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应城市长江埠办事处改革发展纪实 |
应城网 2010-11-10 |
|
|
|
|
|
应城网讯(特约记者陈世锋)金秋十月,笔者在长江埠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地上去感受那里不断开拓创新进取的场面,着实令人欣慰。在长江埠,文明与进步相互促进,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相得益彰,创新与奋进相互碰撞,谱写了一曲文明、发展、创新、奋进之歌。
文明之歌
沧海桑田,几度浮沉。古老文明的长江埠地处云梦、汉川、应城三县(市)交界处,这里水路通衢、商贾云集、人流如织,是连接武汉、沟通荆襄乃至大西北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享有“小汉口”的美誉。古镇文明抹不去长江埠昨日的繁华,文明古镇挡不住长江埠今天的辉煌。外国元首金日成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曾到此视察,给长江埠注入了强大思想精神动力。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泻千里浪淘尽,长江埠人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抢抓机遇,发展为先,文明指南,科学引领,大胆闯、大胆试、开拓进取,用慧眼睿智开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镇。全国第一家民办货场在长江埠诞生,楚天农话第一镇在长江埠开通,国家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在长江埠试点,国家火炬计划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省级文明乡镇、全省52家重点产业集群制造基地、全省经济综合实力“50强乡镇”、全省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全省繁荣文化市场先进单位、孝感市社会综合经济实力“20强乡镇”、孝感市平安乡镇、孝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应城市乡镇综合责任目标考核第一名等等光环熠熠生辉。赛孚一曲高歌尽,神舟飞天冲云霄,长江埠赛孚园研发的四大产品用于宇宙飞船的发射,其性能稳定可靠,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家航天部的嘉奖。文明古镇尽显古镇风流,打造新赛孚、建设新农村、再造新长江赋予长江埠人新的使命。
发展之歌
改革改制激活处办企业。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在新的历史时期,长江埠街道办事处党政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改制是促进发展,加快发展的动力。不改革不改制将是死路一条,基于此点,长江埠街道办事处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让民懂管理、善经营的能人担当企业发展重任不断,加大转民改制力度,采取集体资产租赁、承包、转让、买断、股份制、职工身份了断清算等办法予以盘活。先后将处办砖瓦厂、轧钢厂、钢窗厂、电缆厂、日用化工厂、装卸运输公司、彩印厂、服装厂、阀门厂等20多家集体企业实行依法破产改制。在改制过程中,办事处采取先易后难分批推进的办法对职工进行疏导,出台改制方案,实行机关干部包厂包人的责任制,向职工讲清道理、政策,把温馨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到职工心坎上,使职工有饭吃、有班上,转换了职工身份,平稳地推进了企业改制工作,没有出现一起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的事件发生,清算职工达1700多人,买断工龄进入社保的职工达2500多人,清算资金达3000多万元,重新上岗的职工共达1000多人,目前,处属企业改制工作已接近尾声,通过改革改制,提高了全处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一大批科技型、环保型、成长型的企业纷纷落户长江埠,为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改制改革顺利推进,激活了处办工业经济。招商引进和项目建设势头强劲,一路飙升。近几年来长江埠办事处把招商引进和项目工作作为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倍增计划的重头戏来抓,抢抓融圈进程和武汉市化工企业外迁机遇,抢抓国家火炬基地优势,拓展发展平台,加大工业园建设力度,大力引进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环保型企业项目到赛孚工业园扎堆发展,目前以硅、氟新兴产业为主导地位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在招商引进和项目选择上,办事处坚持以高新尖产业为突破口,严格筛选,坚持项目建设“三同时”不走样,拒绝污染企业进入工业园,确保安全环保;在服务项目建设上,办事处强力推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承诺制和机关干部包保责任制,凡属办事处服务范围的一路绿灯,全力满足企业老板要求,解决他们的所需;在招商引进上,办事处成立招商工作专班入驻武汉市进行招商,聘请武汉市知名人士开展招商,通过落户的企业以商引商,利用重大节假日开展联谊活动招商,走访慰问总部经济引商等一系列办法拓宽招商引进渠道,强力打造招商引进洼地。
招商引进和项目建设激活了长江埠工业经济,仅落户赛孚工业园的企业就达38家,工业产品达230多个系列,产值效益年年攀升,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处级财政收入80%以上来源于项目建设,连续三年财政收入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8年实现财政收入2700万元,2009年完成财政收入3500多万元,2010年计划完成财税任务4550万元,截止10月底,已完成3210多万元,占年计划的70.6%。2009年赛孚工业园创产值15.8亿元。今年办事处共引资4.5亿元,引进的17个项目已陆续建成,其中武瀚有机公司、湖北神舟化工、武汉凯马仕、湖南德众、张家港鑫科、武汉奥化表面技术有限公司等已进入调试阶段,待环保、安全消防验收后投入正式生产。还有一批企业正处在建设之中,如投资过1.2亿元的江苏卓熙化工,投资过4000万元以上的武汉家美漆业、武汉宏盛公司、长江氟化工等已于9月份全面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建成。招商引进和项目建设已成为长江埠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之歌
