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映明博士的实业报国梦 |
新华网湖北频道 2010-10-9 |
|
|
|
|
|
新华网湖北频道10月1日电(高友清、汪恩平、陶茂)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沉淀了无数辉煌的瞬间。千里荆山,万里楚水,曾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又曾演绎了多少动人心魄的传奇?
今天,当我们把目光再度聚焦到中国江汉平原北部的一个小市应城,就会发现在这个在地图上毫不起眼的一个小城,竟然依旧有那么俊杰英才在这里孕育,从这里走出。他们挥洒着豪情与热血,执着地为梦想努力打拼,执着地将一颗心与大中华的兴盛紧密牵连。
诚然,在当代中国,他们确实就是这个原本平凡的小城里平凡的一个角色。然而,正是梦想不断的召唤,使得他们懂得了要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世界,要用开阔的视野去放眼未来。于是他们中不断地涌现出军营里的将军,学府里的学者,商界里的企业家……于是,他们中更闪现出一位从军营里走出,在学府里,在商界里表现都堪称卓越的传奇人物。
他,就是熊映明。曾经一个懵懂顽皮的孩子,一个勤奋爱学的少年,一个投身军营的士兵,一个刻苦攻读的青年,一个学有所成的博士,而今却是一个置身商海并最终站在这个时代前沿和制高点上的企业家。
不灭读书梦
熊映明出生的家庭原本是一个平凡而又苦难的家庭。
熊映明的祖父在熊映明的父亲才十三岁的时候就病逝了。在四个兄弟里面,熊映明的父亲排行老二。因而,在这个家庭的早期,是勤劳而又坚韧的祖母撑起了熊家几乎要垮塌下去的天。
在贫穷而积弱的旧中国里,在这个更为贫穷和不幸的家庭里,熊映明父辈中的那四位兄弟中,也只有熊映明的父亲能有幸上了几年私塾。父亲很聪明,却很遗憾没能读更多的书,不过却明白了更多的理,那就是多读点书还是好的,人总该活得有点精神。
待到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由于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结果在文革里错说了话,因而进了"学习班",并一度挨批挨整。这对原本苦难的家庭而言,无疑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朴素而耿直的父亲,依然秉持着心中的节操和志向,并且在心中怀着一个梦,那个梦就是想着让自己的下一代能多读点书,能多做点对社会有用的事。或许,父辈们未尽的心愿总希望在下一代身上得到延伸能够实现吧。
好在儿时的熊映明虽然有点调皮捣蛋,但却机灵、聪明,且知书达理。而且论到聪明才智,熊映明更是远胜当时的小伙伴。譬如,军棋、象棋谁也下不过他。学习,更是不在话下了。于是,每每在和不讲理的小伙伴们打斗输了之后,他心中反而更倔强地意识到自己优势在哪里,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由于读书很早且聪明,熊映明十六岁就高中毕业了。然而在文革那个动乱的年代里,高考取消了,毕业了,也就意味着难再继续上学深造了。这让一向学习优异的熊映明极度郁闷。他爱学习,他也一直有着继续深入学习的梦想。可这个梦想面对那荒谬的现实,似乎也破灭得太早了。
于是,万般无奈之下,熊映明先后到了当时的村、公社做过广播员。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工作看似清闲,却实属枯燥。然而,他既没有为清闲而庆幸,更没有因枯燥而沮丧。一有空闲,他就收集烟纸盒,在上面写满单词,然后贴在墙上,以便于读和记。虽然在当时出路是那样的迷茫,但他还是不愿意放弃心中的梦想。
这孩子终归还是要走出去才好啊,偶尔前去探望他的三叔不无怜惜地叹道。然而要想走出去,此时也就只有当兵这唯一的一条路。于是,三叔将他的想法告诉了熊映明。熊映明欣然赞同。他确实需要一片更广阔的天空来明确翱翔的方向。
果然,在1975年,也就是熊映明去应城巡检当通讯员的第二年,机会真来了。他通过体检,成功参军了。然而,正当熊映明穿着军装准备走时,一直在外工作很少回家的父亲知晓他要当兵,竟狠狠骂了一顿。原来父亲是知道儿子喜欢读书的,所以一直想找机会让他上工农兵大学,只是苦于没有关系背景,一直没弄到指标。
于是,熊映明就这样走了,他不知道军营里等待他的是什么,他只是想,那应该是一片更广阔的天空。于是,他将想读书的梦想暂时深埋心底,投笔从戎了。
