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一季度融武圈工作开局良好 |
应城网 2009-4-13 |
|
|
|
|
|
应城网讯:今年第一季度,我市六大基地工作专班、市开发区,有关办事处、镇抢抓“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机遇,进一步加大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力度,在产业对接、基地配套、科技合作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抓项目引进,产业对接势头良好。市直相关部门、市开发区和城中、长江埠、东马坊办事处,加大对武汉的招商引资力度,以汉应合作项目为重点,突出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1-3月,引进武汉投资项目13个,其中过亿元项目3个,过5000万元项目4个,项目总投资21.5亿元,到位资金2040万元。我市引进武汉新长江公司对汤池温泉进行二期扩建开发,计划6年内投资15亿元,把汤池温泉景区打造成集休闲度假、保健疗养、政商务会议、观光娱乐为一体的全国知名的5A级综合旅游度假区,今年投资2亿元建设一座五星级酒店。长江埠办事处引进的中沃玉叶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煤碳添加剂,产品无污染,附加值高,协议投资4000万元,投产后预计年产量5—8万吨,销售收入达8000万元;武汉凯马仕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农药中间体的出口型企业,其产品高效低毒,主要出口欧美,预计6月试生产。市开发区引进的武汉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同源药业有限公司均为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协议投资分别为7000万元、5000万元,生产微生态制剂、生物药品和氨基酸等高新技术产品,投产后年创税收均可过1000万元。
抓品牌推介,农副产品入市份额稳步提高。以建设武汉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为目标,以地产品入超、校地对接等形式,着力推介优质品牌农副产品,使农副产品在武汉的市场份额稳步提高。豪丰公司现有的8个绿色品牌全部进入武汉7家大型超市20余家连锁店,并常年向武汉多所大专院校供货,元至3月份销售大米1200多吨,销售额达130万元;“白玉”面条、汤池甲鱼、“金陵酱菜”等应城品牌农副产品纷纷进入武汉大小超市。1-3月,全市输出武汉农副产品销售收入3000万元。
抓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稳中有升。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仅1月培训200多人,全部被用人单位录用。市农业部门加大“阳光工程”工作力度,针对部分农民工对就业无信心、不愿培训的情况,狠抓宣传,发放招生简章4000余份,推出新型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参训积极性。市教育部门整合培训资源,开展联合办学,促进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市天天电子商务学校合作,截至3月底,两校共招新生83人,向武汉输送有一定素质和专业技术的劳动力48人。1-3月,已培训劳动力2100余人,向武汉输出劳动力1400人。
抓环境建设,旅游收入稳定增长。我市大力推进旅游名村创建工作,积极向省有关部门申报汤池镇洪河村和三合镇西头村为我市创建旅游名村试点村。加强汤池景区环境建设与改造,抓紧南街整体开发、新自来水厂、二级客运站等景区配套工程建设,优化整个景区环境。1—3月,来应城旅游总人数38.5万人,其中武汉游客近31万人,旅游总收入近1.8亿元,其中武汉游客收入1.5亿元。
抓成果转化,科技合作不断深化。市科技部门和有关企业进一步加强与武汉科研院所合作,积极争取有关科研项目,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在应城的转化应用。恒新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的“锂离子电池用新型锂盐电解材料”,产品科技含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电动汽车大功率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目前处于中试阶段,下半年正式投产。1-3月,我市与武汉市开展科技合作4项,项目投资额2000万元,到位资金1000万元。
抓重点突破,汉应合作项目进展顺利。紧紧围绕引进武汉外迁化工企业、优质稻基地建设、汤池温泉二期开发三项合作重点开展工作,引进武汉外迁化工企业5家,协议投资2.57亿元,并跟踪洽谈7家意向外迁企业;备足优质稻种子100多万公斤、化肥近4万吨等春耕生产物资,落实优质糯稻订单面积5万亩;全面铺开温泉二期开发前期工作,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开发中的各项问题,为项目动工奠定基础。
(市融入办)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