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勇:一生痴迷文学梦 |
应城网 2010-9-3 |
|
|
|
|
|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湖北农民作家系列访谈之一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现在网 丁星 蔡喆双 张天骄/报道
“在家乡,他们被视为一群疯子。打工、种地、看书、写作,生活四重奏。忙里偷闲,握笔铺卷,书写稚嫩与成熟,叩问梦想与现实。”这就是《楚天都市报》对这个特殊群体——农民作家的描述。现在,站在记者面前的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湖北省应城市青年作家李俊勇。
来到应城市,我们最先见到的是李俊勇的朋友,应城市田店镇中心小学校长赵红波和教师张应平,他们都是因文学而结缘的知己,在他们眼中,李俊勇特别重朋友、讲义气,大家都爱跟他交往,平常都叫他“李哥”。
艰辛文学路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李俊勇是应城市黄滩镇卢庙村人,家境贫寒,家里一共兄弟六人。从小热爱文学的他,喜欢读读写写,在中学阶段,他的作文经常是老师在全班朗读的范文。回忆起中学时在家创作的情景,他记忆犹新,“那个时候在农村,我用一个墨水瓶,点着柴油,不是煤油是柴油,写上两个小时三个小时,鼻孔里就全部是黑的,然后我妈总是说我,‘这一壶柴油又被你点光了’”。
高中毕业后,他没有考上大学。在那个时代,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务农才是正道。他不得不得回家种田,但他却不甘心一辈子只做一个和黄土打交道的人,他在水库养过鱼,当过镇里的宣传干事和报社记者,做过水电站的站长,还曾经南下到广东打工。
但是,“无论做什么,我都没有放下过手中这支笔,也从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那时他总在想,是否能依靠手中的这支笔改变命运,一直坚持写散文、写诗歌、写戏剧,四处投稿,其中有不少作品发表,虽然稿费并不那么可观,他却一直坚持写作,坚持读书。工资微薄,有时甚至有一半用来买书了,这些经常让他的生活捉襟见肘。
90年代,当地农村的南下打工潮高涨,带着自己的文学梦和对未来的期许,李俊勇也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成为了千千万万农民工中的一员。然而到达广东东莞的当天,他便遭遇迎头一击。被几个保安以查暂住证为由关了一晚上,这是《南来北往》小说中的最开始的情节,也是他和朋友南下的第一个晚上的亲身经历。这段经历让他感触很深:“从小到大我都没有这样被人关过,可是我们只有忍气吞声……”就是这段在外打工日子,让他萌发了写一个长篇小说的念头,这就是后来他的第一部小说《南来北往》,书中很多情节都是李俊勇亲身经历的影射。
1998年,已经是水利局职工的李俊勇在应城的母亲河——大富水上的八斗山水电站当起了站长,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最终八斗山水电站转让给一家私人企业,而他的站长也就当到了头。
有一天,他在大街上偶遇因文学相识的应城市地方刊物《蒲阳花》杂志社负责人,李俊勇苦笑着向他谈起这些年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当时正巧杂志社缺人,李俊勇便被推到了编辑部主任的位置,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后来,他的家从农村搬到了应城市区。
创作对于李俊勇来说实属不易,然而他能坚持下来并且“写出名堂”,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当然,对于他来说,最大的困难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周围的人尤其是家人的不理解。
李俊勇的“不务正业”也引起了单位里的闲言碎语。“这个家伙,整天不安分”,因为在他们看来,他高中没考上,就证明读书这条路是走不通的,“用我们这里的话说就是文不文,武不武,良不良莠不莠的,当然我是不管这些事的,我就是要做我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能够找到的书就看,再就是写一点东西。”
去年4月,李俊勇参加省作协作家培训班,他的长篇小说《南来北往》被列为重点扶持对象,成为孝感七县市唯一的作家代表。就这样,在一路的嘲笑与质疑声中,坚持到现在,他先后在《农民日报》、《长江文艺》、《新作家》、《湖北日报》、《孝感日报》、《蒲阳花》和网络上发表作品一百多篇,并有作品获得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出版了中篇小说集《青春岁月》,他的长篇小说《南来北往》也即将付印出版。如今妻子儿子已由最初的不太理解,转变到为他而骄傲。
“我的身份一直都是农民”
与我们脑海中的传统农民形象不同,李俊勇穿着白色衬衣和深色裤子,显得十分整洁,脸上也没有农民的那种黝黑,书生气十足,唯一能表明他身份的或许就是那双黑色的简易拖鞋了。也许是看出了我们的诧异,他向我们说道:“我现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洗脚上田的农民,从农村搬到市区不到五年。我对我的定位始终是一个农民,即使现在到了城里,每年几乎有大部分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农村,我经常喜欢到我熟悉的乡村去走一走,转一转,只有这样,我才感觉到心胸开阔一些,而且也可以搜集创作的素材。”
他带我们来到了以前他工作过的田店镇八斗山水电站,一路上不断有人跟他打招呼,“这些都是我的朋友,我这个人就是喜欢交朋友”。一看到大富水,他的表情立刻变得兴奋起来,“这就是我们应城的母亲河,它发源于大洪山,最后注入汉北河……”仿佛见到许久未遇的老朋友一般,“我当年就是在这个水电站工作”,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座小型水电站正在发电。接着,他如数家珍般的向我们介绍起水电站发电的原理和最好效益等情况。看到桥下有人在钓鱼,他笑着说道:“我很多朋友都喜欢钓鱼,但我不喜欢,有钓鱼的那个工夫,我不如去看看书或者写一写东西。”在他看来,一切娱乐都是在浪费时间。紧接着,他把手指向西北方向的一片低矮群山,“应城有三宝,岩盐、温泉和石膏,那里就是应城石膏的发源地团山,那个山下面基本上就是膏和盐,一层膏一层盐,石膏又分青膏和白膏……”谈到家乡的特产,他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农民的朴实在他身上显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反映真实的农村
