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湖北应城:春风浩荡绿蒲城 |
应城网 2010-4-3 |
|
|
|
|
|
应城网3月30日讯:春雨如油,绿意渐浓。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这是一片孕育丰收的土地。在城区,在乡镇,在田间,讲科学、做实事、谋发展的热潮此起彼伏。沐浴着科学发展春风的蒲阳古城,处处生机盎然。
根据中央、省委、孝感市委统一部署,自2009年3月开始,应城市正式启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市740个单位、1367个党组织、25579名党员分两批先后参加了学习实践活动,按照“科学发展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围绕“膏都盐海古蒲阳、科学发展新应城”的主题,通过扎实抓好学习,重点突出实践,千年蒲城谱写了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三大板块经济奠定转型基础
资源富集是应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资源也是一把“双刃剑”,曾经一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方式让应城的经济指标在金融危机中急剧下降。经过学习实践活动的洗礼,加快转型、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做足矿文章,谋求大发展,应城市着力建设“三大板块”,加快经济发展转型。
建设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该市抓住华能热电联产、天然气地下储备等重大项目建成后热电集中供应和卤水丰富的机遇,引导宜化双环、中盐长江、新都、久大等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并着力引进和开发上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增加资源附加值,做大做强盐化工产业,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盐化工产业基地。还依托赛孚工业园、东城工业园,引导富邦、德邦、力发、东诚有机硅等企业加快扩能步伐,新上一批与纯碱、氯碱及硅氟系列产品相关的配套项目,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东马坊办事处围绕放大岩盐资源优势做文章,提出了变“盐海”为“味谷”的口号,规划200亩用地建成调味品园区,引进著名企业十三香落户,投资2亿元的三期工程于去年9月份投产,新增16条生产线,年产香辛料10万吨,实现年产值15亿元,创税5000万元,被中国调味品协会授予“中国味谷”称号。
建设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区。该市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发展定位,以武荆高速公路应城连接线为轴线,以市开发区、民营经济园为载体,凝聚全市力量,汇聚优质资源,加快推进城南新区30平方公里“两型社会”建设暨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园区聚集,把试验示范区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区。该市经济开发区重点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先进制造业等重点行业,采取驻点招商、定向招商、组团招商等方式,往园区引进项目12个、投资企业37家。其中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10个,投资过亿元项目2个,协议引资额12.7亿多元。
建设西部旅游经济区。围绕建设华中旅游名城的目标,该市注重整合区域旅游资源,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西部旅游产业开发总体规划和五年发展规划。以“一泉一园”(汤池温泉和国家矿山公园)为主导,以八汤路旅游专线为轴线,重点抓好汤池温泉二期开发和应城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配套建设白杨农家乐、松林岗生态观光、渔子河山水休闲等景区,培育八汤线旅游休闲产业带。2009年,接待游客100.5万人次,同比增长5.1%,创旅游综合收入6亿多元,同比增长5.3%,并顺利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审验收。
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型,推动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00.8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财政收入7.0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7亿元,分别增长8.3 %和21.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2亿元,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亿元,增长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0元,农民人平纯收入6050元,分别增长9%和10.1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9.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下降9.7%和3.2%;外贸出口总额2200万美元,下降25.9%。
实事工程提升民众幸福指数
什么最重?民生第一。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应城市坚持用经济发展的成果改善民生,集中财力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
坚持教育资源“向下倾斜”。投入2372万元资金,对全市22所中、小学校舍及配套设施进行维修改造,维修、新增校舍2.3万平方米;新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130套,解决农村教师“走教”问题;投入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学设施,解决学生入学“择校”的问题。
对212个村卫生室达标“甲级”。全市投入100多万元资金用于村卫生室改造升级,同时,健全医保网络,新农合参保率提高到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到23万。降低诊疗费,实行“一次包干”试点,减少患者支出。开展“送医下乡”活动,让农民不出门就能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诊疗。
对低保对象全部建立台账。全市2.8万低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0%以上,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提高300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9.1万人,参保率9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42.6万人,参合率96.5%;4885户共1.1万人进入城镇低保,7232户共1.6万人进入农村低保;同时,投入1600万元资金,兴建一所省内一流水平的拥有千张床位的社会福利院。
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和实施“回归工程”,以创业带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151人,下岗职工再就业3657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通过项目建设吸纳一批、民营企业吸纳一批、公益岗位吸纳一批、劳务输出一批等措施,开辟就业岗位4000多个,使返乡农民工得到分类安置,缓解了全市就业压力;组织举行返乡农民工暨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进场用人单位共有136家,提供岗位5723个。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盐水河东堤景观路建设、富水河东堤城区段路面硬化、汉宜公路新河至八角碑段路灯安装、王桥路至长荆大道污水管网配套建设、新河村供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完成富水河二桥维修加固工程,富水河一桥、马堰畈一桥拆除重建工程正抓紧施工,195.5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设计划和汉宜西线8公里路面大修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投入3亿元资金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试运行。
加大保障民生力度。认真落实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贴、“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和政策性保险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全年发放惠农补贴资金8405万元。改造、维修农村特困户危房700间,投入1600万元资金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12个乡镇80个村共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发展城乡有线电视用户1.25万户。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步伐加大,首批符合条件的237户城镇居民喜迁新居。
成立维稳应急指挥中心,开展市长、局长大接访和夜访社区等活动,认真办理“市长信箱”、“领导在线”和群众来信,集中解决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狠抓甲型流感防控工作,妥善处置多起医患纠纷、交通意外和非正常死亡事件,巩固“平安应城”创建成果,维护了城乡社会稳定。
作风转变加速推进科学发展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基本要求,一个基本目标,更是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坚强基石。实践表明,只有全市广大党员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
应城市委始终把加强作风建设贯穿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继2009年在全市深入开展“三进”、“三访”、“听民声、访民情、解民难大走访”活动后,新年伊始,市委又召开全市机关作风整训动员会,市委书记朱高文亲自讲话动员,部署新一轮的机关作风整训活动。通过坚持不懈的狠抓落实,切实把党员干部受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
市级领导坚持率先垂范,变上访为下访、变被动为主动、变农忙为农闲,集中开展夜访社区(农家)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察民情、化民怨、解民忧、惠民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问题98件,共投入财政资金2600多万元。一名上访老户在1976年被闸刀误伤致残,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为此上访近20年,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应城市领导在夜访群众后,主动找他了解沟通,专门解决了他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为构建夜访社区的长效机制,该市还采取领导结穷亲、“双百”结对子、城乡聚合力等措施。市委组织部长与三合镇宜和村一特困户结穷亲,不仅帮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送去他喜欢的《读者》、《中篇小说月刊》杂志,为他订了一份2010年《楚天都市报》。
在市直和乡镇机关中,党员干部围绕服务发展、服务大局、服务基层,进一步转变作风。100个机关党支部分别与100个行政村党支部进行互联,100名市直机关党员与农村困难党员结对帮扶,100名领导干部与农村贫困学生结对帮扶。投入帮扶资金680万元,切实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突出重点难点问题。
在农村党组织中,注重开展“建公司、建基地,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双建双带”活动,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办、领办农业公司和基地。全市建立初具规模的各类农业公司和基地102家,网罗农户近40000户。
百尺竿头求跨越,科学发展无止境。沐浴着科学发展的和煦春风,伴随着加快转型的坚实脚步,68万蒲阳儿女必将在“百年膏都盐海”上绘就“科学发展新应城”的绚丽画卷。(周明 陈国栋)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