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工业园区建设巡礼之三 应城篇:“助推器”在轰鸣 |
孝感日报 2003-12-12 |
|
|
|
|
|
     昔日,这里曾是一片沉寂的土地。      如今,这里已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9月18日,记者走进应城市市级工业园。一条条水泥路向远处延伸,取代了原先的田间阡陌;一栋栋新建的厂房井然有序,展现新姿。      放眼望去,一排排起重机在天空中伸展手臂,一台台挖土机吭哧吭哧地向前掘进,一排排脚手架正在把梦想编织成现实……工地如此火热,应城市开发区管委会的同志触景生情地对记者说:“建设中的工业园区就像一部助推器,正在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提速。”
助推器的动力之源—— 决策层明智决断点火
     推进工业化要寻找一个载体。工业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聚集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随着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内地吸引资金的政策一个地方比一个地方优惠,服务一个地方比一个地方周到,那么,建立一个基础设施完备、进园即可办厂的工业园区,便成为各地政府吸引资金的一块磁石。      2003年1月,根据“工业强市”战略,应城市委提出“加快市工业园区建设,是推动新一轮工业经济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加速工业化进程的重大举措”的工作思路。      于是,应城市将“兴工”的重点放在了工业园区上,举全市之力建设工业园区。      引凤靠筑巢,首先要筑一个适合凤凰生长发展的好巢:      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他们对园区进行整体规划。      园区总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规划建成石膏建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区、精细化工和轻纺产业区四大功能性生产区域。1—2年内完成配套工程建设;3年内落户园区的引进项目(企业)达到30个;通过3—5年的建设,成为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环境优良、园区环境优美的一流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以上。       从年初正式兴建,目前应城市工业园基础建设已投入3000万元,已完成汉宜路与体育路交叉处的渠化工程,350米长的园区路已贯通,铺设排水管道722米。首期开发面积1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已具雏形。      现在,永昌石膏化工有限公司、中天食品调料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已经入园,建成标准厂房1600平方米。      应城市市级工业园这部“助推器”,点火了。
助推器的聚合之力—— 部门助推与政策加热
     建工业园区,钱从哪里来?项目到哪里找?      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座现代工业的园区不可能从平地上凭空拔起。仅靠政府投入,财力有限。再说“政府承包”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官督商办”应该是最好的模式,但就一无区位优势二无资源优势的应城而言,看不到现实利益的商人,是不会将大把大把的钞票丢在这里的。      于是,相关职能部门走进了园区。交通、电力、城建、土地、通讯等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各负各的责。目前,园区一期建设的电力、通信、下水道等主线基本架通。      没有项目落户来作为支撑,工业园区就只能是一具“空壳”。市里将招商引资任务分配到市直部门,签订责任书,年终进行考核。选派招商专班,赴广东、北京等地广泛接触国内外客商,寻求合作项目;实行驻点招商,应城市开发区管委会已派出2名招商人员进驻浙江重点招商,并将进一步拓展驻点招商的覆盖面。同时聘请应城籍在外人士作为招商代表,用亲情代理招商。      把外地客商引进来,比拼的“核心竞争力”是“环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园区的决策者们强烈地感受到招商引资不仅要打造一流的园区环境,更要营造“亲商、安商、帮商、富商”的发展环境。      优惠的政策环境、透明的经营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是应城市创新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三大着力点。      开发区管委会内设行政服务中心,为工业园区的企业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实施全程代理,为投资者提供快捷便利的“一站式”服务,推行办事承诺制和限时完成制;实行“封闭式”管理,建立企业“安静日”制度,相关部门对园区企业进行检查、管理、收费等活动实行登记制。未经管委会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园区内乱检查、乱收费,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大家一起上,难事就变成了易事。开通绿色通道,工业园区变成了项目“洼地”。 部门的助推和政策加热,使“助推器”之轴转动起来。
助推器的带动之功—— “兴工强市”生机勃发
     应城建工业园,不是为“园”而建“园”,不是建一个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工业园区来装点应城的“门面”,而是要用园区作为“裂变源”,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借这台巨大的“助推器”,来拉动全市工业经济整体发展。      虽然工业园尚在开发和建设,但投资热浪已在滚滚袭来。      应城开发区管委会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招商引资。仅半年时间就引进了7个企业,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4个,上半年完成合同引资4千万元;待建、在谈项目还有4个。全市上下形成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引进企业规模大、档次高,并产生了以商招商的“蛋生蛋”效果。成都艾丽美公司投资的正应科技饲料有限公司等2家入园企业都在加紧建设,将在今年年内竣工。与此同时,总投资8000万元、生产规模达5万锭的湖北智慧纺织有限公司也将入园开工建设。 正是靠这种务实的精神,应城工业园的“助推器”效应正逐渐显现出来。      作为一扇“窗口”,工业园区的示范效应也激活了全市的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和个私企业开始“扎堆”于此。紧邻工业园区的大兴建材家私城一期工程7月份已竣工,吸引140多家个私营业主入驻,整个工程完工后销售额预计过亿元。      园内启动,园外转动。应城市工业园带动“兴工富市”之轮,开始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带奔跑。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