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埠:艰难的化工旅程 |
应城网 2009-7-9 |
|
|
|
|
|
应城网7月8日讯(通讯员陈世峰)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长江埠历史大进步,社会大发展,经济大提速,人民生活质量大提高的三十年。三十年风雨兼程,长江埠人始终擎起改革开放的大旗筚路蓝缕写新篇;三十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长江埠人始终瞄准科技强处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三十年波澜不惊,百折不挠,与时俱进,长江埠人始终把发展为先作为第一要务,浓墨重彩铸风流。三十年啊!长江埠的天是蓝蓝的天,长江埠的地是红红的地,长江埠崛起了一座新兴的化工城,长江埠人的化工梦成真。
各级领导的关怀视察给长江埠精细化工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俞正声、罗清泉、黄关春……和前几届应城市委的领导是长江埠发展精细化工企业的坚强后盾。
历届长江埠党委的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给长江埠精细化工产业裂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志杰、陈树生、郭桂元、黄后宽、孙国庆、杨俊廷、胡运星、王发传、田亦斌、熊德琪、席平安、徐应斌等是历史的见证人。
三十年一路走来,长江埠精细化工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凝聚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心血。专家教授把脉问诊,给长江埠精细化工描绘蓝图。武汉大学教授陈怀久,武汉化工局原局长杨镜鑫,武汉化工研究所所长李培成,武汉科技局干部熊兆铭等人直接参与长江埠精细化工企业的建设;民营企业家易绍安、王建生、熊兆恺、金长发等人为兴办精细化工企业不辞辛苦,扩建厂房、筑巢引凤,购买设备,引进人才技术,招商引资,联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产品科研攻关开发,项目申报立项,土地征用审批,争取科研经费等等,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
三十年一路走来,长江埠精细化工产业从肩挑手提到现代化交通工具运输,产品的数量方面发生了裂变;从传统粗放加工到现代化的深度研制开发,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发生了裂变;从单一的小批量生产到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产品的速度规模效益种类等方面发生了裂变;从人们议论指责的污染企业到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建立,科学整治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从民营企业到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应城市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跃上了新台阶;从分散的企业经营生产到聚集扎堆的关联度强的化工产业集群形成,资源整合效应和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跃上了新台阶。目前,整个赛孚化工科技工业园占地5000亩,已建成投产2200亩,拥有各类精细化工企业30余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赛孚科技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汉星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德邦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北志诚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和昌化工有限公司、湖北应星胶粘剂有限公司、恒阳化工、三维化工、力发化工等也成为长江埠化工产业的支柱企业。产品主要有有机硅、有机氟、电镀中间体、医药中间体、酚醛树脂、胶粘剂……等十大系列230多个品种,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军事、航天、潜艇、电子、生物制剂、医药、机电制造、深井钻探等多个领域。其中生产的硅烷偶联剂、医药中间体、电镀添加剂年销量占全国第一,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外国商人纷至沓来,产品销往世界各地,70%以上出口到东南亚的日本、韩国、印尼,还有南美、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有一项产品填补了国际空白,5项产品填补了国内化工产业空白,2007年整个赛孚化工科技园实现产值10亿元。
长江埠精细化工产业的裂变发展,凝聚着长江埠人的汗水和心血,真是十年磨一剑,功夫不负有心人。
