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名湖北商人组成“新家” 想走舍不得 要留留不下 |
长江商报 2010-4-18 |
|
|
|
|
|
长江商报(武汉)“离开玉树,一家人一辈子的财产将化为乌有。但留下,将面临缺吃、缺喝、没地儿住,甚至余震等带来的生命危险。”在玉树震区格萨广场灾民安置点,湖北籍的商人蒋立山在痛苦地选择,52岁的他想着现在的处境,不禁落下了眼泪。
10多年前,蒋立山独自从老家湖北郧西到青海玉树打工。现在的他从10多年前的一无所有,变成了在玉树拥有上百万资产的商人。而一场地震,让他又可能一无所有。在玉树震区格萨广场,记者遇到了17位在玉树经商的湖北籍商人,他们和蒋立山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在格萨广场灾民安置点,17个湖北人挤在一个用塑料薄膜搭成的简易帐篷里。帐篷不到1人高,约10平米,他们人挨人睡才能刚好挤下,蒋立山也是他们其中一员。
一场地震,让这17个本来并不熟悉的湖北人抱成一团,他们商量要互相依靠,成立了一个临时的家,抵御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这17位湖北商人在玉树城区的三江源商场以及附近的商铺做生意,平日就租住在商场对面的工商旅馆。
14日早上5点多,首次地震袭来,但震感不强,他们并没有放在心上。到了7点49分,7.1级的地震让旅馆的楼房剧烈晃动,他们慌了神,有的人衣服都没穿、赤着脚就朝楼下跑。
当他们跑到一楼时,楼梯坍塌了,十几个人顺着倒垃圾的口子,爬出了已有多处裂纹的旅馆。而旅馆的老板至今还失踪。
瞬间发生的悲剧,让17个逃出的湖北人目瞪口呆,他们结成一个集体,约定要彼此依靠。三江源商场存放着他们大部分的财产,但商场已经有多处十几米长的裂纹,大门也紧锁,他们只得放弃自己的家业。据蒋立山估算,十多个湖北人在商场内的货品值五六百万元。
帐篷中17个湖北人组成“新家”
一个开着门的商店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这家商店的门楣和一面墙已经坍塌,楼上的墙壁也有几条裂纹,松动的墙壁随时有可能倒塌。当他们提出要买东西吃,商店的主人却不敢进去拿货,告诉他们能搬出什么就卖给他们什么。
蒋立山和几个胆大的青年进去搬了一箱泡面和4箱啤酒,这解决了17个湖北人当天的吃饭和饮水问题。
黑夜来临,让他们再次产生了恐惧,当地昼夜温差大,他们单薄的衣服无法御寒。
想到居住的招待所内有衣服和被子,但随时可能倒塌的危险让他们望而却步。可天气实在太冷了,男人们再次挺身而出,他们冲进危楼,将几床被子和棉衣扔下楼。
震后当天物资匮乏,虽然抢出了被子和棉衣,但他们没有睡觉的地方。一位河南“老乡”的蔬菜大棚让他们有了安居点,到了晚上,已经有60多人挤进了蔬菜大棚。
来自湖北应城40岁的许加华和39岁的李金芳夫妇则没有找到“大部队”。在地震当天,一位邻居花1800元买回的帐篷让他们有了安居点,住进去的人每人自觉交了200元。恐慌、寒冷,让他们对那天晚上是怎么过的,已经失去了很多记忆。“总算熬过来了”,他们事后庆幸。
震后第二天,他们找到了一些透明塑料布,决定自己搭建帐篷。在一片废墟中,任何东西都显得宝贵,一块塑料布,几根木头就搭成了他们的家,15个人只得不分男女,挤进这10平米左右的帐篷。许加华夫妇实在睡不下去,晚上就挤在救援部队搭建的帐篷里。
从商店买回的一箱泡面在第二天就没有了,17个人聚在一起,无米下锅成了最大的难题。
20岁的翟烽成了这10多人团队的救命稻草。翟烽到玉树经商3年,他的女友是当地人。在这关键的时刻,翟烽的女友将家中的粮食拿给10多名湖北人,帮他们度过了震后的几天。
前日下午,他们搬来液化气灶,17个人喝上了热水、吃上了热粥,这一点温暖,可以鼓励他们坚持下来。在附近救援的部队也提供了一些热粥,他们有饭吃了。
男人冒险抢出棉衣棉被
17个湖北人中,13个来自湖北郧西,郧西当地产一种叫“绿松石”的矿石,是加工藏饰的主要原料,绿松石价格昂贵,常按克卖,这13个郧西商人靠贩卖绿松石在玉树谋生。
十几年前,蒋立山到玉树经商,当地还没有商店,他们就步行在街上摆摊。几年来,老乡带老乡,湖北黄冈、郧西、广水、应城等地不断有人到玉树经商。
现在,蒋立山和15个湖北老乡在玉树最大的三江源商场拥有自己的店铺,家产多的百余万,少的也有几十万。到了生意好的季节,他们老家的亲戚也会赶到玉树。
蒋立山他们是只身来到玉树的,本来打算,在这里挣了很多钱就回老家,和亲人们过好日子。但一场地震过后,他们的愿望瞬间落空。一个帐篷,几床被子,还有废墟中尚不知情况的商品,成了他们最后的家当。
许加华和李金芳夫妇在玉树开网吧,在危楼中还有他们价值40万元的54台电脑。
