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生:笑傲苍穹搏长空 |
应城网 2010-9-30 |
|
|
|
|
|
——记应城籍在外名人、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义生
【人物档案】杨义生,经济师,高级工程师,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1970年4月出生于湖北应城,1988年毕业于应城一中,1988-1992在福州大学机械系机制专业学习 ,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葛洲坝集团船厂。1994年至1997年在中德二滩联营体从事施工调度、翻译、机械设计等工作。1997年起参与葛洲坝集团海外事业拓展,2000-2003年在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2003年起任海外事业部总经济师。现任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曾获“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 “中国葛洲坝集团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应城网讯( 特约记者程国辉):“一个人的成长、成熟、成功,其实是一个不断进行积累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人的身上之所以有着无穷大的潜力,主要是平时积累的缘故。助跑的过程,其实就是让自己的潜力得到极至发挥的一种措施,就是为了让自己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跳得更远。相比只要结果而言,助跑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没有这个过程,是不可能最终获得成功的!我们每天都在积累,我们每天都在助跑,因为我们的心中有一个目标!”这是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义生写在自己笔记本扉页上的人生感悟。
为梦想起飞助跑
采访杨义生时,他给我们复述了一个自己听来的故事。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在高原的上空,有一种鸟叫秃鹫,是高原上体格最大的猛禽。它们往往栖息在海拔2000-5000多米的高山丛原上,体重达到7-11公斤。秃鹫张开翅膀后,整个身体有2米多长,能长时间飞翔于空中。当它盘旋在湛蓝的天空时,它宽大有力的翅膀,似乎连太阳也能遮蔽,你甚至还能听到它的双翅在空气中“哗啦,哗啦”扇动的声音。它一旦发现猎物,便如利箭一般俯冲而下,褐色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像一道钢铁般的闪电。它甚至能捕杀草原上的野狼。
有一次,一个猎人意外捕获一只秃鹫,他把秃鹫关进一个不到一平方米的围栏里。围栏的顶部完全敞开,从围栏里面可以仰视天空。然而秃鹫处这样的围栏,却怎么样也飞不起来,只能在围栏里徘徊。
究竟是什么缘故呢?原来秃鹫虽然雄健有力,能翱翔万里,可它飞上高空之前,却需要一个助跑的过程。它要先在地面上奔跑三四米,然后才能飞起来。就是这短短的几米,决定了秃鹫是否能翱翔直上,成为一只勇猛的大鸟。而在这个狭小的围栏里,它没有助跑的距离,无法腾空而起。
对此,杨义生感慨良多,他说——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许多人一踏上社会就希望一鸣惊人,名利双收地拥有一切,这样急功近利,不注重人生的积累,是难以起飞的;相反,能不辞辛苦地为自己搭建好助跑的舞台,从而将自身的优势不断发挥,才能逐渐达到事业的巅峰。那么,像秃鹫一样,给生命一个助跑的过程吧,这样,我们的人生就可以飞得更高。
刚毕业那会儿,由于杨义生在大学里学习的都是机械制造,而参加工作从事的却是国际工程,二者之间的差异很大,与同事相比,他需要重新学习的东西很多。
起初,杨义生发现,有的同事进步很快,职位提升也很快。这对于当时年轻气盛的杨义生来说,有时心情很不好受。
后来,杨义生认真审量自身,给自己制定新的学习计划,努力学习技术、商务、管理、外语、法律方面的知识,打好了自身的基础,同时认真处理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从中受益良多。终于在他工作八年后,他赢来了人生第一次升职的机会,在这之后的几年内,杨义生又凭借自身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平时的学习积累,不断磨砺和培养自己,工作业绩非常突出,连连得到升职的机会,也承担了更大的责任。
为了“中国水电第一品牌”享誉世界,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市场闯荡,其间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魄,我们不得而知,但杨义生的话语里,却尽是淡定从容。“我感谢培养我的企业,我为身为一名葛洲坝人而骄傲。 ...”这是杨义生对自己的成绩与企业间的一种感恩心态的深刻理解。
