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运:请奖我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
应城网 2008-12-26 |
|
|
|
|
|
“请奖我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杨小运回忆当年“私下”分田到户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
“不把分的田收回来,就开除你母亲的党籍” 1976年我19岁,开始当应城市杨河公社六房生产队队长。队里有24户,110口人,250亩耕地。在那个“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的大锅饭时代,不仅每年8万斤的国家粮食征收任务完不成,每到青黄不接时,家家揭不开锅,还要靠吃返销粮过日子。1980年,我冒着被扣“走资本主义道路”帽子的危险,偷偷把田分到户,当年就立竿见影,不仅完成了全年粮食征购任务,群众还人均分了630斤口粮,父老乡亲第一次填饱了肚子,个个喜气洋洋。 我分田到户的消息传出去后,有人指责我年纪不大,胆子不小,还扬言不把分的田收回来,就开除我母亲的党籍。我顶住压力,请管理区、公社和县里下来调查的干部到庄稼地里去看,去转,去实地评判好坏。 事实胜于雄辩。1981年,我们空前大丰收,全队共打粮食25万斤,户户完成国家任务,家家超卖公粮,在邻队、邻村和邻近公社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从此,应城县分田到户,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就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出现,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超卖万斤粮发票,至今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
1981年,我自己承包“分”得22亩4分田。由于精心耕种,细心管护,当年也获大丰收。我家8530斤国家粮食定购任务,只用小麦和早稻就完成了。中稻、晚稻还可以收15000多斤,留下口粮和种子,可向国家超卖万斤粮,这在当时湖北农村可是个了不起的数字。县里问我超卖万斤粮有什么要求,我想也没想就说:想要一辆上海永久牌自行车指标。这个要求在今天看起来不足挂齿,就是供应一台汽车也不是什么难事。可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名牌自行车供不应求,一个农民要买到它是难以想象的。 那年9月20日,我请来湾子里的人,将晒干扬净的谷子装了70多个麻袋,推着7辆人力板车,浩浩荡荡地向公社粮站进发,经过检验、过磅,共计交售粮食10380斤。 超卖万斤粮的原始发票,至今还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
“我成了农民兄弟向工人‘老大哥’挑起竞赛的典型”
时任应城县县长的范浩清满足了我的要求,为我特批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当时的价格是169元,现场采访的媒体及时进行了报道。有着高度政治敏感的上海永久牌自行车厂厂长王永昌又携5辆自行车专程来应城,提出再奖励我一辆自行车,并说不要钱。我说,我们要的是指标,希望工人老大哥生产出更多我们农民兄弟需要的优质产品。应城县为答谢上海工人的深情厚谊,派出范县长为首的代表团回访上海,受到了上海自行车厂近千名工人和媒体的夹道欢迎。《人民日报》将此事上升到农民兄弟向城市工人老大哥“挑战”,工人老大哥积极应战的高度。由此,我的名字家喻户晓。 自上海回来后,我于1981年11月出席了共青团中央召开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表彰大会,并作为突击手代表宣读了《倡议书》,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李先念等亲切接见。1983年,我被评为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同年6月,我又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希望杨小运牌大米卖得好”
2002年6月,杨河镇党委、政府实施名牌战略,以我的名字命名,注册“杨小运”牌大米,并由镇粮食储运公司投入100多万元,发展粮食加工。没有想到,杨小运这个名字今天还能发挥余热,为推动地方粮食产业发展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贡献。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30年来,农村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亿万农民逐步走向了小康生活,我也有幸见证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里程。我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农村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我杨小运的今天,也没有广大农民的今天。 农村改革发展越来越好,希望“杨小运牌大米”卖得更好。(记者 郭习松)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