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创新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
应城网 2010-9-8 |
|
|
|
|
|
本报讯(记者丁艳红 杨耀东):应城市创新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着力构建大排查、大调解工作格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今年前8个月实现“四无”目标,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高。8月30日,中央综治委委员、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应城调研时,充分肯定了应城市的经验。
今年,应城在强力推进市、镇、村三级综治维稳中心网络建设的同时,致力探索“第三方”社会调解工作机制,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建设。
根据维稳形势的发展,应城在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建立首席调解员制度,聘请20名懂政策法律,有一定威望的民调员担任首席调解员。如遇问题,他们采取中心推荐、当事人选择的办法,由首席调解员受理调解矛盾纠纷。同时聘请法官、律师、医生等37名专业人员,成立了医患纠纷、重大交通事故等两个专业调解小组,具体负责医患纠纷、非正常死亡、重大交通事故等三类重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应对、调处化解。这种第三方专业化调解矛盾10起,确保案结事了。
为防范于未燃,应城加强矛盾纠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由相关部门对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进行行业风险评估,研究制定源头防范的有效措施,梳理并解决3起突出问题。完善信息预警工作制度。党政班子成员每半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各级综治维稳中心工作人员每周召开一次碰头会,分析研判工作形势。做到综治、维稳、信访等部门资源信息共融互通,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预警信息。同时着眼源头预防,抓早化小,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不断健全完善排查化解机制和工作网络,对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越级上访的苗头、事端等,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
今年来,应城实现无重大群体性事件、无重大集体越级上访事件,无群死群伤治安灾害性事故,无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