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运:当年8亿农民的代名词 |
应城网 2008-10-27 |
|
|
|
|
|
◆我的亲历·见证30年 杨小运:当年8亿农民的代名词
杨小运,这位农民出身的基层农业官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超卖万斤粮求购自行车而轰动全国,同时他也成为改革开放初期8亿农民的代名词。我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巡礼采访团首站到达孝感后,杨小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刚开完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30年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毛头小伙胆敢分田 1957年生于孝感应城的杨小运初中毕业后,回到当时所在的杨河公社杨河管理区卫东大队六房生产队,4年间先后在副业组放鸭子、耕地、打铁、喂猪。1976年10月,19岁的杨小运当上了生产队长。 杨小运当了3年的生产队长,照例是国家粮食任务每年总要差上两三万斤,村民连饭都吃不饱。而事实是各家各户弄自家菜园时精耕细作,搞大集体生产却出工不出力。1979年10月,杨小运试着把生产队分成3个小组实行联产计酬,结果第二年的收成出奇地好,完成了国家粮食任务,大家又能吃饱肚子。 1980年秋,杨小运干脆把生产队的农田分到了各家各户,不想却闯了大祸。因为毁弃大集体而实行“分田到户”,上头没政策,其他生产队也没这样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82年1月1日才开始的。在公社管理区会议上,领导点名批评,要求杨小运“接受教育”。尽管如此,六房生产队分下去的田秋播已落种,并且各家各户这回真的是把农田当菜园精耕细作了。 超卖万斤粮求购自行车 坚持分田到户后,杨小运就想用行动证明一切。1981年春节时,他在自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超卖粮食一万斤,人均收入六百元。” 这年8月,生产队24户人家用夏粮和早稻完成了全年8万斤的任务,剩下的口粮足以吃到过年,杨小运家里完成任务后,还可以超卖1万多斤粮食。县里来了两名工作人员调研,问杨小运有何想法,他回答没有别的要求,只想县里能供应一辆上海永久牌自行车的指标,便于买饲料、换种子、驮肥。采访时,杨小运对记者笑道:“当时我以为县里那么大的领导,还买不到一辆自行车?后来才晓得他们也买不到,那时买东西需要有指标。” 万里曾建议他去读书 1981年11月,杨小运代表“全国新长征青年突击手”在大会宣读倡议书,第二年底,他的名字出现在共青团十一大工作报告里,1983年被授予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在当年的一次农民代表座谈会上,万里委员长建议他读书,杨小运担心自己跟不上,加上家里欠了不少债,就婉言谢绝了。 1987年,杨小运产生了读书的想法。他告诉记者,几年的摸爬滚打,他发现了知识对农村的重要性。这年9月,在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和国家教委的帮助下,杨小运被武汉大学破格录取,读了两年大专。1989年7月毕业的杨小运被聘为国家干部,如今他的身份是应城市农办副主任兼工会主席,仍旧与“三农”打交道。 本报记者 吴睿 发自孝感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