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五大”频掀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
应城网 2008-12-5 |
|
|
|
|
|
应城网讯(通讯员黄宣和 陶智伶):入秋以来,应城市从当地实际出发,早规划、早部署、早行动,按照“加强农业基础、扶持农业发展、加快农民增收”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孝感市农田水利建设会议精神,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五个大”的工作重点与举措,大打解决“除险保安”和“水源工程”建设的攻坚战,掀起了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
据介绍,这“五个大”的举措主要内容为:
建设大工程。我市今冬明春重点实施好六大工程:一是实施“平安工程”。龙赛湖水系综合治理工程于11月8日开工,投资460万元,加高培厚引水河、灭螺河堤,维修改造沿河涵闸12处;加培整治老县河水系黄滩镇李家险段500米。二是实施“除险工程”。短港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08年开工建设,已完成大坝高压旋喷灌浆、迎水面53米水位以上护坡、溢洪道拆除等工程;11座小(二)型水库溢洪道扩挖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已有5处接近尾声。三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抓住国家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机遇,今年内新建集中供水工程22处,解决了26个村、3.02万人的饮水问题。四是实施“稳粮工程”。完成了肖畈垸深沟大渠清淤3万米,南垸良种场中心渠清淤11670米。五是实施“灭螺工程”。冬季开工的汉北河南堤水利血防灭螺工程,完成堤面整修加培10.67公里,外平台填筑3.25公里,年底可完成工程任务。六是实施“民办公助”工程。挤入国家水利项目笼子,建设改造杨岭灌区渔子河水库、高关水库渠道末级渠系,清淤斗渠长35.84米、衬砌9.3公里,建设配套建筑物83处,新增灌区灌溉面积0.5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6万亩。
示范大带动。我市出台税收、土地、贷款、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建领域,积极发展民营水利。充分利用农村能人和打工回乡有志之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鼓励他们带头建设水利工程,辐射带动一批农户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饮水安全、病塘险库整治、水土保持、集雨灌溉小微型水利建设为重点,重点打造南部湖区沟渠清淤、港汊灭螺,北部地区塘堰挖改、渠系清淤等农田水利小型工程建设示范带,带动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争取大投入。全市各级组织按照加大投入,开辟渠道,多方筹资的原则,采取向上争取,引进民间资本,群众自筹的办法,争取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达80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4600万元,地方自筹2500万元,社会捐资900万元),利用这些项目资金,兴建各类水利工程2600多处。同时,充分发挥“一事一议”制度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农建办法。郎君镇程谢村、鸭棚村,田店镇店坡村农民自愿出劳5000个,出资3万元,兴建改造当家塘堰4口,增加蓄水5万方;陈河镇引导本地在外老板和镇财政投资200万元,清淤深沟大渠2.35万米。
力量大整合。我市各地各级按照政府搭台、部门参与、整体推进、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水产、林业、财政、国土资源、交通等相关部门的项目和技术力量,大打农田水利建设总体战,着重解决跨区域的水利基础设施问题。整合项目资金,使资金发挥扎堆效应。
体制大创新。我市各地各级继续总结完善“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主管”,“项目公示到村、干群参与到村、技术服务到村”的“三为主”、“三到村”的水利建设经验,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市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出台的《应城市2009年度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方案》,巩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采取拍卖、租赁、转让、承包等形式,盘活水利资产,以成量换增量。加强工程维护管理,扎实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截至12月2日,全市已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050处,修复水毁工程20处,疏浚河道8公里,清挖沟渠80公里,兴建改造塘堰350口,完成土方125万方。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