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马坊打造“中国味谷”科学发展促和谐 |
应城网 2009-11-5 |
|
|
|
|
|
变"盐海"为"味谷"
湖北应城东马坊打造“中国味谷”科学发展促和谐记略
应城网11月3日讯(通讯员陈国栋):仲秋的东马坊,东城工业园区运输车辆络绎不绝,十三香调味品二期工程建设工地机器轰鸣;驿中社区街道整洁,歌舞阵阵……“这是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打造‘中国味谷’,科学发展促和谐的结果。”该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拓自豪地说。元至10月,该处实现固定产投资4.1亿元,同比增长33.2 %;实现财政收入2750.4万元,同比增长35.4%。“逆势”中东马坊如何“搏浪前行”?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东马坊地处应城市东大门,汉宜公路、汉渝铁路穿境而过,府河环绕而行。境内拥有280多亿吨盐储量,湖北省728盐化公司、全国最大的联碱生产企业双环化工公司坐落在其境内。
长期以来,湖北双环等驻企发展平稳,办事处的日子过得比较轻松。
确实,“背靠大树好乘凉”,办事处机关及周边社区近3万群众都是使用驻地企业免费提供的水、电、路;办事处装卸运输公司包揽驻企的装卸业务,年收入近800万元,解决近700人的饭碗问题,也给办事处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但由于财源结构单一,办事处财政也因此被戏称为“装卸财政”。
近年来,受盐化产品价格波动大、企业包袱越来越重及各种因素影响,双环发展逐渐减速,办事处财政日益吃紧。是继续挤在“大树”底下,还是放手“植树造林”?
“依赖驻企过日子,日子会越过越穷,依托驻企谋发展才能‘双赢’管长远”。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拓一针见血。
“当务之急就是支持企业改制,给企业减负”。
通过办事处全力促成,宜化集团并购双环公司,重新成立“宜化双环公司”。
为让宜化双环轻装驶入发展快车道,东马坊断然实施改水、改路、改电和装卸运输改革等“五改”工程。切断原来由双环公司提供给东马坊办事处居民的水、电、路,办事处筹资2000多万元扩建自来水厂,铺设城区1500米主供水管网;新增变压器3台(套),增加供电容量,架设供电线路3000余米;新建一条500米长的便民利企的硬化路。同时,对原双环公司污染的390亩农田逐一取样检测,按检测结果合理确定赔偿范围,完善理赔机制,彻底消除过去少数农户“坐收渔利”的弊端;装卸运输公司也由原来的集体经营改变为市场化运作。
“五改”工程,每年可为双环降低成本2000多万元,大大增强了宜化的投资信心。在投资1亿多元实施6万吨合成氨和10万吨精铵工程后,再追加投资10多亿元,实施100万吨联碱项目,可新增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预计能耗节支近1个多亿。
敢叫“白盐”换“真金”
正当东马坊步入发展快车道之时,金融危机的寒流袭来,盐化行业受损严重,办事处财政再度吃紧。财源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的“瓶颈”日渐凸显。如何化危为机,实现弯道超越?
该办事处“一班人”以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广开言路,广求民智。
百名“文人才子”走进东马坊。9月下旬,来自全市作家协会100名会员,齐聚东马坊参加“东马坊杯——科学发展在身边”征文大赛,为东马坊科学发展献计献策。不到一个月,一部涉及东马坊经济、文化、历史的10万言文集在《蒲阳花》结集出版。
百名老干部“点评”东马坊。10月初秋,全市副县级以上退休老干部走进东马坊,观看东马坊学习实践活动专题片,参观双环公司项目现场和东城园区建设工地,对东马坊的发展规划现场“点评”。
“进百店”、“访百户”活动在全处党员干部中全面展开。办事处机关干部深入全处100家个体经营户、100户普通家庭,访贫问苦、访富问计、访贤求策。
民智民力不断凝聚,一个共识悄然形成。“‘吃遍天下盐好,走遍天下娘好’,咸为‘百味之首’,而东马坊坐落在‘盐海’之中,只有抓住‘百味之首’做文章,延伸产业链,提升盐资源附加值,才能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子”。
办事处主任鲁新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吨盐出厂价不过400元,一吨调味品市场价上万元,而其中含盐量可达60%以上,把盐转化成调味品,价值就能增加几十倍”。
人心齐,泰山移。至此,办事处党工委确定了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打造‘中国味谷’,建设和谐东马坊”。
“味谷”,就是调味品产业聚集的“洼地”。东马坊党工委“一班人”是这样解释的,也是这样做的。
办事处成立招商专班,实行定向招商、驻点招商。同时,实施“两手抓”。一手抓“软环境”,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对项目引进、建设及生产中所遇的问题,实行委托代理和专班服务,做到“一条龙办证”、“两个隔离”(业主与周边村民隔离、与部门隔离)、“三个到位”(24小时全天候服务到位,领导联系到位,企业生产和业主生活问题解决到位);一手抓“硬环境”,规划2平方公里“味谷”用地,积极做好水、电、气、路、网、电话、有线电视“七通”工程。
