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坚持以经济发展成果普惠民生 |
应城网 2009-8-31 |
|
|
|
|
|
应城网8月29日讯(通讯员陈国栋):应城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坚持用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倾力改善民生。总投入 5.2亿元(占全年财政收入7.8亿元的66.7%)资金,集中力量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困有所助。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学有所教。坚持教育资源向下倾斜,投入2372万元资金,对全市22所中、小学校舍及配套设施进行维修改造,维修、新增校舍2.3万平方米;按每个乡镇办1所初中、2—3所小学的规划要求,撤销18所农村小学,优化了农村学校布局;新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130套,解决了农村教师“走教”问题;实施“领雁工程”,开展农村教师资助行动,安排10名省派资教生和新招录的70名教师充实到时80所农村学校,组织城区45名骨干教师下乡 “结对帮扶”,充实农村教学力量。投入430万元资金,重点改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学设施,做大做强一批中心学校,解决学生入学“择校”的问题。
完善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在社保覆盖面上力求应保尽保,对2.8万低保对象全部建立台账,实现对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并完善城镇“三无”对象供养机制,集中供养率达到90%以上。在保障能力上,坚持逐步提高,重点突破,全市集中、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各提高300元,分别增加到每人每年1800元、1300元,同时,投入1600万元资金,兴建一所省内一流水平、拥有1000张床位的社会福利院,提高孤寡人员供养能力,年内完成开工奠基工程。对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实行“一事一议”,及时制定出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和村干部参保政策,将村级主职干部纳入养老保险,年底启动村副职干部养老保险,有效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和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健全医保网络,实现病有所医。大力完善农村群众就医条件,投入100多万元资金,把全市212个村卫生室建成“甲级村卫生(所)室”,对256名乡村医生进行业务培训,组织23名医师与农村卫生院开展对口支援,提高乡村卫生院诊疗能力,并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开设合管窗口,为参合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市新农合参保率提高到95%以上。加强城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城区新增卫生服务站8家,全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到23万,给4.6户家庭建立健康档案。出台《应城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次补偿方案》,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报销比例提高10%,部分慢性病限额标准提高500—1000元,并逐步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最高报销额度,有效改善农民因病致贫、大病不治的状况。
搭建服务平台,实现劳有所得。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和实施“回归工程”,发放担保贷款323万元,帮助240人创业,带动就业989人。出台《关于采取积极措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稳定就业局势的通知》,减征部分单位失业保险费50万元,稳定企业用工。1至7月,全市新增就业657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到4.2%。畅通投诉受理渠道,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受理劳动监察案件25件、劳动争议案件72件,结案率达100%,追发农民工工资81万元。
加快“两房”建设,实现住有所居。积极构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齐头并进、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的保障体系,投入4113万元资金,启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拟建廉租房290套、1.44万平米、拟建适用房360套、2.52万平米。不断提高保障能力,住房租赁补贴对象由人均8平米以下住房家庭扩大到人均14平米以下住房家庭,住房租赁补贴标准由2.5元提高到3元,保障“双困”家庭1104户,涉及2762人,有效缓解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通过廉租房和适用房补偿等措施,彻底解决城北、四里棚等一批“棚户区”的拆迁改造。投入1602万元资金,统筹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改善城乡供水、排水、污水处理、道路、绿化、路灯、公厕等设施;投入近3亿元资金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完成试运行;集中开展城区违规建筑清理,保持城区市容和居住环境的整洁,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开展结对帮扶,实现困有所助。在全市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组织100名市直机关干部与贫困农户结对帮扶,100名市直机关党员与农村困难党员结对帮扶,100名领导干部与农村贫困学生结对帮扶,投入帮扶资金680万元。组建近100个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有1000多名干部参与,帮扶了10000多个农户,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0多万元。开展节日慰问,市“四大家”领导成员带头,全市80多个部、办、委、局由主要领导带队,直接到困难户开展送温暖活动,送钱、物达60多万元。落实困难群体帮扶政策,发放优抚“关爱行动”资金59万元、社会捐助救济金70多万元,全市2万多名困难职工和群众获得不同程度救助。实施“助学行动”,发放大学生生源地贷款226.8万元,普通高中贫困生彩票公益金资助 11.95万元,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补助238万元。实施“春雨工程”,开辟“绿色入学通道”,确保全市9644名留守学生及时入学。(陈国栋)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