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大爱——访来应城义教的美国剧作家迈特 |
孝感日报 2009-12-22 |
|
|
|
|
|
心中有大爱 ——访来应城义教的美国剧作家迈特
感恩节,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隆重、浓情的节日。然而此刻,被节日的浓厚氛围笼罩着的曼哈顿,却少了一个狂欢的人,一个只能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为上帝和父母祈福的人。
这个人就叫迈特(Matt CuTuGNo),一个不远万里从大洋彼岸来应城义教的人。
这天早晨,应城美籍华人赖春芳女士(我习惯称她赖姐)给我打来了电话,说她和丈夫迈特回应城了。而此次行程是迈特的意愿。他希望利用今年一个多月的假期为赖姐家乡的孩子义务授课,让学生有机会锻炼一下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直接感受和接触西方的文化教育。
赖姐接着说,今天是感恩节,她想邀几个朋友聚一下,陪迈特喝点酒调节一下他的心情。因为迈特的母亲今早去世了。迈特接到他姐姐打来的电话后,伤心地哭了很久。迈特很爱他的母亲,他母亲健在的时候,迈特每天早晚两次电话问候。母亲突然辞世,赖姐想让迈特取消这次义教,回美国为母亲办丧事,明年有时间仍然可以再过来义教。可迈特没有同意。他说,两所学校的课程已经安排好了,他不能让几千名中国孩子失望,他的承诺一定要兑现。
中午十二点,我在一家土菜馆见到了赖姐和迈特先生。席间,迈特虽然只能说上几句生涩简单的汉语,但他总是不停地用神情、手语和开心的笑声与我们交流。那一刻,几乎不是我们在让迈特开心,而是迈特用他的睿智与幽默让我们尽情释怀。
迈特的汉语尽管说得不标准,但他却总是认真、主动地想用汉语和我们交流。当服务员端来一碟菜薹时,有人很快告诉迈特说:“菜薹”。可迈特总是将“Cai”念成了“Tai”,急得咬着牙、捏着拳使劲念,但还是发音不准。他于是感慨道:“中国话太难了!”说罢,他一边瞅着菜薹,一边瞅着太太不停地摆着头念道:“太太不是菜薹,菜薹不是太太。”赖姐在一旁幸福地告诉我:“这就是迈特。真实、幽默、坦诚、友善的迈特。”
迈特在美国是位剧作家兼导演,在和美籍华人赖春芳结婚后,他多次陪赖姐回应城,和应城一中、二中的学生一起交谈、打球,让学生们感受西方的文化教育。在美国,迈特经常指责美国人对东方人的软歧视,同时也鼓励东方人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树立东方人自己的尊严。前不久,迈特还在《中国日报》英文版发表了一篇指责美国人对东方人软歧视的文章,很受关注。这些都源于他对中国的一腔深情、友爱。
赖姐说,迈特来义教之前,他在家里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比如收集讲课的资料,每节课时的内容安排、道具及学生课堂的奖励品,他都准备得很认真、仔细、周到。他虽然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与学生的沟通及表达能力却让学生满堂喝彩。特别是他幽默自如的语言动作,使得整个教室朗读声、掌声、笑声不断。迈特这次来义教,对他来说,是真心希望中国的这一代孩子,能像姚明、像雅虎(YAHOO)创始人杨致远(湖北黄石人)那样被世界瞩目、尊重、崇拜。他说他是中国的女婿,他也有资格为中国人的强盛与智慧感到骄傲。在课堂上,迈特还把美国总统林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那篇只有三分钟三百个英文单词的演讲让学生用英文朗读。他说,每个会英文的国家,他们的学生几乎都会背诵这篇演讲。它告诉后人,和平对于人类是多么的重要,大家既要珍惜,也要保护。
我觉得迈特给学生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文明、友爱与和平。
赖姐说,迈特虽然性情豪放,但心很细腻、善良。前天给一中的学生讲课时,他发现坐在后面的学生看他制作的教学片很吃力,他估计有些学生是眼睛近视了。后来,迈特征求赖姐的意见,在一中和二中各选25名贫困的优秀学生,为他们每人配送一副质量好的眼镜。
几年来与赖姐缘份的交往中,我知道,她是真切地把心里的这片乡土当娘家一样牵挂。自2002年以来,赖姐在一中、二中每个学校选了10名家庭困难但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资助对象,守着这份承诺与爱,赖姐不管自己是否有难,她都会如期地将学费通过学校转到每个学生的手中。整整8年来,她资助的这些学生都考上大学相继离开了母校,但赖姐的这份爱却没有离去,她像蒲公英一样依旧飘飞在朝气蓬勃的校园,伴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年年岁岁,清新而芬芳。
问及迈特为何对这群学生如此喜爱和负责任,赖姐于是翻译了迈特很有感触的一段话:“因为我非常爱我的太太,是我太太带我来到应城的,我想了解这里的人和这些孩子,他们都非常友好、聪明、可爱,给他们讲课是种享受,我愿意明年再陪太太回来。”
迈特这段朴实的语言,让我读到了他和赖姐心底蕴藏的对应城人民的那份深情大爱。
我于是笑着对迈特说:“欢迎你明年陪太太回来吃菜苔。”迈特似乎听懂了,当着我的面拥抱着赖姐,非常开心地说了一句很拗口的中文:“好的,一定,陪太太,回来,吃太太(菜苔)!”
迈特的“菜苔”还是“太太”。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