优良的环境,丰富的资源,引来知名企业“王守义十三香集团”落户。该集团投资新上麻辣鲜调味品项目,年产调味品近万吨,销售收入过亿元,实现税收近1000万元,带动周边居民200人就业,年消化本地食盐8000吨。目前,投资1.5亿的三期工程正紧锣密鼓施工,计划新增16条生产线,年产香辛料10万吨,实现年产值15亿元,创税5000万元。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辛料基地。
东马坊大刀阔斧打造“中国味谷”的壮举,引起中国调味品协会关注。该协会副秘书长贾名友一行利用一周时间对东马坊 “中国味谷”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目前,相关材料已经申报中国调味品协会并通过评审,东马坊“中国味谷”称号近期有望获得权威认定。
在我们的采访即将结束之际,已是晚上9点多了。王拓书记仍无倦意,他告诉我们一个“秘密”:近期将启程赴贵州招商,与“老干妈”调味品集团达成一个意向协议。
一枝一叶总关情
“关注民生,是党执政为了谁的体现”。东马坊办事处党工委坚持抓好发展促和谐,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全力构建和谐东马坊。
10月2日晚,东马坊办事处驿中社区一居民区院内,来自各个社区(村)的居民代表早早就围坐一圈。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王鑫宣布说市领导一行带领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夜访驿中社区”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东马坊作为应城的东大门,城乡基础建设存在着‘六多六少’等问题........”该办事处退休干部陈中子第一个抢先发言。
“我们社区几条路破损太严重了,天晴的时候是光辉灿烂,天落雨的时候可以喂鱼......”
“我们村的支部班子过于老化,带动能力减弱……”
这是该办事处关注民生的一个缩影。为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学习实践活动中,该办事处把“三进三访”、“听民声、访民情、解民难大走访”、“城乡互联、结对共建”等活动统筹安排,共同推进。今年来,共投入800多万元资金,切实解决一批民生问题。
在该办事处最南端的一个自然湾——夏大村槐屋组,笔者碰到正在家忙活的陈国强。“以前我最怕下雨下雪,挑一担‘吃水’回家慢一点,全家人都紧张”。因为一次意外,作为家庭主劳力的陈国强留下轻微残疾。“现在不用出门,一拧龙头就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哺育了槐屋湾几代人近百年的“吃水塘”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该组用上自来水,东马坊办事处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告捷,实现自来水“户户通”。
为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近年来,办事处采取上级争一点、群众出一点、大户捐一点、村里拿一点、办事处补一点等“五个一点”的方式筹资2000多万元,硬化通村公路109公里。
大郑村是东马坊的一个边远村,“行路难”一直困绕着该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因为路不好,三组、五组的群众眼看着村里其他组村民依托驻地企业把运输业搞得红红火火也只能干着急。学习实践活动中,该办事处把解决大郑村 “行路难”作为一件重点实事来抓,通过多方筹资80多万元,修通了连接该村三组、五组的硬化公路3.9公里。至此,办事处在全市率先实现硬化水泥路 “户户通”。
为配强基层班子,抓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带动农村长远发展,该办事处从科技示范户,复退军人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优秀人才调整和充实基层班子。目前,该处85名村(社区)干部中,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56人,45岁以下中青年干部49人,农村党支部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办事处党工委树立“抓稳定也是抓发展”的理念,严格落实第一责任,建立综治维稳中心,实行“151”联调机制,及时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努力抓早、抓小、抓苗头,积极协调好居民与驻企的利益关系,确保全处社会大局稳定。
通过坚持不懈抓好第一要务、落实第一责任、改善群众生活,办事处先后获得“湖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孝感市十佳平安乡镇”、“湖北省乡镇党委十面红旗”等荣誉。
承天时,得地利,“盐海”变“味谷”,科学发展促人和。东马坊,一座新型的工业重镇正在崛起。(陈国栋)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