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办新农村建设的调研与启示 |
应城网 2009-1-13 |
|
|
|
|
|
民富 村美 风气好
——-应城市城北街道办事处新农村建设的调研与启示
通讯员李育生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城乡统筹发展以来,应城市城北街道办事处积极按照城乡一体,城乡协调的理念来关注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了“产业化提升农业、城镇化发展农村、市场化富裕农民、文明化打造城乡”的“四化战略”,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06年初,城北街道办事处党工委提出并启动了以“民富、村美、风气好”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该办事处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创新,体现了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的目标内涵。
城北街道办事处下辖33个村,3个社区,78平方公里,人口54624人,新农村建设抓得怎样呢?元月4日至7日笔者到城北农村调研,一路上,鳞次栉比的农家楼房,笔直宽广的农村公路,清爽整洁的农村环境,基层群众的十足干劲,让笔者深切感受到了城北农村热气腾腾的发展氛围。
“民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民富、村美、风气好”,“富”是基础,是前提。实现“民富”,就是要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富裕,村级经济的实力越来越壮大。城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四明同志有一段论述:富民要富到实处,想得实,干得实,富得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执政党的职责所在,是政通人和的基础所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关键所在。
近几年来,该处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村级实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主线,把实施“农民收入倍增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先导工程,即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3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到“十一五”期末达到并超过6000元的标准。为实现这一目标,城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为,最大的矛盾和潜力在“地”和“人”。为此,城北人做了两篇文章:
一是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做足“地”的文章。为解决农户经营规模小,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以及组织程度低下等问题,城北街道办事处按照统筹农村产业发展的要求,把农业当作项目来看,当作企业来办,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工业化的管理方法优化农业管理,用产业工人的从业要求提升农民素质,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条主线”(招商引资)、四个主体(市场、联结、投资、效绩评估主体)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农业发展新路子。目前,全办事处亩均产出4000元以上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亩均产出6000元以上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30%,亩均产出8000元以上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10%,处于应城市领先水平。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办事处亩均产出再增加1000元以上。
项目农业建设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消除了多年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全面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加快了高效农业规模化的进程。在具体工作举措上,城北推出高效农业规模化“133行动计划”。就是继续依托“一个抓手”,即以项目农业建设为抓手,强势推出“三大工程”;高效种植“三超”工程;规模养殖“三百”工程;龙头企业“翻番”工程。大力开展“三创活动”;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办事处,示范村和特色基地。
二是抓就业创业全民化,做足“人”的文章。目前城北街道办事处2.7万农村劳动力已有1万劳力实现有效转移,组建了“三军”即“铁军”(建筑、建材业),“海军”(水产业)和娘子军(纺织业)等著名产业大军直奔劳务经济前沿。根据2008年统计,劳务经济给城北农民人均增收500余元。
该处有关负责人向笔者介绍,城北现有农业人口54624万,全办事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2000元,到2007年达到5200元;全办事处农民住宅面积人均达60平方米,农村楼房率85%。
“村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环境要求
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新环境。城北街道办事处所说的“村美”,就是按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充分展现城北街道办事处建设成果的同时,让小集镇的这种清闲秀美逐步辐射延伸到广大农村,为实现新农村建设“村美”的目标,城北街道办事处有声有色地抓了“五化”:
1、村规划布局优化。该处着眼于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加紧制定科学合理的村规划,为村长远的发展定走向、布好局,而不为了“集居”搞所谓的村“改造”。
2、通村河渠道净化。该处地处富水河,河道支干密集。近年来,城北街道办事处把通村河渠道治理作为一项推进“村美”的攻坚战,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导,成片推进河道、水库渠道整治。从2007年开始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全办事处所有村级河道、水库渠道疏浚整治一遍,实现“底洁、面清、岸缘”目标。目前,全办事处已有一半以上的行政村完成了疏浚整治任务。
3、村组卫生化。该处在全办事处范围内推开“户集、组收、村运、小集镇转”的城乡一体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办事处环卫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小集镇设立垃圾中转站,村组配备保洁员。目前,全办事处已有近一半的行政村实现了垃圾统一收集和处理。
4、处村道路硬化。城北积极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共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20公路,实现了等级公路“村村通”。
5、处、村组道路绿化。城北着眼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农村的生态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绿化规划建设,将在“十一五”末确保农村绿化率达到20%以上的全面小康标准。
“风气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
所谓“风气好”,就是要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好习俗、好习惯、好风尚蔚然成风,让农村文明、民主、和谐成为一种风尚、一种境界。为实现新农村建设“风气好”的目标,城北街道办事处突出抓了“两化”:
1、村规民约普及化。城北街道办事处要求所有的村都要广泛发动村民积极讨论,因地制宜制定好为大多数人所拥护并积极响应的村规民约,使之成为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良好道德风尚,提高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准则。
2、社会管理民主化。近年来,城北街道办事处按照“不增加农民一分负担、不动用集体一分积累、不新增集体一分负债”的要求,全面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从农技推广、到就业培训、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达几十个,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集聚中心,群众共有共享集体活动的公共场所。
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城北。城北人始终坚持“民富、村美、风气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城北,将“民富”放在首位,调动全体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城北破解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重大难题,城北人不仅成功地解决了离地农村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而且最重要的是给转移离地农民创造了就业和创业的新理念和新机遇。
城北街道办事处破解农民增收难题,认为出路在市场。近年来,城北街道办事处始终将市场机制和市场行为贯穿渗透到农村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业、农村、农民与市场的全方位对接。他们通过大力实施项目农业、订单农业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即通过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采用经贸洽谈、网络销售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扩大订单覆盖面,把更多的农民带到市场中去。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