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千淘万漉始到金 |
应城网 2010-10-2 |
|
|
|
|
|
——记应城籍企业家、武汉市翔达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翔
应城网讯(特约记者程国辉)苦日子不是生来就有的,幸福的生活却是拼搏而来的。我们用不着去埋怨造物主的不公,也无须怨天尤人,因为人生需要打拼,智慧和汗水才能交织美丽的果实。
武汉市翔达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翔就是这样一位用心诠释力量,用爱抒写人生的成功企业家。
勤奋学习圆梦大学
1983年,年仅17岁的李翔从应城市陈河高中毕业后,没能被大学录取,于是他选择了到应城一中复读。一年后,李翔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解放军企业管理学校。
如今回忆起上复读班的日子,李翔说,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班主任李坚老师了。因为李老师教学知识渊博,教育管理严格,哪个学生早、晚自习如果去晚了,李老师是要发脾气严厉批评的。正是在李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李翔复读的那一年,他感觉比在陈河高中进步快多了,因为他明显地感觉到这里的师资力量要比当时的乡镇高中强许多。
李翔还说,起初他在应城一中复读时比较吃力,因为基础差,数学根本跟不上,有时候老师讲的什么都搞不懂,为此数学成绩一团糟。当时的李翔,思想很单纯,那就是高考,指望着高考,企盼着考个好的大学,实现“鲤鱼跳龙门”。由于对语文特别感兴趣,数学太差劲,英语口语不过关,权衡再三,他还是选择了就读文科班。再加上当初家里兄弟姊妹多,穷得叮当响——没钱,上部队学校费用少,在那里什么都是学校发的,不用自己拿钱。好在有李坚等一些好心老师的淳淳教导、精心辅导及善意帮助,李翔才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三年的大学生活如白马过驹,毕业后李翔被分到了3602军工厂,在老河口的那河镇的山区。当时的军工厂都在山里,工作生活条件很差。当时李翔就一门心思想着日后能当人民警察和踏进军营参加部队之类的事情。
1986年,毕业分配的时候,李翔很想分到武汉,因为孝感地区的全部分到山里头,武汉地区的才分到武汉周边3506、3510等军工厂。然而,事与愿违,李翔最后还是被分到山里去了。
踏实肯干扎实工作
3602军工厂主要是做机械加工。当时在山里头有一条军品油桶生产线。这条生产线最忙的时候是1979年越南自卫反击战的时候,当时就忙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前由于加油站少,很多跑长途的车都要自带油桶,后来逐渐发展到各地都有加油站了,所以就没事做了。这个产品本身就决定了它今后的市场。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就要转产,但军工企业不好转产,后来国家对这些不是很重要的东西就军转民了。由于很多老职工都是以前3506支援“三线建设”调过去的,他们都想回来。1995年的时候,李翔就搬到了现在的蔡甸。在山里的时候,李翔他们还跟“二汽”做过配套,但3602是军工企业,一旦有军品运输来了,别的就都干不了,这是个体制问题。直到1998年厂里停产改制。
1996年,李翔做销售科长的时候,主要是销售扣子、油桶和汽车风洞工具。当时从学校分到军工厂去的学生比较少。厂里招的都是子弟、下放人员。由于这些人素质都不高,所以就比较重视这些学生。李翔年轻,能吃苦、有闯劲,就做了销售。领导还比较看中,就让他做了销售科长。
当科长的时候,李翔就与沙市石化做生意卖油桶,不但陪喝酒还陪打牌,熟悉的人都知道李翔牌打得好。李翔说,他跟这些人打每次都输,而且还不能输错人。在企业干过销售的人,在外面对人的态度都好一些。这是处世之道,这更是行业潜规则。
李翔所在的3602军工厂的隔壁就是3541厂,送货的司机说别人的态度不好,李翔就说,去的时候他们也从来都没有说跟我倒水,倒不倒水无所谓,我只负责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了。我刚开始做企业的时候既是业务员,又是搬运工,并且什么都干,有时候送货到别人企业没有搬运工,还不是跟司机自己搬。
做销售科长的时候,李翔手下有11个人。他说他选的人都是能吃苦,愿意用自己的能力来赚钱的人。根据他们的能力,李翔把这些人划分好了片区,然后都是能喝酒的。当时就是这么来考核他们的,干得多就拿得多。
艰辛创业顿悟人生
李翔坦言道,由于观念上自己比较落后,再加上他们以前是军工企业,虽然在蔡甸却跟地方上并没有隶属关系,地方上对他们也不是很重视,更没把他们当回事。
后来,军转民的企业都成资源枯竭型的了,地方上不想管破产的企业了。李翔说,地方上不管我们了,我们总得要自己干,一帮人要生活嘛。
先前,在厂里也是没有工资只拿提成,原来卖扣子,全国大的服装厂,军工后勤企业都是。有时候到浙江温州去拿扣子卖,做转手的贸易。这两年搞工厂最大的问题是成本高,工人难招聘,因此李翔厂里的工资比武汉市中心城区的工资都高,今年的招工启事贴到现在,仅招了两个人。现在厂里有80多人,一年产值一千多万。
李翔原来也坚持在厂里上班,老婆在厂里子弟中学教书,原来的厂叫中国人民解放军3602厂,由于效益不好,光靠点工资生活都困难,他就跟爱人商量在硚口成立公司做贸易。厂里的效益太差就把厂房和设备都租给他,然后一家人就搬了过去。1998年的时候,他就出来自己单干了。在厂里的时候由于李翔是销售科长,带的一批销售员都出来了,2000年,他就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动员先前的兄弟们自己掏点钱,入伙把它搞起来了。
这几年,李翔公司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了,干的活比较高但是利润不高。在这个3506军品市场搞贸易,他们一年都是几十万。当时李翔就跟老婆注册了一家公司,搞了个门面做。企业也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武汉翔达工贸公司。
李翔说,纵观自己的人生创业历程,他说,作为学生,特别是青少年,首先人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要踏实一点,不要好高骛远。现在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跟他们那个时候不一样,那时候要求很单纯简单,没想到社会会发展得这么快。
李翔掏心肺腑地说,他们当时分到一个军工企业就觉得相当不错了,很满足。而今社会上大学生找工作有时比登天都难,人还是踏实一点好。家庭条件不好的也不要怨天尤人,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凡事还得靠自己奋斗。
李翔还说,自己当初上大学的那几年,暑假都在建筑工地打工。第一个暑假,别的学生都在出门旅游或者消暑度假,他则跟着村湾里的一个人包个拖拉机犁地,挣了两百个工分。第二个暑假是在应城盐矿打工,一天五块钱,他挣了150多块钱,一个学期的费用都够了。李翔意味深长地说——穷不是问题,慢慢的往前干,人生才有希望。
难道不是么,扎实苦干、顽强拼搏,生命才会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啊!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