遥知改革开放初期,全党大办企业,在村村点火、镇镇冒烟 的年代,长江埠的决策者们提出了“工业强镇”战略,建工厂、盖厂房大办乡镇企业,从事食品加工、纺织、塑料制品、电缆制造、化工、轧钢等生产经营,但终因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局限,企业生产处于萎靡不振状况,曾一度处于低迷时期,停产转产、破产倒闭接连不断,“工业强镇”战略之梦随之停滞。尽管如此但为后来长江埠工业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迷惘、徘徊、思索中,长江埠人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方向,长江埠的决策者和建设者提出了“工业强处、项目立处、科技兴处”战略,走科技创新之路发展处办工业,独辟蹊径从事高新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
向科技型企业进军,谈何容易?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90年代中期,长江埠人又整整奋斗了十几年。时任长江埠化工溶剂厂厂长易绍安同志说,那时的精细化工生产原料主要依靠湖南岳阳化工厂的环氧树脂的附产品运回来进行加工,在武汉大学陈怀久教授的指导下,从中提炼氯丙烯、二氯丙烯、二氯丙烷等农药原料和生物制剂,用于农业生产病虫害防治。当时的厂房简陋,车间只有四、五间,不到200平方米,设备比较陈旧,只有一座锅炉,一座反应灌,生产工艺流程也十分简单,受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因素制约,不能大规模生产,只能小打小闹。工人在这样的条件下苦苦拼搏了十几年,虽然在生产上起色不大,但与一些化工厂家、科研院校保持了紧密联系,得到了他们的帮助,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后来长江埠精细化工企业发展打下了基础,易绍安说着,眉宇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长期在外从事化工产品销售工作的王建生同志在与化工同行专家的交往中,与他们确立了互惠互利的经营理念,得到了他们的赏识认可。于是,他抢抓机遇,回到长江埠组织一班人马从当时溶剂厂中分离出来创办有机合成厂、精细化工一厂,从事化工有机硅系列产品开发,他挂靠武汉化工研究所和武汉大学,与他们联合开发硅烷偶联剂系列产品。王建生同志说,为了寻求技术上的合作,他曾多次风餐露宿,住车站、啃馒头、跑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有时遭遇白眼吃闭门羹,但他始终不灰心丧气,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钻劲和闯劲,一次不行、两次、三次、多次的请求和诚实的目光终于打动了这些专家教授们,他们愿意提供技术指导,联合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并与他们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武汉大学和武汉化工研究所在项目技术方面全力支持,长江埠办事处在厂房设备投资方面搞好服务,乙方提供技术保障,甲方负责厂房建设的双边合同敲定了,创造了当年投资当年见效当年收回成本的奇迹。办精细化工企业尝到了甜头,于是长江埠办事处要求王建生同志抢抓发展机遇,扩大规模生产,发展化工企业,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引领下,长江埠精细化工二厂,长江埠有机硅厂,长江化工厂等化工企业应运而生,一个大办化工,办大化工的创业环境在长江埠办事处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又通过两三年时间的发展,当时的长江埠化工企业集体的、民营的、个体的已有七、八家。为了形成拳头支柱产业,长江埠办事处对这七、八家精细化工企业进行重组联合,组建长江埠化工集团公司,由王建生同志任总经理,集团公司组建后,长江埠精细化工在市场上名声鹊起,国内同行者纷至沓来,南京化工、九江化工、重庆化工、张家港化工集团、大连化工等与长江埠化工集团公司建立产品购销合作关系,因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高,曾广泛应用于三峡大坝截流和神舟飞船的发射,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长江埠精细化工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长江埠办事处党委抢抓发展机遇,多管齐下搭建精细化工发展平台。 一方面积极组建湖北长江赛孚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赛孚工业园,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另一方面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抓好招商引资;一方面积极申报国家高科技术产业攻关项目,争取国家火炬计划立项;另一方面抢抓创业环境和基地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吸引武汉化工企业和国内其他化工企业落户工业园区,基于这种思想认识,长江埠办事处又通过几年的扎实苦干,按照现代化花园式的工厂,现代化的产业集群效应,现代化的环保设施标准全力打造一流的工业园区,于2002年联合长江装卸、力发化工、三维化工、武化研实验工厂等成立湖北长江赛孚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扎堆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在技术上挂靠武汉化工研究所和武汉市的几家高等院校,把赛孚工业园办成产、学、研基地,武汉科技大学和湖北省职业技术学院经常派专家教授到工业园区指导、从事技术攻关,由于规模效应和产品的科技含量高,于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获此殊荣后,长江埠赛孚科技工业园承担着国家重点精细化工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工作,从事国家攻关项目的研制,以及重大科研成果的转化,成功地开发出全氟三丁胺、全氟三乙胺等四个产品应用于神舟飞船发射,为国家航天事业作出了贡献。长江埠精细化工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高,赛孚制造在印尼、日本、德国等化工界被传为佳话,他们纷纷到赛孚工业园参观考察。国内外一些
