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四大工程提升文化“软实力” |
应城网 2009-4-30 |
|
|
|
|
|
责任编辑:冯辉
应城网4月29日讯(特约记者郑毅 通讯员陶茂)应城市有400多年的膏盐开采历史,该市利用膏盐开采后的地貌、遗迹、场景、规划设计的国家矿山公园项目去年11月获得省级批准,20日,总投资1亿元的国家矿山公园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启动。
近年来,应城市大力推进文化基础工程、文化育民工程、文化乐民工程和文化名片工程建设,使该市的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去年,应城市被列为全省首批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试点县市,争取到国家、省价值54万元的电脑设备和价值70.5万元图书和本市配套、自筹资金27万元,建成了市图书馆资源共享中心1家,农家书屋51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64个。20多万农民群众在闲暇时间到书屋学习、交流、娱乐,通过网络学习农技、了解市场。
富有区域特色的蒲骚文化,是应城文化社团创作的不竭源泉,该市作协、音乐舞蹈协会、诗词楹联学会等网络各类文艺人才,组织采风、展览、文艺演出和有奖征文比赛等活动共计60多次,参加人员2300人次,文艺创作异常活跃。去年,编辑出版了5部文集,楚剧小品《将军家的年夜饭》获省首届地方戏剧艺术节表演三等奖,楚剧剧本《未来宝贝》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小型剧本三等奖。
该市经常性地举办广场文化活动,每年在应城广场举办以“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和谐应城”为主题的大型专场晚会,至今已举办6场。该市楚剧团、电影公司、新华书店、图书馆常年下乡,组织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去年,市楚剧团组织全体演员下乡演出210场,市电影公司放映农业科技电影500多场。各乡镇还活跃着一批民间表演团体,这些“泥腿子”表演团体深受农户欢迎,为农村文化活动注入活力。
实施特色文化产业战略,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使文化旅游成为应城的特色“名片”。在汤池温泉西街这一风情文化旅游古街形成品牌后,该市着眼于完善配套、健全功能,由新长江集团投入3亿元,进行二期开发,进一步彰显应城膏盐、温泉文化。对膏雕行业进行整合,在膏雕膏塑产品设计、市场推广上下功夫,扩大膏雕工艺品的影响和市场占有率,叫响“膏都膏塑民间艺术之乡”的品牌。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