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栋:让考得好的新秀也干得好 |
应城网 2010-10-9 |
|
|
|
|
|
应城网讯(特约记者陈国栋):各地公开考录干部相关措施的实施,让一批高学历的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勿庸置疑,这是选人用人上的一个进步。
公开招考选拔干部,是为了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提升干部队伍职业化水平。当前,通过笔试、面试、考察等程序录用干部,让一些工龄虽短、但学历较高,职位虽低、但考绩很高的年轻人“扶摇直上”。一些通过考试走上领导岗位,有人便对“上榜”新秀产生了偏见,将他们喻为“马谡”、“赵括”、“考试专业户”。有些干部觉得自己工作上十年,不如一个“好文凭”;有的对曾经是自己的下属,一夜之间成了自己的领导感到很不适应……于是,便对这些“少壮”不帮不衬、不理不睬,甚至吹毛求疵、冷嘲热讽。
尽管考试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但公开考录的阳光操作无疑排除了“递条子”、“打招呼”的人情干扰,对公平、公开、公正地选人用人有着积极意义。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并不代表万事能成。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干部成事兴业的基础。多关心爱护新招录的年轻干部,给他们配备有经验的帮手,放手压担子,大胆给位子,不揪小辫子,有针对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历练,让新秀考得好也干得好。与此同时,加强日常工作督导,严格执行任职期间的实绩考核,落实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对不称职的招考干部要果断调整,防止“挥泪斩马谡”的后果,贻误党的事业。
公开招考,位置有限。经过笔试、面试、考察,最终只有一个人得到位置。还有很多考得好的同志只能“靠边”。如果以一考论英雄、定成败,就可能打击多数干部的积极性,这不是选人用人的目的。那么,只有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对考得好但受职数限制没有当选的干部,及时给予关怀鼓励,创造条件、创造机会,适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量才使用,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干部的积极性。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