由于没有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农民的创作水平无法保证。他们绕不开创作的稚嫩与粗糙。在专家眼中,小说变成了政策汇编、纪实文学;语言不够文学化;情节像流水账,不符合当代读者的口味,这些都是农民作家需要翻越的障碍。李俊勇也离不开这些毛病,刚开始创作的时候,他只是写一些类似作文的东西,后来慢慢地发表了一些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报告文学、戏剧小品之类的,涉猎的范围很广泛。在这样不断的磨练中,他的笔锋愈加犀利。
李俊勇的作品中,描写的总是关于农村基层小人物的命运,来源于生活的感悟。以前写“小”作品,比如诗歌散文,而九十年代南下打工的经历,让他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成就了这部长篇小说《南来北往》。平时,他经常去农村采风,搜集创作素材,将他在农村的所见所闻写入作品中,力求反映最真实的农村。
来的时候,他还提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的是一个文件夹,厚厚的一大摞稿子,就是他的长篇小说《南来北往》,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文件夹给来访的记者浏览,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小说初稿六万余字经过一遍遍的修订,已经充实到了二十余万字。由于是在电脑上创作,初稿刚完成的时候,一次电脑中毒让他的稿件全部丢失,李俊勇形容当时的心情就像是丢失了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心痛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慢慢的靠着回忆一点点地重新写了出来。
2009年4月,李俊勇创作的长篇小说《南来北往》代表孝感市参加湖北省农民作家海选,这部作品得到了省作协主席方方和文艺理论评论家李鲁平的指导。小说在省内三十多个农民作家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也使他成为省作协重点培养的十位农民作家之一,这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和满足感,目前除了修改《南来北往》,为出版作准备之外,他还积极参与了湖北省长篇小说公开招标,继续农村题材的作品创作。现在,对于他,文学创作已经由单纯的爱好走向与生存相结合的道路。
创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不管白天工作有多忙,李俊勇每天晚上都要坚持创作几个小时,创作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反正每天就是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有时候灵感来了他甚至会写到凌晨四五点,即使已经睡觉,如果突然想起什么就会半夜起床开始写作,用他老婆的话说就是“发神经”。
以前他经常担心夜半时分的创作会打扰家人,但是现在,他已经有了一个小小的书房,而且使用的是电脑写作,“每天夜晚,在孤灯下至少要写上几个小时,现在当然不需要用笔写了,鸟***换炮了,现在用的是电脑”。为了学会使用电脑,他和儿子“约法三章”:他买电脑的目的是为了写作,如果儿子想玩玩游戏,那么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教他怎么使用电脑,打字、上网、查资料、用word,而电脑上面的其他娱乐功能,他至今什么都不会。
现在,他还在网上开了博客,但是文章并不多,他没有时间去搞这些东西,都是儿子在帮忙他打理。
用他的话来说,现在“我就感觉到我的创作环境比以前有了质的飞跃”。之前他都是使用方格纸写作,难以在原稿上进行修改,而且要进行誊抄,相当的费时费力,“投稿之前到处去找那种方格纸,信封一买一大堆,现在多好,发电子邮件,鼠标一点就OK了!”
当记者问到在他写作这条路上对他帮助或者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时,他说道,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每一份关爱都让我感动》,就是献给支持过他写作的人,他身边的同事、家人、领导、朋友,他用这篇文章把这些感想都反映出来了,在他看来,归根结底, “我的家庭我的爱人对我的帮助还是最大的”。
农村现状:不谈理想谈赚钱
在他的长篇小说《南来北往》中,以主人公李明浩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离开家乡四处奔波,最后,利用在外面学到的技术和积累的资金,成功地将广东老板引进到自己的家乡,开发自然资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他表示,改变农村的落后现状一直是他的梦想和期望,但是在现实中目前还无法实现,只好把美好愿望寄托在自己的作品中去实现。
省作协作家方方曾经说过:“在农村写作的确非常艰难,但一个村子只要有一个人在写作,那个村子就会与众不同。它会有文学的氛围,而不是只有打麻将和闲极无聊。”对于如今农村中青年流失,农民盲目进城,留守现象严重,拜金主义盛行等情况,他也表现出几分担心,“以前年轻人在一起谈一谈文学啊,谈一谈理想啊,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就谈赚钱去了。见面了就问,你在外面混的怎么样?然后要是谁回答说那个时候我在家里写作,那就是耽误时间。你看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都是到外面赚几个钱回家养孩子,盖房子。条件差的就在自家老地基上面再盖一栋房子起来。好一点的就在乡镇里面盖个房子,再好一点的就到县城里去,比如说他赚了十万块钱,就要花二十万或者三十万在城里买个房子,买个房子怎么样呢?空着,就让它在那里放着……”
也许更让他担心的还是和他一样怀有文学梦的农村青年,他告诉记者,现在对文学感兴趣的农村青年越来越少,社会上都在谈赚钱,他们难免不受影响,“都出去打工挣钱了,能够坚持写作的就更少了”。
谈到以后的打算,他对记者说:“虽然我现在在城市里住着,但我始终还是喜欢农村,老了之后我还是会选择回老家,搞一块地,有自己的房子、菜地,养一点鱼,养一条狗,农村的空气都比城市里面好多了,城市里太浮躁。”
在文学这条道路上,李俊勇用自己手中的笔耕耘出了一片肥沃的土地。“我现在已经到这个样子了,不能够停下来,要更加努力地写,多写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文学是我一生追求和痴迷的事业,他用这句话作了采访的结束语。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