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劳务大军之“三变” |
应城网 2009-3-25 |
|
|
|
|
|
责任编辑:冯辉 应城网3月24日讯(通讯员李育生 熊松泉):作为一个有着54624农业人口的乡镇,如何跳出农业实现农民增收?应城市城北街道办事处把眼光投向了劳动力转移上。2008年,该办事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其中工资收入占了50%,尤其可喜的是,农村富余劳力有组织,大规模地持续转移,不仅促进了城乡间良性互动,还带来了更多令人鼓舞的新变化。
一变:从出远门到傍家门
城北街道办事处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不仅大规模地“输出一批”,还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企业就地“吸纳一批”,使许多外出打工者返回家乡“打工”。在广东多家企业打工十几年的白杨村青年农民吴慧芳,这两年一直没有南下,在白杨石膏工业园区膏粉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她“离家近了,收入多了,心里爽了”。能进入这家孝感市率先为保护农民工权益建立工会的企业,她觉得自己很幸运。目前,共有1260名农民在石膏工业园区务工。如今,在当地,像白杨石膏工业园区这样成批接收当地农民工的企业越来越多。据城北劳动和社会保障站的同志介绍。目前,已有6000多名农民工选择在办事处企业就业。
城北街道办事处在畅通劳务输出渠道的同时,该办事处积极做好招商引资与兴办民营企业工作,力促劳动力就地“消化”。他们开辟了赵畈、龚河、李咀、盛滩、白杨、陡河6个工业集中区,引进、新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24家,安置就业农民12300多人。
二变:从拼体力到靠技能
城北街道办事处陡河村农民舒元年,不再去建筑工地挑石灰、抬泥浆了,他学会了电子技术。在深圳一家电子公司工作的舒元年告诉笔者:“前几年因为没有技术,只能做苦力”。2007年3月,办事处团委把他送到市劳动就业培训班学习电子技术。“我现在月工资1800元,还有加班费”。说到这里,舒元年满脸喜悦。像舒元年一样,城北街道办事处去年有1000多名农民工在政府的引导下学得一门实用技术。
近年来,针对农村富余劳力不断增加,外出打工无技术,难挣钱的实际情况,城北街道办事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学校承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2006年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他们以职业技术学校和办事处成人学校为主体,引入市场机制,配合多种教育资源,建立了以成人学校等10家单位组成的培训基地,设置了20多个专业。办事处成人学校校长杨建明同志告诉笔者,学校开设了5个专业,组织培训13期,学员期期爆满。有2100名农民工在这里完成了短期专业技术培训后,介绍到广东等地的大企业就业。
三变:从打工仔到创业者
城北街道办事处有33个村3个社区,八成以上的新楼房是靠外出劳务收入建成的。如今,农民工观念有了大变化,他们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回家盖楼房,而是重在学习,重在发展,重在寻找新的机会。白杨村农民陈么元,几年前用外出打工的积蓄盖了一栋楼房。但他没有因此满足,又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建起了一家石膏制品有限公司,如今,企业年产值达到300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同样在外务工有所成就的农民李水华、龚月华等10多名青年农民也相继带着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回乡创业。如今城北街道办事处共有气化、石膏等企业27家,年产值7000万元。
城北街道办事处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同时,还把目光投向外出务工事业有成的优秀人员,号召他们返乡创业,带领家乡群众致富。同时,该办事处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营造了出投资兴业的良好氛围,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城北街道办事处返乡创业打工人员已有1200多人,创办各类企业20多家,安置就业人员近6000人。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