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运:“不安分”的岁月 |
火凤网 2008-10-27 |
|
|
|
|
|
《见证30年·我的亲历》杨小运:“不安分”的岁月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湖北应城农村,曾经发生一件具有轰动效应的“分田”事件,也就是由这个事件开始,湖北广大的农村,拉开了联产承包的改革大幕。也因为这个事件,造就了那个年代赫赫有名的新闻人物--杨小运。 亲历人物 杨小运,现应城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原应城县杨河公社卫东大队六房生产队队长。1980年,杨小运冒着犯路线错误的风险,将队里的227亩地分给农民承包经营。1981年9月,杨小运超卖万斤粮,要求国家供应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指标,在当时轰动全国。 这位就是杨小运,在他位于应城市杨河镇六房湾的老家,我们还看到了那件特殊的奖品--永久自行车,就是这辆已经锈迹斑斑的自行车,见证了杨小运拉开湖北农村改革大幕的辉煌经历。 杨小运:"这辆车已经27年了都快成文物了." 1976年,年仅19岁的杨小运当上了生产队队长。新官上任、年轻气盛的杨小运干劲十足,可是任职3年,杨小运并没有给这个生产队带来多少改变,国家任务依然完不成,群众还是没饭吃。 杨小运为这样的结局感到十分困惑,究竟是什么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他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社员们搞大集体生产时出工不出力,但弄自家菜园却舍得精耕细作。杨小运萌生了变革的想法。 杨小运:"不如把田分到农户,让群众拿出干菜园子的干劲搞生产,又不记工分,在这种想法下同群众商量,把田分了." 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在全国吹响了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号角,但是,在内陆省份的湖北农村,杨小运舍弃大集体、分田到农户的举动,还是在当地引发了一场震动。 原应城县杨河公社党委副书记 陈诚关:"(当时杨河管理区)最严厉的批评的话是杨小运的胆子还不小啊别人不敢搞的事你都敢搞." 而广大社员群众,对杨小运的做法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原应城县杨河公社卫东大队六房生产队农民 杨松柏:"广大农民群众非常拥护,很兴奋,我们干劲也很充足." 因为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吹风,有了广大社员群众和基层管理干部的支持,杨小运成了湖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且迅速在第二年里取得了立杆见影的效果。1981年,六房生产队创记录地完成了生产任务,特别是杨小运一家,不仅完成了当年国家下达的8530斤上交任务,畈里的11亩中稻和14亩晚稻,还可收粮15000斤以上超买给国家。1981年8月初,当应城县委办调研科的干部来调研责任制情况的时候,杨小运又提出了一个让大家有些意外的想法。
杨小运:"我向国家超卖万斤粮,能不能给我奖励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指标." 在那个变革的年代,杨小运一句简单朴实的话,其实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心声,因为生活资料十分匮乏,他们渴望获得土地等生产资料后,改善自己的生活。1981年9月29日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农民兄弟要“永久”,“永久”工人要尽责》为题,全文刊发了上海自行车厂的来信,随后,上海自行车厂厂长王元昌亲自率团来到应城杨河公社杨小运的家,送给杨小运一辆“永久”车。从此,这份特殊的奖励,一直陪伴着杨小运这位敢闯敢试的改革者,也见证着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亲历感言 杨小运:" 我作为一个农民,然后读大学,参加工作,如果说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我杨小运的今天,也没有广大农民的今天."
湖北台 湖北台 陈欣 王猛 向京 应城台 报道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