军营果然是一个大熔炉,一个百炼成钢的大熔炉。熊映明在这个大熔炉里积极地接受各种锻炼和考验。由于能吃苦,再加上表现积极,他很快从众多士兵里脱颖而出。他很幸运地被安排到北京军区坦克部队。并且由于很会下棋,还得到当时的连长--当时北京军区政委向仲华的儿子向军山的赏识。
然而,每每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他还是有种不踏实的感觉。这真的就是自己追求的人生吗?不错,军营里确实也能锻炼人,自己也确实得到了锻造,而且自己也还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赏识,继续努力或许可以在军旅生涯里谋得一个还算不错的前途。可是,自己曾经的梦想呢?不知多少个深夜,他想起这些,暗暗地追问自己。他,还是不甘心。
而这种不甘心的想法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后变得尤为强烈了。他知道自己真正擅长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于是,想好了,他便不再犹豫,他果断地找到了连长,诉说了自己的想法。连长对他的想法还是很意外,也很惋惜,不过还是通情达理地选择了理解和支持。
为赢得了宝贵的读书时间,在军营里,熊映明再一次作出了出人意料地选择。他辞去文书职务,而申请去做一般士兵都不愿意去做的猪倌。因为猪倌除了必要的政治学习外,其他时间不用出操、站岗,大多数时间可自己支配。连长再次理解地答应了熊映明的要求。
于是接下来,熊映明很快就让三叔寄来了一大摞高考自学丛书。那一本本像砖头一样厚的书,他却当作香甜的面包一样来汲取知识的养分。那时他甚至觉得,只要有书可读,哪怕与猪相伴的生活都是美好的。
就这样,一直坚持到1980年1月8日。他告别了让他难忘的有苦亦有乐的四年军旅生涯。他又回到了曾经熟悉的家乡。在这个依旧贫穷落后的熊家大湾里,他憧憬着让自己的读书之梦开出花来,结出果来。
他真的能做到吗?
执着求学旅
没想到的是,回到家后的熊映明,再一次受到父亲的责骂。因为父亲想到儿子在部队表现那么优秀,应该是可以提干深造的,怎么会主动选择复员回家呢?
即便是得知儿子回来是想参加高考,父亲也还是不解。曾经受过私塾教育的父亲,虽然曾经一直想自己的儿子多读些书,然而此时还是深知读书的不易,他不相信儿子能做到。为此父子之间一度争执过,熊映明无奈之时还远赴山西晋城一个更为贫穷、偏远乡村里的战友家里度过了一段时期。
其实,父亲的不相信也不是毫无道理。毕竟熊映明荒废读书好几年了,毕竟这个村子里还不曾走出过一个大学生。然而,父亲不知道的是,任凭别人如何不信,如何不解,熊映明心中始终都不曾放弃自己的求学梦。
于是,再次回到家后,熊映明依旧坚持自己的梦想。每天很早就起来到菜地里去背英语单词。家里没书桌,他就把一块旧门板搁起来当书桌。夏天读书,为了防蚊子咬,他晚上把双脚放在一桶水里。有时候干脆把小油灯搁在帐子里,学习到深夜。
然而,由于准备的时间过于短促,加上临考经验的不足,1980年的高考他果然还是名落孙山了。然而,熊映明并未灰心,总结了教训后,他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心。接下来,他依旧勤奋努力地投入。果然第二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幸运地达到了当年的大专录取分数线。
他果然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他果然成为这个村第一个大学生。整个村的人都不由钦佩他,为他自豪。父亲看他的眼神也变得欣慰起来了。于是就这样,他进入了孝感学院,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
然而这并不是梦的终点。虽然那时很多人认为上大学了就可以拥有"铁饭碗"。可熊映明并不这么想,他还是清晰地认识到,漫漫求学路,他要走的路还很远,他要继续靠自己的努力去攀登,直至到达巅峰。
于是,他继续执著地前行在这条艰辛的求学路上。为了更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他又辞去了做得很好的班长职务,甚至还不惜违反种种规定去有选择性地放弃一些科目的学习,而将更多时间利用在别人认为应届生不可能成功的考研科目上。
然而,熊映明又一次用毅力变不可能为可能了。1984年12月,这位原本看似不守纪律的,甚至一度差点被开除的学生,参加当年的应届研究生考试,以430分的优异成绩,不仅远超当年300分的录取分数线,还填写了这个学校多年没有应届生考取研究生的历史空白。他再度让人们为之惊叹!