“1992年福州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我就来到葛洲坝,至今已有十六个年头了。从最基层做起,电焊工、机械工这些工种,我都十分熟络。技能掌握了,我就开始钻研技术。先后参与了宜昌楚源化工厂皮带机系统、三峡鸟***山皮带机系统、600吨油驳等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作为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我的设计能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更增添了我前进的动力。”杨义生的人生从这里起步。
1993年11月,集团公司国际板块刚刚起步,好学不倦的杨义生报名参加了集团公司举办的国际工程管理及工程英语培训,经过这次系统的培训,先后学习了国际通行FIDIC条款、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及国际工程英语。1994年6月,恰逢集团公司与德国HOlZMAN公司及德国HOCTIF公司组建联营体中标二滩二标-地下洞室内及厂房施工,通过考核,杨义生以优异的成绩加入到四川二滩水电站的建设队伍中,他先后在联营体任翻译、工程部车队调度、技术部工程师等。在这个国际化的项目中,杨义生首次感受到先进的国际工程规范化管理的魅力;也就是在这个项目的磨砺中,杨义生褪去青涩,快速成长为一名通晓计算机、英语、水工机械、概预算及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给拼搏航程定位
“一个人,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千头万绪,但是,所有的工作都是可以纳入一个体系的,变成计算机语言就是程序。”
当年在二滩的时候,老外们就非常细致,专门有做这方面工作的部门和人员,事先也有详细的安排。
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是杨义生在国际工程规范化管理中最积极也颇有成效的尝试,而他计算机基本功就是在二滩打下的。
杨义生坦言,二滩的学习环境很好,不是说它给你很多时间专门去学什么东西,而是有一种很好的氛围,逼着你在工作中用心学一些先进知识。比方说,英语水平是必备的、计算机必须学好。
1995年,杨义生刚赚了一台电脑的钱,就买了一台电脑,486的IBM,一万四千多块钱,可以说是“倾我所有”。当时杨义生已经结婚了,爱人在二滩当翻译,很识大体,十分支持他的学习,平时要买些电脑方面的书籍,她也给杨义生创造条件。杨义生说,他更加珍惜这份理解,业余刻苦自学,在计算机方面,杨义生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1997年,杨义生和同事们到泰国投标,由于标书中数字多、计算量大,做好标以后,用传统的方法和模式进行汇总,最后的结果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计算出来。这让他感到,投标工具和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回国后,他花了七天时间开发出适合国际工程管理的MIS系统。经过一年多的实际应用,该系统以反应快、功能强、易扩充、移植性好等优点被广泛接受,并为国际工程投标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后荣获葛洲坝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尽管现在看来,那套程序很笨,只是一个雏形,但对杨义生观念的冲击很大。他觉得,自己多年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计算机知识应该发挥作用了,而老外们的管理思想更应该尽快移植到当期的国际工程管理中。
现在杨义生已经能够从一个比较高的角度看待电脑的作用。工具性只是它的一个基本功能,把程序设计所包含的思想和国际工程业务结合起来,国际工程管理就可能发生质的变化。电脑程序是“是”与“非”的集合,哪个地方出一点小问题,程序运行就会受阻。把国际工程管理的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按照某个思路组织起来,用计算机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管理系统,它的最大好处就是规范国际工程的管理,具有通用性,而且能极大地提高效率。杨义生清楚地记得,在编写和完善这个程序时,他当初参考了很多资料,包括集团公司用于国内投标的软件、同行业其它公司国际工程投标软件,等等。
要做的事情很多,千头万绪,但是,所有的工作都是可以纳入一个体系的,变成计算机语言就是程序。杨义生说,他现在正在做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准备把在建工程的合同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等所有的方面都编到一个体系里面。常规项、特殊项分列,项目管理者按要求填写表格或报表,发个邮件回来,决策者就可以迅速便捷地掌握工程进展情况。用信息技术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这很有必要。
此时的杨义生,已经如虎添翼,他已经能自由地调配着计算机语言、英语语言和管理语言,在三种语言间架起了一座长桥。他清醒地认识到,以科学的预见性为先导,以均衡生产为原则,根据合同文件编制项目管理和施工生产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这是外国人项目管理的先进之处,也是目前国内很多工程项目管理的软肋。
