室的两个人,一位是湖北电台的青年记者张宇,一位是曾经轰动全国的新闻人物、现任应城市农办副主任的我____杨小运。而电话的另一头,则是原上海永久自行车厂厂长,现年77岁的王元昌老人。 27年前,因为一辆小小的永久牌自行车,电话两头的王元昌和我相识,对话的主题就围绕着那场送车的故事展开。 早已退休的王元昌厂长虽然已近古稀,可是回忆起当时永久自行车厂向我送车的历史,仍然思绪敏捷、滔滔不绝,仿佛事情就发生在昨天。 1981年9月,我超卖万斤粮只要求得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的消息,先后在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刊载,得知消息后,时任上海永久自行车厂厂长的王元昌和永久自行车厂非常重视,他们以厂党委的名义写信给人民日报,表示愿意满足我的要求,给我送去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信件发出以后,人民日报发表了自行车厂党委的来信,专门配发了编者按,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紧接着,自行车厂组织了送车的队伍,由厂长王元昌带队,包括工厂技术人员、上海的媒体记者一行八人来到应城送车。 王元昌回忆说,到了应城以后,现场超乎他的想象,全国各大媒体的记者都在应城等候采访他。记者们问得最多的,就是你一个几千人的大厂厂长,为什么会亲自把一辆自行车送到应城?王元昌说:这是一件大事。当时情况下,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事情还不能冲破阻力,譬如在销售问题上,企业被各种规章制度困死了,自己超产的产品自己不能销售。虽然当时国家已经给企业“松绑”了,出台了一些下放自主权的措施,但是实际工作中根本落实不了,而我的要求,正好为企业打破枷锁,放手自主经营提供了机遇。 之后,王元昌连夜给上海打电话,要求厂里把超产的一部分自行车拿出来,满足农民的要求。很快,上海永久自行车厂在应城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品下乡运动,他们拿出超产的2000辆自行车,在应城建立了“永久村”。 尽管事情已经过去27年,可是回想起当时在应城举行的浩浩荡荡的发车仪式,77岁的王元昌先生,语气中仍然透露出掩饰不住的激动和兴奋。 王元昌老人说,当年的事件,对永久自行车厂产生了深刻影响,把永久自行车的生产搞得轰轰烈烈,起到了大力推动生产,发展经济的作用,永久自行车的产量由此之后,从每年100多万辆逐步达到年产300多万辆的规模。 听到电话里王元昌老人清晰的记忆,当年风华正茂,如今已有52岁的我不禁心潮澎湃,他向老人亲热的打起了招呼,介绍了自己这些年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当听说送车活动之后我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上了大学,王元昌老人风趣地对我说,是永久牌让我当上了知名人物,成为了大学生。 从普通农民到大学生,从杨河镇的副镇长到应城市农办副主任,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今,我已经52岁,我对王元昌老人说,自己也快退休了。退休之后,会回到老家杨河镇经营庄园,种树,喂鱼,养鸡,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到时候,一定把王厂长请到应城住上几天,看看农村新的变化。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