接下来同样的惊叹,继续在熊映明身上复制。越是深入研究,熊映明越是发现,还有许多知识等着自己去掌握,去挖掘,自己一定要尽可能探索到路的尽头。于是,1988年,熊映明没等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就报考了在校博士生,而且又是一考被录取了。
这是怎样的毅力,在支撑着一颗坚强的心在前行?这又是怎样的梦想,在引导着一个执着的人在追寻?
在读博接近尾声时候,按照既定的计划,是要偕同前女友一起去美国学习深造的,这也是双方约定好了的。然而就在他费尽周折,马上可以办好签证时候,他却第一次在求学路上犹豫了。他不是不想深造,只是他在思虑,这么多年,艰辛的求学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一己的私利,还是为了大洋彼岸的繁华?很显然,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于是在即将一只脚踏入大洋彼岸的大门时候,他认真地审视了自己,审视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度。这么多年,他以常人罕见的执着去追梦,不都是为了成就自己,报效祖国吗?
于是,繁华面前,他说抱歉,果断地转身,选择了一个寂寞的背影,却将梦想依然紧紧牵系于这个并不繁华却需要他的国度。
因此,在大多数人向往出国留学的时候,熊映明再次做出了异乎常人的选择。他要留在自己的祖国,他十几年求学生涯是在自己的祖国,而今他学有所成,该回报的也是自己的祖国。多年的执着的读书梦总算圆了,接下来还有一个更大的梦等他去圆。
于是,1991年 4 月,一向表现优异的他被留校任教,而且被作为国防重点科研项目的核心成员安排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为国效力。多年读书所获总算派上用场,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加上进一步刻苦地钻研,他单独参与了研制导弹、鱼雷等军工武器核心部件,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过特殊贡献。譬如用钨合金做导弹的弹心,国家就提出了要够强度、够重量、够硬度、够韧性、发射过程不能断裂等几项硬指标,这每一条都是难题。但是想起曾经军旅生涯,想起强我国威的梦想,熊映明一股豪情顿时再上心头,他决定接下任务,刻苦攻坚,破解那一系列难题。于是不断地埋头实验,成千上万次的反复实验、分析、再实验,最后他终于成功攻克难关。直到现在,在他已经远离了当初的科研岗位后多年,国家还在沿用他当时制定的工艺制作标准。
熊映明作为学者, 作为专家,已经做出了他卓越的贡献。相信,继续下去,他依然可以有更大的作为。然而偏居于北京理工大学书斋的一隅,他又有新的思考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变革的中国,市场经济,风起云涌,国际间贸易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再单纯决定于武力,而更多地取决于经济和科技实力。熊映明想起了这些,不由在心中激荡起一个更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就是实业报国的梦想。他知道,早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就有一批爱国人士怀揣实业救国的梦想,只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的梦想大多夭折。而现在,变革的中国,需要知识,需要创新,需要他在更广阔的天地去表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智慧,去承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他不想看到这个正在崛起的国度,仅仅是一个只会从事原始加工生产的国度。这个国家在世界上拥有那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这个国家也应该有处于世界前沿的科技优势。如果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只偏安于自身的稳定处境,或者忙碌于追逐浮华名利,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何以兴盛呢?
熊映明这样想着,终于,没有任何犹豫,他放弃了多年执着追梦得到的稳定岗位和待遇,他走出了书斋,走出了实验室,走出了他工作的北京理工大学。但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并没有放弃梦想,相反正是为了圆一个更大的梦想,他将自己投向了一个他还不完全了解,风云激荡的社会大舞台。
他,一介书生,真的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大舞台成功发挥自己的才智,实现自己的梦想吗?
