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霞:此生不能虚度 |
孝感日报 2010-7-19 |
|
|
|
|
|
(通讯员郑毅)一名打工青年18年如一日坚持歌词创作,实属不易。7月7日,央视一套《身边的感动》栏目组走近这位在武汉工作的应城籍修脚师,记录他边为人修脚边坚持创作的感人故事。
他叫熊文霞,笔名争气,今年刚满33岁。他先后做过勤杂工、学徒、工人、业务员、足疗师等。
熊文霞的创作之路充满坎坷,他没读完初三就辍学了。读大学的堂兄鼓励他在家自学,并把一些中外名著和大量美学方面的书送给他。除了下田,熊文霞所有的时间都窝在家里看书,村里的人送给他一个绰号叫“新姑娘”,意思是说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读了一大堆书,熊文霞试着自己创作,先写一些乡土短篇小说,后来又写歌词。当时郑智化的歌非常流行,歌词通俗易懂又值得回味,熊文霞觉得向他学习是条适合自己的路子。
1996年,熊文霞离开应城老家来武汉打工,和其他一起出来的同伴不同,除了行李之外,熊文霞还带了一大包书、10多篇短篇小说的文稿和40多首歌词。他来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和武汉出版社毛遂自荐,可听说自费出个集子得两万元,只能忍痛作罢。
熊文霞在高压锅厂打过工,又做过一段时间美发师,每天的空闲时间都用来读书、写小说、写歌词。逢休息时间,同事都会出去逛街,熊文霞就一头钻进书店看“免费书”,一是给自己“充电”,二是省钱买纸笔。其间向文学杂志投了几篇小说,可惜都石沉大海。于是,熊文霞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向了写歌词。
尽管工作低微辛苦,修一双脚仅提成4元,但熊文霞一有空闲就开始专心创作歌词,10多年来写作的铅笔用掉了100多支,信纸堆起来也有一人多高。
熊文霞没有得过名师指点,但是夏雨田老师曾给他鼓励。一次,夏老身体不好,到他们这儿做足疗,老板知道他爱写东西,特意安排他去上钟。熊文霞边给夏老做足疗,边谈了他的创作经历。夏雨田送给了熊文霞一句话:有写作就有希望。
2009年,熊文霞拿着创作好的200多首歌曲来到了湖北省音乐家协会,词作家牟廉玖看了他的歌词给出较高的评价。今年6月份,熊文侠精选的138首歌词被沈阳一家出版社看中,终于正式结集《此生不能虚度》出版,了却了他十多年的心愿,该书属于沈阳白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词曲丛书中的一册。
翻看了这本歌词集,感到其内容丰富,生活气息较浓,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全书分为四辑:《选择坚强》、《恩情旋律》、《青春恋歌》和《多彩生活》。
《十五的月亮》的词作者石祥为《此生不能虚度》写了序文:争气的歌词作品,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争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歌词创作,那份痴迷,那份执着,真令人感动!
熊文霞的经历以及对创作的执着追求,引起央视《身边的感动》栏目组关注,于7月7日派出摄制组对其进行为期三天的采访拍摄。据了解,经过后期制作后,熊文霞的感人故事将于近期与全国观众见面。
熊文侠说,希望将来他的歌词能被谱曲和传唱。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