2005年,他们夫妻俩到玉树卖服装。去年底,他们用40万积蓄在玉树格萨广场附近开设了一家网吧。地震发生时,他们跑到格萨广场上,担心地震引发洪水,他们爬到山上,后又想到山体可能滑坡,于是又回到广场,就这样无头绪地来回避难。
等到下午,没有明显的余震,李金芳夫妻俩赶回网吧。他们的网吧成了危房,李金芳和丈夫抢了些饼干和水拿出来,也没敢多停留。网吧的门在地震中坏了,他们找来石头垒起来将网吧门堵住,防止被盗被抢。
废墟下有他们的家当,也让他们存有一丝希望。
废墟下的家当,他们的希望
走还是不走,困难的抉择
“吃没吃、喝没喝,这样的日子不好过”,在他们的塑料帐篷前,10多位湖北籍商人围着记者抱怨。寒冷、恐惧,让他们想尽快离开灾区回到家乡,但这里有他们一生的积蓄,他们一旦离开,危房中、废墟下唯一的希望也将落空。
走还是不走,让他们难以抉择。
昨日下午,蒋立山听说玉树通往西宁的客车开通,他们准备去买票离开,但想到废墟下还有百余万的物品,他还舍不得离开。
离开灾区回老家,是十几位湖北商人的愿望,但他们又舍不得放下毕生打拼下的家产。郧西籍的陈斗林说,“我们的全部家当都在这,希望有人能帮我们清算,让我们早日回老家”。
昨日下午,李金芳在广场上给儿子打电话,她希望将儿子许磊送离灾区,到西宁的亲戚家避难。
“你回去”,李金芳告诉儿子。
但许磊坚持:“我不想和你们分开。”
“我们找人把网吧的门焊上就回去,但现在找不到人,你先走。”李金芳再劝。
“要走一起走,要钱干啥。就算我在,你们不在了也没意思。”
李金芳没有做通儿子的思想工作,眼泪却早已涌出,一个人坐在广场上发呆。
昨日晚上,17个在广场简易帐篷里居住的湖北人向本报记者打电话求助,他们得知当晚要下雨,还不知道自己的塑料帐篷能不能抵御住雨水的冲刷。
本报特别报道组
发自青海玉树
关 注
玉树州救灾办回答本报记者提问
灾民安置对本地人、
外地人一视同仁
昨日,记者在玉树多个灾民安置点走访,灾民中除了本地居民,还有很大一部分外来流动人员。有外来人口提出顾虑,“他们能否得到外界的救助”。
一位湖北籍的商人说,当地90%的经商者都是外来人口,以湖北、浙江、甘肃、四川、河南人为主。其中,河南人主要卖蔬菜、粮油,甘肃人卖小百货、布料、衣服,湖北洪湖人从事铝合金、建材行业的比较多,汉川人主要做服装。记者走访中,来自四川、甘肃、江苏、湖北的灾民提出过自己的担心:外来人口能不能享受到外界的捐款援助,并和当地人一样得到同等救助。另外,他们担心,近日将有雨雪,他们是否有帐篷抵御风寒和低温。
昨日,本报记者就这些灾民担心的问题向玉树抗震救灾综合办公室询问,玉树州政府黄副秘书长说,针对近期将要到来的降雨,玉树州将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保证灾民的需要。
另外,在玉树州的救灾工作中,外来灾民和本地灾民将享受同样待遇,不会有任何区别。
本报特别报道组发自青海玉树
连 线
13名遇难湖北老乡
即将“回家”
前日下午4时30分,在满目疮痍的玉树县胜利路,8名湖北老乡见到家乡记者激动不已。
“看到家乡的亲人,我们太感动了。”握着记者的手,47岁的洪湖人高家玉说。然后一一向记者介绍身边的老乡,他们分别是来自湖北应城、汉川、洪湖、黄梅的商户代表。
据介绍,玉树州结古镇的湖北人总人数在500多人,在结古镇经商时间都在五年以上,主要经营服装、皮鞋、网吧、铝合金等方面的生意。其中,洪湖籍经商的人员最多,达400余人。高家玉悲痛地告诉记者,据初步统计,在地震中,共有13名湖北商人遇难,20余人受伤。遇难者中,洪湖人达12人,另一人来自应城。
在地震中,高家玉等400余名在玉树县城经营铝合金门窗生意的湖北商人损失惨重。同样在玉树县经营其他生意的湖北商人也遭遇了灭顶之灾,血本无归,生活陷入困境中。然而,震后,所有幸存的湖北商人都投入到了搜救老乡的行动中。
4月15日,13具湖北遇难者的尸体全部找到。随后,在高家玉的带领下,幸存的湖北老乡们忍着悲痛,向遇难者一一告别。家属决定将遇难者全部运往西宁市进行火化后,再运回湖北。地震后,从玉树前往西宁的丧葬车租金暴涨至2800元,对此,无力承担的遇难者家属一筹莫展。关键时刻,同样陷入困境的湖北老乡们纷纷倾囊相助,向遇难家属捐助了路费和火葬费,并派出代表一路陪伴前往西宁市。
4月15日,首批6具遇难湖北人的尸体运抵西宁市,另有7名遇难者的尸体于昨日启运。“虽然我们已经倾家荡产,但一定要送他们回家。”在玉树县体育场停尸点,面对阴阳两隔的同乡,8名湖北灾民代表流着泪说道。
据东楚晚报
39岁的湖北商人李金芳劝儿子先离开玉树,儿子坚持“要走一起走”,儿子的坚持让她不禁两眼泪流。本报特派记者王毅摄
灾区的孩子从废墟中找出能用的家当,运往安置点。田振龙摄
废墟上,一口锅,就是一个临时厨房。田振龙摄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