唯有创新,才能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创新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长江埠办事处党政一班人始终把“科技兴处、工业强处、项目促处、商贸活处”作为一切工作的着力点,以科技为引领,项目建设为抓手,一方面大力开展科技联姻活动,与武汉大学、武汉化工研究所、武汉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结成战略联盟,共同研制开发生产国家优先鼓励的新材料、新产业、新产品,抢占科技制高点,同时积极开展科技项目申报工作,每年争取国家科研立项项目达5至10个,争取科研经费达500多万元,每年都有新产品问世。该处研制开发的有机硅、有机氟、电镀中间体、医药中间体、全氟质子磺酰膜等产品处国内外同行领先地位,赛孚工业园有5大产品处全国销量之首,3个公司的10几个系列产品属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产业司主管产品,7大公司属省管高新技术企业;另一方面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抓好赛孚工业园建设,把新城区抓拓展抓平台,老城区抓配套抓改造融为一体,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抓招商引进兴城,抓项目建设造城,抓工业园区拓展平台建设扩城的工作举措,加速推进以赛孚工业园为平台的新城区建设步伐,同时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促进农村发展带动城乡共同发展。
从2004年创办赛孚工业园至今,长江埠办事处每年以近千万元的投入用于工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工作,赛孚新区一期开发的2000多亩土地已全部征用完毕,目前,到此落户的20多家化工企业已基本建成,扎堆抱团取暖已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为解决企业用地平台滞后的矛盾,长江埠街道党工委书记丁阳春同志说:“打造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精细化工,拓展赛孚新区迫在眉睫。赛孚一期开发已基本完成,现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工业园没有平台,因此拓展赛孚新区开发二期工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他的这一想法提出得到了长江埠人民群众的拥护,在全处上下形成了抓发展,思发展的共识,也得到了应城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市委、市政府就赛孚新区拓展问题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讨,成立了工作专班。目前,赛孚二期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以发展大道为基准向北平移1.5公里拉通一条长1800米、宽10米的发展二路构筑项目落户新的发展平台建设工程已经启动,建成可提供企业用地3500亩,新增企业70余家,计划投资3000万元,今年秋冬完成道路建设,明年上半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在抓工业兴城的同时,办事处抢抓国家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抢抓湖北省“十二五”时期100个重点镇建设及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不断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以改善小城镇环境面貌为突破口,加强城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实施小城镇亮化、绿化、美化达标,办事处连续几年对集镇道路、自来水、集贸市场、公益事业设施、公厕、路灯等进行了全面达标升级改造。创新城镇化建设发展理念,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老城区改造,先后引进新建了一批大型农贸市场、连锁经营店落户长江埠,全力打造楚天名镇,重现长江埠昔日的繁华。2008年引进的湖北长宏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新建的长江埠商业文化一条街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于10月8日胜利建成,提升了小城镇品位,繁荣了城乡市场。中百仓储落户长江埠,海尔、长虹、康佳、格力电器、西门子等驰名商标著名家电连锁店加盟商业街,新建的130多个门店抢购一空,230套商品房购买率达70%以上,一批文化用品,美容美发、餐饮、酒店、服饰、建材、家俱、健身器材、手机店、鞋业、物流等纷纷进行驻长江埠,8000多平方米的中百仓储商场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武汉、孝感、云梦、汉川的商人到此置业的人络绎不绝,从10月8日开街至今,每天到长江埠商业街购物、游玩、洽谈生意的多达5000人(次),目前,长江埠小城镇大街小巷整天车水马龙,游人熙熙攘攘,满街都是。商贸兴城,擦亮了小城镇名片。
奋进之歌
乘风破浪会有时。站在十二五时期发展高度,长江埠办事处将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长江埠街道党工委书记丁阳春同志兴奋地说,在科学编制好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同时,制定好明年以经济社会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抢抓发展先机,加快发展步伐,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着力打造应城市东部循环经济建设示范区,拓展赛孚工业园新的发展平台,创优服务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进工作,做大做强精细化工,发展化工产业集群。2011年力争引进过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个,过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4个,过1亿元的项目1——2个。全年引资突破7个亿,引进项目12家,完成工业产值30个亿,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大力兴办民心工程,完成14个村的安全饮水,使农村群众全部饮上安全洁净的自来水,实现有线电视全覆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推进老城区环境改造,用创新的工作思路将应城市商业总公司和原襄樊铁路公务段的闲置资产予以整体盘活,塑造文明古镇形象。着力改善民生,城镇低保力争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扩幅30%以上,实现城镇居民人平纯收入1.5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达到1万元,城乡居民幸福指标不断提高。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