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医生”陈金英——化作春泥护人间(采访感悟) |
应城网 2010-11-11 |
|
|
|
|
|
——全国乡村医生代表、应城市“泥医生”陈金英采访手记
应城网讯(特约记者程国辉):一直以来,我对采访陈金英医生都感到十分荣幸,认识陈金英医生,纯属必然中的偶然。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对这样一位常年在农村奔波,默默奉献的泥土医生,我也早有耳闻。在多次的采访中,我在心中早已酝酿下了一个平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那还是2008年3月的一天,我在应城市电视台新闻部做摄影记者时,一次到田店镇采访,从干部群众口中得知有这么一位好医生。我当时就想到了能否先实地采访哈他,可惜那天陈医生下乡出诊,我没能碰到他本人,只是从周边的群众和他所服务过的患者口中得知,这位乡村医生默默坚守在乡村卫生所30多年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后来,我找到一个专门的休息日,通过电话与田店镇宣传办公室以及田店镇卫生院的有关负责人取得联系,终于见到了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陈金英医生。
那天,天还下着蒙蒙细雨,陈金英医生刚刚下完乡出诊回来,一双解放鞋沾满泥巴,裤腿卷到齐膝盖,当他背着小小的医药箱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当时就想到了“赤脚医生”这个早已让人忘却的简单词汇。但这些还不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因为我清楚地记得,那天的陈医生左脸部刚好铁青了一块,还带着疤痕。出于职业的敏感,我好奇地问他怎么回事。他的同事说开了,那是陈医生在一个风雪交夹的夜晚,凌晨两三点出诊归来,又冷又困不小心在雪地里摔了几个跟头跌伤的。听到这里,我不禁为之动容,为眼前这位平凡得掉渣的泥医生而折服。凌晨两三点,凌晨两三点,我们在哪里,我们大都蜷缩了温暖的被窝里,而陈金英医生,却不分白昼黑夜地工作在他熟悉的乡村小路上,为着解除村民的病痛,和万恶无赦的病魔在决斗!
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陈金英医生的动人故事逐渐闪现在我们面前——不当“村官”当“村医”、不干个体为乡亲健康服务、放弃到大城市享清福却留守乡村受苦受累……我真不敢相信,换了是我们身边的某一个人,面对这些个事,他是否能向陈金英医生一样,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这可是需要一种多么伟大而崇高的精神理念作支撑啊!
行医30多年来,陈金英医生常与风雨相伴,以星月为友。泥泞小道见证了他的博爱,一张张处方诉说着他宽广的胸襟,乡亲的眼神道出了对他的信任与挚爱。他用妙手仁心,铸就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普通乡村医生的赤子情怀。 陈金英两次被中国卫生协会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还出席了全国优秀医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他的事迹被编入《世界好医生》一书,他乐善好施的故事,在我们应城市及附近的安陆、京山乡间广为传颂。
“能治好病,是合格的医生,能花最少的钱治好病,才是好医生。”30多年来,陈金英怀揣这么一种思想理念,把治病救人当成了自己孜孜不倦的工作追求。
行医30多年来,陈金英上门服务达7000多人次,没有收过一次手续费,免费治疗、捐助达1万多元。
为了让村民花小钱治大病,陈金英一直钻研“土方子”,用来对付慢性病、常见病。小孩腹泻,去大医院得花几十、上百元,陈金英先后摸索出10多种治疗办法,只要几角钱就能治好。陈金英走到哪里,调查到哪里,并根据病人体质强弱、病情轻重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实施上门服务,以最少的费用帮助他们治病。
为了减轻病人负担,陈金英开的处方很少用拉丁文,字写得格外工整。“村民拿到处方,知道得了什么病,心知肚明,也可以自己到药店买药,减少费用。”这可是陈医生掏心窝的话!
