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借助科技做转型文章 |
应城网 2010-5-7 |
|
|
|
|
|
应城网讯:湖北应城素有“膏都盐海”之称,资源型工业一度让其它地区羡慕不已。但是资源不可再生,不可避免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应城市委、市政府清醒认识到:必须加速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势,而转型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进步。
该市将科技进步纳入年度党政责任目标考核范畴,在强化责任的同时明确导向。出台《应城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性文件。兑现专利资助、成果奖励、研究与开发资金使用等奖励办法。2008年就奖励6家创新型试点企业70万元。2009年,该市又拿出部分资金,对取得科技成果和一批创新型企业进行了奖励。
该市科技局作为职能部门,在推进科技进步方面不遗余力。他们网络省市23名科技人员,组成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对企业从项目筛选、专利申请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和服务。近3年,该局申报国家、省重点科技项目20多项,争取国家无偿技术资金1200多万元,科技风险投资基金500多万元。这些项目带来了显著的效益。2009年,尽管遭遇到金融危机,但是该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逆势中显现强劲的发展态势,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23.67亿元和7.80亿元,同比增长55.3%和40.5%。
应城借助融入武汉城市圈的机遇,组织积极组织相关企业或行业,走访武汉科研院所,与它们建立紧密联系,由“一校一企”合作模式拓展到“多校一企、多校一行业”。先后组织8家重点企业参加科技局长、企业老总湖北大学行活动,组织15家科技型企业参加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湖北产学研合作暨科技投融资项目洽谈会,组织4家省重点培育企业参加高端培训。
通过借智借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35家民营科技型企业都组建了实验室或技术创新中心,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孝感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2家。
该市东部地区是传统资源型工业集聚区。这里工业基础较好,原盐、“两碱”久负盛名。应城市思路明晰:依托赛孚工业园、东城工业园,围绕原盐、“两碱”等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引进或开发上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同时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引进宜化集团重组湖北双环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企业通过技改,三个月实现扭亏为盈,一年盈利一个亿,公司投资10亿元实施“6改10”扩能工程,年新增销售收入13亿元、利税3亿元,实现了“再造一个双环”的目标,宜化双环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联碱生产基地。
中部地区主要指城南30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城、城市新区”,是应城“两型社会”建设暨统筹城乡发展实验示范区,是着力建设的“高新技术板块”。这里入驻的企业,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将成为主要增长极。
截至2009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家。2008年,申请专利40件,2009年申请专利72家件。获中小科技型创新企业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15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其中,填补国内空白5项。4家企业进入省200家最具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行列,2家企业列入湖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企业列入省成长路线图重点培育后备企业。(张志峰 郑毅)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