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粮状元”杨小运的幸福生活 |
人民网-天津视窗 2008-10-27 |
|
|
|
|
|
简要内容:10月20日中午,站在杨河镇大堰村祖屋前,着一身西装的杨小运指着车门口一辆锈迹斑斑的“永久”车,回忆起27年前那段不寻常日子。实际上,当年应城县交粮最多的并不是杨小运,但“想买一辆自行车”让他成了名人。
“售粮状元”杨小运在田间
10月20日中午,站在杨河镇大堰村祖屋前,着一身西装的杨小运指着车门口一辆锈迹斑斑的“永久”车,回忆起27年前那段不寻常日子。 1981年,24岁的生产队长杨小运成了“大明星”。当年8月,在完成国家征购粮任务外,杨小运将超产的5000多公斤粮食卖给国家。当应城县委办的翟姓科长下乡调研,问他有什么要求时,摸着脑袋想了半天,杨小运说:“我想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当时,自行车是社会紧俏的计划内商品,购买自行车也是需要指标的,知道“售粮状元”这个要求后,应城县委领导希望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满足杨小运的要求。随后,一条百余字的短消息《种粮状元超售万斤粮 只想买辆自行车》刊发在当地的《孝感报》上,引起湖北省和中央媒体关注。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上海永久自行车厂的干部群众们展开一场大讨论,工人们提出:加班加点,满足农民兄弟的需要。《人民日报》、新华社、《湖北日报》随后分别对此事进行报道,引发一股“工农互相促进,各自挑起重担”的热潮。美国合众国际社援引国内媒体消息,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让杨小运成为改革初期中国八亿农民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1981年底,杨小运花了169元,如愿以偿买到了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这个在当时被公认的家庭“三大件”之一。 实际上,当年应城县交粮最多的并不是杨小运,但“想买一辆自行车”让他成了名人。“当时大家还借我的自行车,我说不行,都用了(会)用垮了的,结婚才能用,男的坐前面,女的坐后面。”回忆那时候的事情,杨小运脸庞,浮现出淳朴的笑容:“现在家家都有摩托车,有的富裕的(农户)还买了小车,没人稀罕自行车了。” “(那件事)确实改变了我(的命运)。”杨小运承认,“就是要了这个车子,才知道改革,才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就当了突击手,当全国劳模……我才有机会去学习……”。“意外”成了“新时代农民典型”的他,先后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湖北省特等劳模,生活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3年他当选为全国第六届人大代表;1987年成为武大经济管理成教班学生,毕业后招聘成为管理区主任、书记,然后是杨河镇副镇长,到应城市委农办副主任,从一个农民转变成一名管农业的干部,从操持自家二十多亩地到为全市的农田操心。杨小运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从大堰村第一个两层楼房,到在县城住上宽敞的商品房,家里也装上了电脑,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在部队当兵,过上了以前自己想都不敢想到好日子。“小汽车?不需要,家里有摩托,上班比较近,很方便的,单位也有车,如果因为工作关系,跑远一点的地方(有车送)。”对被城里人视为“新三大件”惟一缺位的小汽车,杨小运似乎并不太“感冒”。 阳光照射在杨小运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通中国农民近30年来生活轨迹的变迁。 “在应城农村,你这算是过上了大好日子吧?”有记者这么问道。“哪里啊,现在党的政策好,取消农业税,还有各种各样的农业补贴,农民兄弟都过上了好日子。”好日子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杨小运给记者介绍道:“2000年的早谷(时分),我在杨河镇当副镇长,粮食三十五元钱一百斤,收一千斤才三百五十元钱,一亩田的投资,大概一百多元钱,提留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