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打破制约颈瓶力促合作社健康发展工作纪略 |
应城网 2010-10-12 |
|
|
|
|
|
——应城市打破制约颈瓶力促合作社健康发展工作纪略
应城网讯(特约记者程国辉 通讯员雷君)近年来,应城市努力克服组织缺失、管理缺位、人才缺乏三大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从落实政策、提供服务、引进人才三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部门联动做大专业合作社
应城市经管局认真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税务部门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工商注册、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手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办证工作,免费登记,要在办理工商登记的窗口,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绿色通道”,为农民申请专业合作社登记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
该市还加大财政投入,市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财政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扶持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作规范、示范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全市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提供信贷支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对具备法人资格、资信好、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信贷支持;小额贷款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倾斜;对入社农户,适当增加小额贷款的授信额度。保险机构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项目,积极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
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品和覆盖面,提高理赔服务水平,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抗风险的能力。
实行税收优惠。应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销售成员生产和初加工农产品以及销售非成员农产品不超过合作社成员自产农产品总额部分,享受国家有关农户自产自销的优惠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给予用地、用电和农产品运输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种养基地和从事农产品收购等需要的农业用地,由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协调,动员群众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优先予以解决。
完善体系做活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在提供社会化服务方面,具有成本低、效果好、针对性强、方便快捷的优势,是一种新型服务载体。该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面向市场,着眼产业,突出增效,努力为全体社员搞好生产经营、技术指导、市场流通等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通过专业合作社,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效联系起来,在基地建设、科技引进、技术指导、物资供应、等方面,为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
几年来,合作社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了该市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促进了优质糯稻农业板块快速发展。该市糯稻产量占全省27%,占全国5%。参与生产的农户达69245户,形成了5个乡镇连片的糯稻生产板块;
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特种水产养殖的发展。应城市现有水产养殖面积12万亩,其中特种水产养殖7.5 万亩,参与农户8200户,产值4.2 亿元,户平可增收1—3万元,占水产养殖 68.6%;
农民专业合作社巩固了畜禽养殖大市的基础。目前,应城市全市畜禽养殖规模正在进一步扩大,养殖的效益不断攀升。据统计,该市从事养猪的40292户农民,年出栏47.49万头,产值7.07亿元,户平增收4200元;养鸡59117户,年出笼1463万只,产值8.2亿元,户平增收1760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传统产品生产,带动一方百姓致富。“三结”豆皮、“宋杨”豆丝等传统产品有着良好的生产基础,合作社从生产标准入手,重点在生产加工、技术和市场准入三方面制定规程和质量标准,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健全制度做强专业合作社
能人能创新品牌,一旦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品牌,则能抢占市场先机,并永葆生机。应城市注重引进能人,并形成连锁效应,促进了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2008年,该市召开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题工作会议,表彰了松林岗金水梨、宋杨豆丝等十个示范专业合作社,起到了很好的影响作用。
该市宝林养鸡专业合作社进行蛋鸡养殖,所生产的蛋产品,被注册为“宝峰”牌,从而带动所有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民统一品牌销售,由于“宝峰”牌鸡蛋同时被湖北省和农业部评为“绿色无公害”产品,鸡蛋比同类产品每枚高出5分,而且供不应求。
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有赖于生成机制、运行机制、发展机制的有效支撑,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突出民主管理,按照自愿、互利、互助的原则,加强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和规范运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尊重民意,保障民利。实行重引导、少干预、多服务的工作理念突出特色和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业一社”的原则,扶优扶强,壮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坚持重点扶持、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典型示范是推动合作社发展的有力抓手。应城市紧密结合“包抓一个示范点、攻克一个科研项目、争取一个10万元的科技项目、扶持一个专业合作社,总结一份经验材料、为群众办理一件实事”(“六个一” )活动要求,积极探索五种合作社发展模式:一是土地合理流转规模经营模式。组织引导广大群众,合理流转土地,扩大产业规模,提升经营效益,实现传统农民向产业农业的转变,大幅提高农民收入。黄滩少华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每亩23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4000多亩,与农民签订耕、种、收及运输服务协议,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节约了人工播种成本,农作物种植的比较效益大幅提高;二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湖北瑞琪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瑞琪粮食公司牵头发起,9个股东和103户农户组成,按照“龙头联农户带基地”的发展理念,每年无偿为农户提供优质糯稻种子 3000 公斤,收购价格每斤高于市场价5—8分,直接补贴农民达13万元,网络糯稻种植户525 户,加工销售“珍珠糯”1000多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4800万元,带动成员户平增收3000多元;三是创新开发产品模式。城北办事处长堰村青年万小涛利用在湖南学习的野猪养殖技术,回乡租用凤凰山林场,进行规模化野猪养殖,吸引和带动周边农户成立天鹏野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与沃尔玛、中百仓储等大型连锁超市建立长期供货合同,每头野猪获利1000元左右,填补了该市传统养殖行业的空白,被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全方位报道;品牌开发模式。应城市金水林果专业合作社创立产品品牌,建立信誉体系,拓展销售市场,是湖北品牌梨——鄂梨1号、鄂梨2号最早试栽成功推广基地,取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湖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办理了桃、梨6个产品的上市条型码,水果种植面积达万亩。每年基地生产各类鲜果2000万斤,创产值1000多万元,户平收入达2.1万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五是产销一体化模式。杨岭新华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与湖北随州同兴有限公司合作,由同兴集团提供养殖场规划、统一料肉比、集中防疫、免费培训技术人员,并统一收购肉鸡,实行了养殖肉鸡的标准化生产。生产工具的变革,生产技术的加强,生产资料供求的改善,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为农业增加效益发挥了基础作用。
据统计,截至目前,应城市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有71个,其中种植业19个、水产养殖业15个、畜牧养殖业26个、农机服务业7个,其他4个;网络和服务农户数达2.43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资产12968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1.72万元,高出同期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近2倍。全市14个乡镇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培育出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