“我们都希望尽快走出传统的项目管理甚至企业管理模式,和别人接轨,但是我们总跳不出来。”有人说这是体制的问题,在杨义生看来,不完全是这个原因,他认为人们在操作中的理念和思维都存在问题,是管理技术的缺陷。
借成功经验创新
二滩可以说是杨义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那里,他领略到了西方先进的项目管理思想。先进的东西要学以致用,在现在的海外事业拓展和国际工程管理中,他还时刻注意用二滩的经验推动工作。
杨义生说,二滩水电工程部分利用了世界银行的贷款,建设中引入了国际竞争机制,按照FIDIC条款(国际工程师联合会编订的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款,目前为国际上所通用)和国际惯例实施管理。工程分为四个标段,其中的Ⅰ、Ⅱ标向国内外公开招标,由德国菲利普·霍尔茨曼股份有限公司、德国豪克蒂夫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组成的中德二滩联营体中标Ⅱ标工程,该工程由导流洞、地下厂房系统、泄洪洞和过木机道四大项目组成。
Ⅱ标工程项目管理以合同管理为中心,所有的工作都围绕合同展开。计划管理是施工管理的关键。项目部首先根据合同文件编制科学的生产计划,均衡生产的指导思想贯穿于生产计划中,计划一经确定,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严格执行。计划不光囊括了年、月、周的生产任务,甚至连员工的作息时间、每人每周的工作、项目部的各种会议都做了事先的安排,各个部门的责任就是落实和检查。
他们的管理充分体现了科学、精细的思想和一种执行文化。
当初,杨义生在二滩做过机械设计,要画图纸,二滩出图纸的规范很细,细到难以置信的程度。操作人员只要按照它的要求做就行了,什么结构或者建筑物用什么图形,什么道路用什么样的线条,字号、等等,都有规定的,如果不按要求做,就被视为不合格,重做!杨义生说,一般人看来,规范太细好象太麻烦,有点束缚人,实际上它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一个具体的工作人员,他切身体会到了它的好处。
到海外事业部后,杨义生在技术处出过图纸,他们就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图纸打印出来后,杨义生一看就说,和二滩的水平相差太远了。为什么呢?整个图纸没有一种层次感,任何线条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看图纸的时候就很难分辨出重要的方面。二滩就很科学,他规定了字号和线条,然后就用黑白的打印,用激光打印机,打印速度很快,层次感很强,效果很好,成本上也很节省。
现在,做图纸虽然都是用彩色或者尽量加以区别,但是也没有一个象标准化规范一类的严格规定,而且杨义生觉得并不是很科学,用彩色,成本也很高。现在,编标的时候,他就逐步在引入二滩的方法,不光是做图纸方面的,他还要求相关部门在别的工作上都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
杨义生还说,总而言之,就是要人执行和服从,按部就班地做。除非是施工技术方面的,日常工作不要你搞什么创新啊、变革啊,等等。
对主要从事技术工作的杨义生来说,管理方面的很多核心的东西,杨义生和其他许多葛洲坝人一样,无法深入接触,比如,成本控制的方法,联营体的成本核算中心就远在德国的法兰克福。但是,即使是一些边缘性、非保密性的业务,杨义生也用心去琢磨它们背后蕴涵的管理思想:车辆机械强制保养的理由,单项工作的严密计划指标和定额的依据,置合同管理于突出地位……
加盟海外事业部后,杨义生努力把在二滩汲取的思想精髓融入工作:一切工作以规范化管理为目标。
“……我要求相关部门在别的工作上都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企业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是对职工最大的福利,我本人也是受益者。2000年年9月-2001年7月,经单位推荐,我脱产到天津大学参加国际工程管理二学位班的学习,在此期间,系统地学习了国际工程管理及招投标管理的知识;2004年,通过不断钻研,我又获得了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是企业的胸怀练就了我腾飞的翅膀。”
“应该说,1997年2月进入集团公司国际工程板块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我度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十年。2006年,国际公司改制,在我担任国际公司副总经理这两年,集团公司国际业务突飞猛进,也对我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集团公司新签海外合同224亿元,在全国2800多家走出去的企业中排名第五,是中国成长最快的外经公司。作为国际公司的一员,我深感骄傲和自豪。”
当记者问杨义生人生中那一步对成功起着关键性作用时,杨义生浅笑说,人生像一盘棋,讲究的是整体的谋篇布局,不在于一招一式的得失,必须不断学习、打牢基础,不是都讲“造势”嘛,势造好了,整盘棋的输赢也就了然于胸了。我原来有个设想,35岁以前把该学的知识都学完,35岁后凭借经验开展工作;现在看来不行,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稍一懈怠就要落后,还得老老实实的,活到老、学到老。