化工企业纷纷加盟落户工业园区,如:中国和印尼合资的汉星公司、湖北志诚化工公司、吉和昌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博策研究院、张家港鑫科公司、广东南海科鹏公司等。正当长江埠精细化工处于红红火火发展时期,社会上一些人利用环保问题横加指责,说什么长江赛孚化工科技工业园是污染制造厂,他们甚至联络汉川、云梦两县市周边群众闹事,阻止长江埠化工企业发展壮大,以此达到搞垮长江埠赛孚工业园之目的。更为严重的是,社会上别有用心之人煽动不明真象的群众拦截化工运输车辆,要求污染赔偿,一时议论纷纷,孝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组建工作专班,深入工业园区现场办公,召集周边县市分管工业的负责人会议,协调处理污染问题。甚至在应城领导层面也出现了不同声调,有的同志认为,长江埠赛孚工业园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需慎重考虑发展问题,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统一认识,排除杂音,上下一心坚定发展信心,认为化工产业是应城支柱产业,是国家鼓励扶持的重点产业,赛孚工业园是湖北省的重点产业集群之一,办好赛孚工业园意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按“三同时”和“三个关口”的要求,即是搞好项目筛选,注重科技含量,拒绝污染大户入园,把好入口关;严格实行环境治理与企业生产工艺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生产,把好生产关;对园区企业环保设施加强检查督办管理,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把好治理关。力求把污染减小到最低限度,只有这样才能够高举发展大旗,促进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也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发展化工企业的信念,实践证明长江埠精细化工越做越大,财政税贡献越来越大,对相关产品的推动力越来越大,对外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长江埠的决策者们在抓发展的问题上毫不含糊,他们看准的事决不回头,从2005年起他们抢抓发展机遇,投资1000多万元,又开发占地3000亩建设赛孚工业园新区,搭建新招商引资发展平台,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步伐,吸纳武汉化工企业和国内化工企业落户长江埠。时任应城市招商局长现任长江埠党工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的徐应斌同志深有感触地说,他参与了长江埠赛孚工业园发展的全过程,长江埠化工企业发展得益前几届党委的艰苦创业,今天有如此好的发展形势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全靠他们的努力工作,也全靠应城市委、市政府、市直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是的,每逢重大节日,长江埠招商工作专班走访慰问企业老总,每年在武汉市举办招商月,招商周活动2—3次,有时约见一些企业的老总和化工专家洽谈业务,等几天几夜,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惆怅感,别说旅途、应酬的辛酸,真叫人不堪言苦,为了什么呢?很简单为了多招几家企业落户长江埠,为了长江埠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江埠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们在与武汉化工研究所、武汉市科技局、武汉市高等院校和武汉市知名企业家交往中颇费心机,与他们交心谈心,加强感情联络,千方百计地向他们介绍长江埠的发展环境和优惠的政策,请他们到长江埠考察兴办企业,是真情和友谊感动了武汉市的专家和企业老总们,他们也愿意为长江埠化工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目前,长江埠赛孚工业园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一批武汉市外迁的化工企业落户长江埠,武澣有机公司、湖北德众公司、湖北彩龙公司、湖北华瑞公司等在新区盖起了厂房,武汉旺德福化工公司、武汉中兴化工公司、武汉武染工业园、武汉神舟化工公司,武汉鑫民族化工公司等20多家知名化工企业与长江埠签订了投资协议,他们把家安在长江埠。如今的赛孚新区是花园式的工厂,是投资者的创业乐园。
长江埠化工企业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旅程,如凤凰涅槃呈现在世人面前,一座新兴的化工城正在长江埠崛起。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