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平台凤自来——应城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板块走笔 |
应城网 2010-6-13 |
|
|
|
|
|
构筑平台凤自来
——应城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板块走笔
应城网讯(通讯员樊振):巢好才有金凤栖,优良的发展平台才能吸引优质的项目。
5月28日,是武荆高速公路通车庆典的日子。参加完庆典的应城市领导和应城市民脸上都洋溢着欢笑。
武荆高速公路是指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武汉至荆门段。武荆高速的建成通车,将应城至武汉的时程缩短为半个多小时,大大缩短了应城与其它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提升了应城发展的交通区位优势,为更好地融入武汉城市圈,加快应城经济建设步伐奠定坚实的基础。
抢抓机遇:展现魄力
应城具有良好基础设施条件,可供项目落户的土地不多。发展的平台已经成为制约应城发展的“瓶颈”。
几年前,应城人就琢磨着应城将同时迎来两大优势。一是离大武汉距离将虽远而近。由于武荆高速公路即将通车,应城至武汉的时程将大大缩短,应城将既有大都市的便利,又有郊区县市的怡人自然环境;二是相对的比较优势。2010年,武汉市平均月工资3000元,应城市平均月工资1000元左右,劳动力资源优势显而易见。一项优势不算什么,但一加一将远大于二,两项相加就是大优势!
武荆高速公路的通车,是应城发展的机遇。
武荆高速公路距应城市区6.4公里,其连接线穿过黄滩镇、开发区到中心城区。经过缜密的讨论研究,应城打造中部高新技术产业板块的思路悄然出炉。应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应城城南长荆铁路以南、武荆高速公路以北,以6.4公里武荆高速公路应城连接线为中轴线,东西各2.5公里,规划30平方公里作为应城市“两型社会”暨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示范区,努力打造应城高新技术产业平台。
“要想招引大项目、培植大产业,必须有优势的发展平台,在武荆高速连接线一带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试验示范区,是市委、市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英明决策,符合广大市民的期待,”到任伊始的应城市政协副主席、开发区工委书记胡瑛如是说。
应城全市上下经过反复研究磋商,确定城南“两型社会”暨统筹城乡发展试验试范区(现简称城南新区、南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最大限度地集中有利于城南新区建设的各种要素,以经济建设为内涵,以工业产业为支撑,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和建设,努力把城南新区打造成为富有活力,拥有实力、充满魅力的工业新区、城市新区,力争三年打下良好基础,五年形成一定规模,十年左右使区域内的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超过全市现有水平,使城南新区成为应城市的副中心。
这一思路,体现了信心、决心和魄力!
科学谋划:立意高远
其实,在武荆高速公路建设确定穿过应城之初,应城市委、市政府就开始筹划建设城南新区。总体规划早就开始设计,并已报批。为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城南新区,今年,应城市组建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徐长水为组长的城南新区建设指挥部,他强调,“南区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要优化布局,留足发展空间,确保城南新区中长期用地的要求。要按照‘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村民集并居住’的原则,科学编制用地布局、基础设施、村庄集并、绿化景观、管线地埋、永久水系等各类专业规划”。徐市长的讲话体现了运用科学理念,高标准建设发展平台的战略思维。
建好梧桐树,才有凤凰来。构筑坚实的平台硬件是加快发展的基础。城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三纵九横”道路建设、20万平方米的绿化带建设、一座自来水厂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建设、一座110KV变电站建设,还涉及配套完善新区内排水、电力、电信、光纤、天燃气、绿化、亮化等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应城市政协主席、应城开发区工委书记胡瑛要求充分运用现代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技术,如:电力线“地下化”,通讯“光纤化”,天燃气“管道化”,等等。
应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席平安要求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进行单项工程设计和施工时,一定要严格执行规划。他说“南区建设要贯彻科学发展理念,要追求高标准、高质量,在此前提下尽快使城南新区达到“七通一平”的条件,切实增强招商引进的吸引力和工业发展的承载力。
开拓创新:彰显活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创新管理体制是提高服务效能的内在要求。
城南新区处于城乡结合部,武荆高速连接线穿过黄滩镇、开发区。为适应新形势,实现资源要素的整合,应城将开发区与黄滩镇合并,实行以区带镇、以镇辅区的管理模式。合署办公的新开发区内设党政综合办公室、园区建设办公室、招商引资办公室、农业农村办公室、经济发展社会事务办公室。国土、规划、城建、税务等市直相关部门以分局的形式在开发区设立派出机构,增强服务职能,前移服务窗。开发区组建行政服务中心,建立相对独立,便于协调的服务机制,提供集中式的专业对口服务,实现开发区与市直相关部门工作流程的无缝对接,保证以服务项目建设为主的审批事务在区内一站式、一个窗口、一次性办结。
创新建设方式是提高配套建设速度的重要手段。
高水平、快节带奏的推进城南新区平台建设必须有计划、有新思维,广泛筹集建设资金。为确保新区发展框架快速成型,应城市按照“政府投、部门争、市场筹、城投融、土地转、BT建、民间拍”的思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争取市政府投入、城投公司融资和在土地收益中安排资金2亿元以上,通过部门向上争取,市场运作,BT模式建设,拍卖设施冠名权、广告经营许可权吸纳民间资本1亿元以上,全部用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招商思路是提高招商层次的前提条件。
“要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税收贡献率高的企业”,应城开发区工委书记胡瑛、管委会主任席平安反复强调,“要更新招商观念,创新招商思路,拓宽项目引进的渠道,要贯彻选商选资理念,重点引进资源消耗少、对环境影响小的项目,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决拒绝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 “要着力围绕大项目、大财团、大品牌选商选资,围绕龙头企业上下游产品开发进行招商,注意根据现有企业发展的态势引进关联企业,引进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商、销售商、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引导产业集群式发展”。
创新项目签约规程是提高项目引进质量的关键措施。
应城开发区为确保引进项目有高科技含量、有高附加值、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在项目签约时,对引进项目的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税收贡献率作硬规定,写入《项目投资协议书》中,要求所有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必须达到每亩100万元以上,建筑容积率必须达到1.0以上,税收贡献率必须达到每亩10万元以上。同时,应城开发区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实施技术创新,扩能改造,向纵深发展产业,带动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应城城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虽晚,但进展很快。目前已启动“一纵三横”道路及部分供排水、电力、绿化等配套工程,武汉高速公路连接线也已竣工通车……平台建设的速度正在加快,项目落户的条件正在日益优化。
今年上半年,应城开发区已引进工业项目8个,协议引资额11.3亿元,已有美德澳德钢铁辅料公司、蒲纺进出口公司等5家企业顺利开工建设,泱盛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飞燕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竣工投产。
南区建设,任务艰巨,高潮已掀起!
平台搭建,经济转型,优势已呈现!
应城打造高新技术经济产业板块指日可待!
应城再造一座现代化新城的梦想必将实现!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