向制度管理挑战
“2006年,集团公司下决心对国际公司进行改制后,变化是天翻地覆的。首先是体制上的转变,实现了真正现代企业公司化的管理。从国际公司内部来说,着重抓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的问题,一是制度的问题。”
2007年,杨义生带领国际公司国际二部这个团队,创下了海外签约12.39亿美元的骄人业绩。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市场闯荡,其间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魄,我们不得而知,但杨义生的话语里,却尽是淡定从容。“我感谢培养我的企业,我为身为一名葛洲坝人而骄傲。我要以所有才智和最大的热情回报我深爱的企业,我衷心祝愿葛洲坝这个‘中国水电第一品牌’享誉全世界!”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杨继学感慨地说:“好个杨义生,为大义而生!我们就是要学习他热爱企业、忠诚企业的宝贵品格。”
毋庸置疑,杨义生所带领的集团公司国际板块要腾飞,要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才瓶颈的突破。国际公司近年来除引进大批高学历专业人才外,着重对现有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再培训,然后学以致用,把他们放在一线进行锻炼。国际公司关心每一位员工的成长,为他们作职业生涯设计,为他们的事业提供广阔的舞台。
“其次,制度的建立也是至关重要的。国际公司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一整套激励约束机制,从而调动了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的两个制度——《投标工作程序》、《评审制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真正先进的管理应该是‘无管理’,我指的是无‘人治’的管理。我们把投标的格式、请示、报批的范本都提供给编标人,只要按规范去做,既节约时间成本,又避免走弯路。而《评审制度》更是侧重发挥团队的作用,通常由公司项目管理与法律事务部、财务部和公司决策层组成小团队,对各种协议、合同文件进行集体审批,从各个层面、角度堵塞漏洞,这样出来的成果就比较完善了。”
2007年,谈到海外市场拓展,就不得不提到巴基斯坦尼卢姆?杰卢姆这个中国公司在海外承接的最大工程标,而这个标也是经集团公司领导指示,杨义生带领的国际二部这个小团队完成谈判、签约的。杨义生说,这么大的标,对集团公司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个标签下来经历了几个回合,通过高端运作,我们与巴基斯坦当地政府官员进行了深入沟通,在整个投标议标过程中牢牢把握了主动权,将风险降到最低,始终保持着“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最后以较好的价格拿到了这个标。
2008年,国际公司又提出了新一轮的职工培训计划,又有一百多名集团员工将赴各高等学府参与国际工程相关的专业培训。
当记者问道在投标过程中的个人状态怎样时,杨义生微蹙一下眉头,而后爽朗地笑了,他说,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紧张是不会有了,该有的经验教训我们都有了。现在需要的是如何更理性、更科学地去分析、去把握,为葛洲坝争取最大利益。
“我认为,现在制约集团公司国际板块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问题不仅仅是市场开发问题,更是项目实施能力不足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必须寻找更多的回报率好的高端项目,聚人气,同时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对于集团公司国际板块未来的发展,我充满信心。只要我们放开思路、锐意创新、科学管理,就一定能将‘CGGC'这个响亮的名字推向全世界,葛洲坝集团公司也一定能成为一流的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短短几年时间,杨义生带领国际二部稳固了埃塞饿比亚、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赤道几内亚、苏丹、乍得等新市场,为今后的市场开发作了一系列铺垫。
采访的间隙里,我们不时看着杨义生不时用中英文流利地与各方代表交流,记者不禁感叹,葛洲坝正是有着一批敏学好思、敬业爱岗、忠诚企业的杨义生们,企业才实现了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才能向着大、强、富的光辉目标不断迈进。
目前,杨义生带领他的团队,在国际市场每年签约近200亿人民币的合同,也获得了外方合作伙伴的有极大的认可。于2004年获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并于2008年获得了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