不屈实业路
漫漫成功路,磕磕绊绊,坎坎坷坷,总是难以避免。
1991年5月,熊映明离开了学院,投身于商海。他满怀热情回到家乡,准备投身实业大干一场,从而在这片养育了他的土地上再度实现自己的追梦之旅。然而,第一次尝试便以出师不利而草草收场。他在应城办了一家生产汽油添加剂的节油王厂。可是由于这种环保节能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还没形成效应,以及缺乏资金再投入的保障,加上当时的地方政府没有积极、优惠的扶持政策,熊映明雄心勃勃创办了两年的节油王厂,最后不得不破产停办。
在自己家门口栽了一个大跟头,这让熊映明不免沮丧。但他的信心和勇气依然是高昂的,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还会成功地回到这个曾让他栽了跟头的家乡。
然而事情却并未按想象中的那样很快就有转机,相反朝雪上加霜的方向走去。随后不久,在一个朋友的邀请下,没有资金投入的他,又技术入股了几家公司。可好景不长,这些公司要么资金不足,要么矛盾重重,都不得善终。而技术参股的他在当时权益根本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和尊重。
于是,不知道折腾了多少次,直到1995年的冬天,熊映明还是再度两手空空打道回府。身无分文的他在几经折腾后回到家里还大病一场。这是他经济上最潦倒不堪的时候,也是他人生最低谷、最无助的时候。他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放弃曾经稳定的岗位换来如今的这些折腾是否值得。然而,短暂的怀疑之后,他再次坚定了信心。想当年,求学时,做实验时,为了将那些军功产品部件做得精益求精时,他不也遇到挫折,甚至反反复复失败过吗?现在,这一两次失败,怎么就会有放弃的想法呢?于是,内心升腾的执着的信念,告诉他一定要咬牙挺住,要继续等待和寻觅机会。
接下来的岁月里,为了自己的实业梦,熊映明自然也没少失败。他依然执着于新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可在当时,那些似乎并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和市场实际。可是即便失败,他也坚信,科学技术创新,产品环保节能永远都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应该追求的。他相信总有一天,他的技术会被人们和市场认可的。于是他以前瞻的眼光孤独地走在自己的创业路上。
但是,好在他并不完全孤独,困境之中,还是有懂他,理解他的朋友关照他,施以援手。这无疑给了他信心和希望。譬如,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在朋友的介绍下,先后有北京大宝化妆品公司,越南开铝厂的老板等先后和熊映明合作,此外还有一些朋友主动给予这个危难之中依然有信有义的汉子以及时的援手。回想起那些经历,熊映明至今仍心存感激,他说是那些朋友给了他绝处逢生的转机。其实,现在看来,又何尝不是他自己执着的信念给了他如此转机。
就这样,无论商场成败几何,熊映明心中始终没放下自己的实业梦。毕竟,这么多年的打拼,并不完全是冲钱而去的,他还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他一直在努力建立并健全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铝表面处理高科技实体。他依然坚信新技术才是产品有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新技术才是这个国家兴盛的希望。
正是在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的支配下,熊映明最终还是迈向了他人生和事业的一个新台阶。他最终研发出了突破世界难关的新产品,也最终走出了在事业上的困境和低谷。在广东佛山三水他创办了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科技企业,却不惜投入逾千万元,亲自上阵,历时六年,最终研发出铝合金光亮酸蚀技术、化学磨砂无烟抛光技术等铝表面处理创新技术,从而破解多道世界难题,在中国铝加工业正掀起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
不仅如此,在他的努力下,他的科研产品已在同场竞技中成功击败美国铝业公司而顺利进入中国亚铝。这个原来看似以卵击石的的幻想已然变为现实。多年来,他追求的实业梦,报国梦,已经逐步变为现实了。
漫漫人生路,几多辛酸,几多坎坷,然而最终他终一一克服,成功圆梦。今天,身为广东省铝加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佛山市三水雄鹰铝表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熊映明已经着手筹备成立佛山市铝业研究院,并有意于打造一个真正的中国"铝谷"。 而在他的家乡湖北应城,他也积极以各种形式施惠于家乡人民,并在当地投资成立了公司,且有一系列帮助当地实业强市的计划。
一介书生终于能实现他的实业报国梦了。曾经不过是应城市城北乡村熊家大湾普通一员的他,正是因为数十年来,为了梦想不断进取,为了梦想百折不回,而最终成功圆梦。
也正是这梦想,支撑着他一路走来,燃烧了他火热的青春,照亮了他人生的航向;正是这梦想促使他一次次成功地实现了自己人生角色的转换,一次次成功地升华着自己人生的价值。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