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献爱心 抚养侄儿和侄孙 |
应城网 2010-10-9 |
|
|
|
|
|
应城网讯(特约记者骆林肇):近几年来,在应城市陈河镇周塔村流传着一首民谣,歌曰:“古稀老人张华生/为人善良有爱心/终身不娶为遗孤/抚了侄子抚侄孙/兄长一家变两家/自己成了老光棍。”
在当地村民的心目中,年过七十,身心健康的张师傅确实是个有传奇色彩的新闻人物。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他精明能干,实践经验丰富,种田是老把式、搞副业门路多、做生意会赚钱……
青年时代的他不想干口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一心只想穿着袜鞋到外面去跑买卖,吃香的、喝辣的,交钱给队里记工分。然而,好梦不长久。只因家兄婚后旧习不改,常年在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顾家小,三天两头不落窝,为此,嫂嫂经常和他吵架,闹离婚,导致两个小孩无人管,成天饥一餐饱一餐,浑身脏兮兮的。作为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他怎能看水流舟呢?为了解决这一牵挂,老张决定放弃外面的优越生活,回家当个老实社员。一则自己到了结婚成家的年纪,二来也好照顾两个无辜的侄儿。不料此举遭到了未婚妻的坚决反对。她说:“人家亲爹娘都不疼自己的骨肉,你操什么心?自找累赘、自计苦吃的事只有你种傻瓜才想得出。”争论之中,这对情侣谁也没能说服谁,他们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了。后来,张家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再没有人给他提婚事。
1978年,改革开放的钟声刚刚敲响,迷途知返的大哥突然患上了绝症。那年头集体是空壳,个人穷得叮当响,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他们砸锅卖铁住了两个多月医院,结果是人财两空。兄长的尸骨未寒,嫂嫂就象脱钩的鱼一样远走高飞了,丢下了两个不大也不小的儿子。老大张社旺年满十八,老二张中旺正处童关。从此,年近不惑的张师傅既当爹又当妈,一肩挑起两家三口的生活重担。为了重振家园,老张带领两个孩子勤扒苦做种责任田,生活方面处处节省,并用几年的积蓄改造了老屋。1985年,张社旺喜结良缘,第二年又添了个胖小子。人逢喜事精神爽,光棍之家有了新的转机。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灾难又降临张家。1994年,一向年轻力壮的社旺忽然感到四肢无力,身体了一天天干瘦了。后来去医院查了才知道他得了肝癌,而且病入膏肓。一家人到处拉帐扯债,让他打针服药一年多,终究没能挽救宝贵的生命。社旺死后,年轻的妻子不愿守寡,随即改嫁到汉川,抛下了一双年幼的孩子。长子张攀只有八岁,次子张衡仅六岁,抚养抚养孤儿的重任又落到了张华生的铁肩上。
可是,福无双降,祸不单行。张家不知哪辈子结下的恩怨情仇,致使老实巴交的张华生毫无安宁之日。1996年夏天因为抢水打群架,30多岁的小侄被人打死。张家单门独户,上级处理了一点钱,连是非曲直的说法也没有。
为了都抚养年幼的侄孙,年过半百,失去左膀右臂(大侄小侄)的张师傅单***匹马拼搏了十五个春秋,并用血汗钱供两个孩子读完了中学。如今,这两个讨债鬼都20多岁了,他们一个在北京搞装修,另一个在武汉打工,成家立业大有希望。而白发苍苍的他浑身伤痕累累,老得皮包骨头了。但他有政府的照顾,本人无怨无悔。
采访中谈起自己多舛的命运和坎坷的人生时,老张不无感慨地说:“人活在世上不能只顾自己,应该为家庭和社会尽一份责任、作一点贡献才对得起天地良心。”是呀,正如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