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建铁路长荆线电气化改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告 |
海子铁路网 2008-11-21 |
|
|
|
|
|
目录
地理位置图 一、工程概况 二、主要环境影响 三、环境保护措施 四、评价结论
地理位置图
一、工程概况 (1)项目地点及工程线路走向 长荆铁路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北边缘,东起汉丹线长江埠站接轨,西至焦柳上的荆门站,途经湖北省应城市、天门市、京山县、钟祥市、荆门市。本次工程电气化改造的范围主要包括长荆线长江埠站(含)至荆门(不含),线路全长约176公里;汉丹线下辛店(含)至长江埠站(不含),线路长约8公里;以及本线电化的相关工程。 (2)工程主要技术标准 ①铁路等级:II级。 ②正线数目:单线。 ③限制坡度:6‰。 ④最小曲线半径:800米。 ⑤牵引种类:电力。 ⑥牵引质量:5000吨。 ⑦到发线有效长度:1050米。 ⑧闭塞类型:自动站间闭塞。 (3)主要工程内容及规模 ①线路工程:电化改造维持既有平、纵断面标准,新建疏解线采用与既有线相同标准。 ②站场工程:长荆线既有车站规模不变,有效长延长至1050米;汉丹线长江埠车站部分到发线满足1050米;下辛店车站维持既有规模;新开官桥站设到发线2条(含正线)。 ③轨道工程:新建地段按次重型轨道标准设计,采用50千克/米钢轨;轨枕铺设II型混凝土轨枕,1600根/公里,配套采用弹条Ⅱ型扣件;道床采用Ⅰ级碎石道碴,道床厚度按相应规范要求铺设。 ④路基工程:车站到发线延长工程、新建官桥站到发线工程;既有路基病害整治;下辛店立交疏解工程路基长度约1.2km。 ⑤桥涵工程:既有长荆线平交改立交27处;新建下辛店长荆至汉丹疏解线特大桥。 ⑥隧道工程:以整治既有隧道漏水为主,部分加强衬砌;隧道内接触网加强绝缘。 ⑦电气化工程:牵引供电系统采用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全线新建应城东、曹武、东桥、冷水铺4座牵引变电所;新设京山、应城东接触网工区及钟祥加强供电工区。 ⑧机务设备: 汉口机务折返段的电力机车担当汉口(经长荆线)至宜昌间的机车交路;武汉北机务段的电力机车担当武汉北(经长荆线)至宜昌、荆门间的机车交路;机务设备维持既有。 ⑨排水:沿线既有车站新增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既有排水系统。新建官桥站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厌氧滤罐处理后用于站区绿化或就近排放。 ⑩其他工程数量: 本工程新增生产房屋建筑面积总计7996 m2,主要为新建牵引变电所、接触网工区、通信信号等生产用房。新增定员总数为146人; 工程土石方总量341950 m3,其中长荆线土石方总量197850 m3,下辛店立交疏解土石方总量144100 m3; 本工程共占用土地827.1亩,其中永久占地584.2亩,临时用地242.9亩。拆迁房屋6020m2; 本工程施工总工期为12个月,其中接触网工期9个月,施工准备1个月,设备整体调试及试运营2个月。
工程总投资约10亿元。 二、主要环境影响 (1)生态环境 ①既有长荆线已运营多年,线路两侧300m范围内广泛分布旱地、水田和次生林,本工程沿线人为开发活动较频繁,生态廊道效应已形成,原植被早已无存,线路两侧没有大型野生动物。本工程生态保护目标主要为基本农田及沿线现有植被。 ②本工程主要为既有线电化,工程的建设不会影响建设区域内土地利用格局。工程永久、临时占地不可避免对工程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可以采取临时用地复垦以及对既有农田加强管理及对部分作物种类的调整,根据生物链原理建立起的生态农业,延长生物链和农业产业链等措施减缓这种影响,所以工程建设不会给沿线地区农业生态系统造成太大影响。 ③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将引起评价区域内植被资源的丧失,从而导致评价区域内自然体系平均生产力的下降及生物量的损失,但通过工程采取的植物防护措施,评价范围自然体系生产力和生物量可得到有效的恢复,同时由于工程所在区域现状植被异质性较差,加之工程影响涉及范围小,不会改变区域植被异质性现状,因此,工程对该区域自然体系的稳定性现状影响不大。 ④工程建设不会改变既有线的桥涵密度,不会加剧对沿线野生动物的阻隔。 ⑤工程沿线两侧水土流失背景值以轻微度为主。由于工程土石方量较小,不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由于工程防护及植物防护措施的完善,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将逐步消除。 (2)声环境 ①现状评价 工程评价范围内共135处声环境敏感点,监测值昼间为43.2~67.9dB(A),夜间为40.1~63.7dB(A)。对照相应标准,昼间均达标,夜间存在超标现象,超标点主要位于长荆线及汉丹线两侧。 长荆线疏解线不受铁路噪声干扰的铁路新建区域声环境敏感点,主要受社会生活噪声影响。环境噪声昼间为44.3~56.1dB(A),夜间为40.1~48.7dB(A)。对照GB3096-2008中相应标准,均达标,声环境质量较好。 ②预测评价 本工程运营后,预测沿线噪声值近、远期昼、夜间分别在47.2~68.8dB(A)和42.4~65.6dB(A)之间,较现状分别增加0.1~15.7dB(A)和0.1~21.1dB(A),对照相应标准,昼间达标,夜间有超标现象。 (3)振动环境 ①现状评价 沿线敏感点主要受既有长荆线、汉丹线铁路振动的影响,距既有铁路30m以内区域敏感点存在超过80.0dB现象;既有铁路30m及以外区域,对照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中铁路干线两侧标准,昼、夜间均可达标。 ②预测评价 工程运营后,在近、远期评价区域内环境昼(夜)间振动预测值在69.4~82.9dB之间。 距铁路30m以内区域,近、远期振动预测值昼、夜间76.4~82.9dB,部分敏感点预测值超过“80dB”。 距铁路30m处及以外区域,近、远期昼夜预测值在69.4~78.2dB之间,对照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限值》“铁路干线两侧”标准,各预测点均达标。 (4)水环境 本次电气化改造工程后,沿线车站由于定员的增加,污水排放量有少量增加,各车站污水增量在1~10m3/d之间。污水性质以生活污水为主。主要污染物有COD、BOD5、SS、动植物油、氨氮等。沿线增加的少量生活污水分别经化粪池和生物厌氧滤池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或排入既有排水系统,外排最近进入附近农灌沟渠或城市污水处理厂,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5)大气环境 本次工程后不新增锅炉,机车牵引类型由内燃改为电力,工程后沿线大气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 (6)固体废物
