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产业集群彰显发展强势—应城市和谐社会建设走笔之二 |
应城网 2009-11-5 |
|
|
|
|
|
应城网11月3日讯:金秋十月,应城大地,百花竞妍,万木葱茏。 应城市工业经济也在传递着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元至9月份,全市14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26.6亿元,同比增长35%;完成工业销售产值97.6亿元,产销率达到102.56%。工业企业累计用电量14102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6.8%,工业生产总体形势明显好转。 闪光的数字背后,见证了应城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强市”的踏实的足迹。 招商引资促产业优化,工业支柱强劲崛起 走进应城,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欣欣向荣的项目建设热潮:香港瑞鹿公司、湖北雪绒城公司等企业刚落户,应城热电联产、国家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应城储备库等大项目又紧随而来。 与之呼应的,是一连串不断更新的数据:元至9月份,全市新增引资项目24个,协议引资额7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8%。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资源型城市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现实选择。” 时任应城市委书记谢思芳说,立足产业抓招商,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应城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应城素有“膏都盐海”的美誉,盐业化工属传统产业、基础雄厚。过去,由于盐化工企业小而多,市场竞争力不足。该市采取招商引资、嫁接重组等方式,将盐化工业集中整合到宜化、四川久大、成都新都等大企业、大集团旗下,通过技改扩能,走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延伸、产品多元化发展的新路。 膏粉加工企业多、产品档次低、环境污染重,该市关闭城区58家小石膏加工企业,引进台湾永昌公司、广东建材集团等外地企业落户,发展石膏深加工,改善目前粗放型的“卖资源”方式,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紧紧盯住上下游产品,应城还积极创新招商方式,注重招商质量,实施招商选资,加粗延长产业链条。深圳骏腾发科技、金梦娇服饰、九州通医药物流、南京大观园食品、河南“王守义十三香” 调味品、河南爱普饲料等企业相继落户,壮大机械制造、轻纺塑料、食品饲料等产业,改变了盐化工一枝独强的局面。 筑巢才好引凤。在做好招商引资的同时,应城市加快工业园建设,引导企业集中发展、集约发展、集群发展。 成立蒲阳城投公司,运用市场化的办法筹措资金,累计投入6亿多元,加速建设市开发区城南新区、民营工业园、四里棚盐化工业园、赛孚工业园等“一区三园”。按照地与相邻、产业相近的原则,鼓励市内外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开发,探索“园中园”建设模式。先后引进武染工业园、台商工业园、武汉理工大高新产业创业园,减轻投入压力。 着手规划建设四大板块:从东马坊、长江埠地区到主城区规划为盐化工业走廊,将所有盐化企业和精细化工企业集中落户到东城化工园和四里棚盐化工业园;从武荆高速公路应城中段出口到主城区规划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将高新技术企业集中落户到市经济开发区和民营工业园。 “园区建设,找准产业定位,突出产业特色,既避免了行业趋同,又提高了招商引资效果。”市长朱高文介绍,目前,“一区三园”共聚集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8家。赛孚工业园、四里棚盐化工业园初步形成以盐业化工、精细化工为主体,同类企业聚集多、产品关联度高、产业链延长的集群效应。 精心服务促企业壮大,工业发展后劲十足 蓝白相间的现代化厂房里,工人们正在赶制各种焊机。虽然正值经济危机,但走进深圳骏腾发自动装备(应城)有限责任公司,却能感受阵阵“暖流”。 “我们正在计划追加投资,到2010年完成二期工程,力争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利税3000万元。” 公司董事长刘学明信心满怀地说。 深圳骏腾发公司, 2007年落户应城市开发区。一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年产各类自动焊机设备2000台套。从项目引进到投产,开发区成立服务专班,为企业提供零距离、零障碍的**、帮办及协调服务。公司于2008年7月顺利投产,产销两旺。 精心的服务不仅让刘学明坚定发展信心,还让他自愿当起“红娘”,引线搭桥,促成深圳南湾商会到应城考察、华科大前来商谈自动数控机床项目。 在应城,像刘学明这样得到精心服务的投资者还有很多。“以最贴心的服务,为客商营造最优越的投资环境,让他们不仅愿来,而且来了能发展。”是应城市委、市政府发展工业经济的共识。 围绕项目引进、落地、建设和发展,应城各级各部门加强协调服务,为客商当好“保姆”。所有招商项目,涉及到用地、用电、用水、环保、治安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市主要领导亲自过问,部门协调解决,涉及办理各种证件的,只要资料齐全,一律实行“打包”服务,限时办结。 为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自去年起,该市给59家规模以上企业发放《政企联系服务卡》,选派15名市直职能部门干部到企业挂职,开通 “市长、局长直通车”,服务企业和项目建设。 去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张。应城市主动搭建平台,开展银企对接会,成立应城市鑫龙小额贷款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市镇两级财政筹资2300多万元,帮助23家引进企业办理了土地使用权证,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仅今年上半年,全市金融系统贷款余额就达到43.3亿元,比年初净增7.3亿元,同比增长56%。 精心的服务,不仅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快,还吸引越来越多的优质项目落户应城。“目前,应城续建和新开工、拟新开工项目365个,年计划投资31.6万元。其中,有19个重大项目,投资额均在亿元以上。”应城市经济商务局运行科科长易平垠介绍说。 科技创新促产业升级, 工业经济竞争力日趋增强 封闭无尘的生产车间、围形流水生产线,产品不间断地“流淌”。走进位于应城市开发区的恒天药业包装有限公司,其科技含量令人印象深刻。“依靠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我们的医用包装材料产品覆盖大半个中国,占了同类市场份额的30%以上。” 工厂负责人李东明自豪地向我们介绍。 近年来,一批像恒天一样的高科技企业在应城异军突起,令国内同行刮目相看。来自该市经济商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应城市拥有国家级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城要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关键是创新。” 谢思芳介绍,应城的目标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百亿元产业集群。 为推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该市每年拿出400万元,奖励创新型企业,并设立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奖励基金;加强与武汉人才对接,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培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 资金扶持只是一方面,对宜化双环、久大、新都、恒天、德邦、东诚有机硅等骨干企业,市政府在用地、政策保证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激发其投资改造意愿,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加产品附加值。 德邦公司通过与武汉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开发联营关系,自主研发的新型硅烷偶联剂产品被评为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恒新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和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攻关,研制新一代高性能硫化剂——“六氟安酚A”产品,投产后,可年创产值3.5亿元、利税1亿多元。 新都公司引进美国嘉施利公司高塔装置生产工艺,生产高浓度复合肥,每吨价格超过2000元;青岛啤酒(应城)公司实施技术改造,产品质量保持与本部一致;久大公司依托高新技术,开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营养盐、调味盐、高效盐、保健盐、礼品盐等五大系列产品,提高了产品档次、、、、、 依靠科技创新,应城工业走上质量兴工、品牌取胜的路子。截至2008年,应城工业企业拥有“红双环”纯碱、“红双圈”氯化铵、“自流井”牌食盐等3个“中国名牌”,拥有“桂花” 加碘精制盐、“豪丰”大米、 “玉兰”膏粉、“白玉”面条等多个“湖北名牌”,成为全省拥有中国名牌和湖北名牌最多的县市之一。(□ 记者晏乐安 梁一冰 通讯员周明)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