工程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新增定员产生的少量生活垃圾。
(7)公众参与 根据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接受委托后,评价单位及时在楚天都市报(2008年10月31日B32版)上刊登了环评工作第一次公示。目前,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尚未收到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在评价过程中,评价单位按照工程线路走向,对可能受工程建设和环境影响的单位团体和公众进行料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个人问卷调查表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94.5%。 本次环境评价通过发放调查表、网络调查、部门与团体走访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表明,由于本工程为电气化改造工程,土地征用和土石方量较小,工程后对环境的影响尽管会给沿线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但对铁路沿线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只要工程建设能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消除拆迁住户的后顾之忧,采取适宜的环境保护措施减缓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对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沿线民众和团体愿意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支持项目建设。 三、环境保护措施 (1)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 ①加强施工期监控与管理,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队伍的环境意识,做到文明施工;严格控制施工临时用地,做到临时用地和永久用地相结合,工程材料、机械定置堆放,运输车辆按指定路线行使,以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②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 ③鉴于沿线地区人多地少的现状,建议设计部门下一步勘测、设计工作中,应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充分了解当地群众的意向和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对地方有还田意向并通过土地整治措施后具有还田条件的临时用地均应考虑还田措施。 (2)噪声治理措施 本工程属于电化改造工程,且列车流量小、速度较低,对沿线环境的噪声影响较小,评价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对超标敏感点优先采取焊接无缝长钢轨的措施,能降低轮轨噪声约3.5dB。对采取焊接无缝长钢轨措施后仍超标的敏感点,结合敏感点规模、建筑物分布以及周围地形条件等因素,对其采用设置声屏障、隔声通风窗或功能置换的的噪声治理措施。 (3)振动污染防治措施 全线范围内实施焊接长钢轨的措施,可减振2.5dB以上,同时对采取焊接长钢轨措施后仍超过“80dB”的敏感建筑进行功能置换,被置换的住宅将不受铁路振动影响。 (4)水污染防治措施 加强施工期污水防治措施,设置化粪池、沉淀池对施工期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进行处理后。加强对工程跨越汉江和大富水等重要水体的环境监理,禁止污水排放。 (5)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运输垃圾、渣土、砂石应及时清运,运输车辆应实行密闭式运输;车辆驶离施工现场时,必须进行冲洗;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必须硬化并保持清洁;靠近居民集中区的施工现场应设专人负责保洁工作,及时洒水清扫,减少扬尘。 (6)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措施
新增定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交由地方环卫部门统一处置。
(7)公众参与 评价单位将收集到的公众意见整理分析后汇总于报告书中,这些意见和措施建议将随报告书一起送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待审批后严格执行。 对于公众关心的征地、拆迁问题,应严格按照省、市征地、拆迁政策予以补偿;对于公众反映的施工期产生的噪声、扬尘污染问题,运营期产生的噪声、振动、电磁等影响,本次报告将根据预测分析结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控制和监督管理措施,确保施工期与运营期的环境污染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四、评价结论 长荆铁路实施电化改造是贯彻国家能源政策,减少石油消耗,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战略目标的需要,是保护环境、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长荆铁路实施电化改造可以提高运输速度,扩大运输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的需要;可以优化运输组织,降低铁路运营成本,提高运输质量及整体效率,增强铁路在运输市场竞争能力,促进铁路自身发展的需要。本项目对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促进沿线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工程对所经区域的声环境、振动、电磁、生态、水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评价认为,在建设单位认真落实设计和本报告提出的环保措施后,本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在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下,本工程是一项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显著、符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工程,工程建设可行。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