爱医,他爱得“不能自拔”;爱乡亲,他是那么“死心塌地”。
今年9月中旬,虽然临近中秋,天气依然闷热难忍。那天,为了配合湖北日报驻孝感记者站站长蔡朝阳、孝感日报记者肖青松一道前往采访陈金英,我和宣传部副部长郑毅、新闻科长丁艳红等一起,来到了位于应城市偏远地带的田店镇店坡村卫生所。
为了采访的需要,那天,我们还特别邀请到了陈金英医生的战友、店坡村的党员干部、受到陈医生亲手出诊治疗、救助帮扶的患者,被采访的对象本来只有10多名,后来,村民们听说有省报的记者来采访陈医生,大家有的放下手中的农活,有的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有的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来了,大家都说,采访陈医生,我得说几句。就这样,本来不大的村委会会议室,一下子挤满了人。虽然天气非常炎热,但是大家说起陈金英医生,个个赞不绝口——“陈医生医术精湛,医德更高尚。”、“陈医生,好人啊!”“陈医生,新时代的白球恩!”“陈金英医生,我的命都是他捡回来的!”“没有他,就没有我孩子的今天!”……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咱群众的夸奖!”“泥医生”陈金英,一个平凡的乡村医生。以他的默默无闻,忠诚执着,仿佛无处不在的泥土,用朴实,宽厚,廉洁、仁爱、友善书写着人生的壮美篇章。
后来,应城市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派出记者,专程到田店镇采访陈金英医生,作为电台记者的我,又一次踏上了去往店坡的泥泞小道。
那天,我们的采访是跟随陈金英医生一天的日常工作内容而进行的。我和电视台的两名记者,对陈金英医生在卫生所、家庭、下乡、寻病问诊的全部过程,进行了一次集中连接式采访。所到之处,他与人民群众交流融洽,待病人如亲人,视同事如朋友。采访结束时,已是当天晚上9点多钟了。
10月18日,湖北经视频道《经视直播》记者盛明、晓万等一行,慕名前来采访陈金英,我奉命又一次跟随他们去了店坡村。巧的是,那天陈金英医生骑着他心爱的电动车来城里购买非处方药,一路上,我和记者三人,对他进行了再一次零距离的思想沟通采访。
后来,到店坡村,所到之处,村民听说湖北经济电视台有记者来采访他们的泥医生,个个奔走相告,大家都说,这样的好医生,是该好好宣传,让那些吃回扣、拿红包的无德医务人员自渐形秽。
在媒体的关注和接连采访中,截至目前,《新华网》湖北频道10月13日:《“泥医生”陈金英》、《今日信息报》10月20日,一版:《泥泞小道上走来的全国模范医生——记湖北省应城市田店镇店坡村卫生所所长陈金英》、《湖北日报》10月13日,一版,经济版:《“泥医生”陈金英》、《农村新报》10月23日,一版头条:《妙手仁心铸大爱》、《楚天金报》10月20日,荆楚扫描A14版:《应城一乡医入〈世界好医生〉》、《孝感日报》9月30日,一版头条:《妙手仁心铸大爱——记应城市田店镇店坡村卫生所所长陈金英》、湖北卫视11月1日《湖北新闻联播》:《应城“泥土医生”陈金英三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10月17日《全省新闻联播》:《应城市乡村医生陈金英扎根基层 坚持30多年为村民服务》、湖北电视台公共频道10月27日:《应城“泥土医生”陈金英三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湖北经视将陈金英列为感动湖北人物评选候选人。应城网、应城广电网、应城电视台、应城电台也辟出专栏或专版,对陈金英医生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滚动式刊载和播出。
从采访陈金英医生开始一直到如今,我始终记得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如果年龄容许,我还会继续在乡村医生这个岗位上持之以恒地干下去的!”
是呀,陈金英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待病人如亲人的慈爱,视群众健康为己任的情怀,30多年如一日的坚守。显然,这些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而我们的陈金英医生做到了,因而他也就不那么平凡了。
泥土是种子的母亲。在泥土温暖的怀里,生命的种子满怀深情地吮吸着营养丰富的乳汁,它复苏着,成长着,成熟着,夯实着人类的物资基础,延续着人类生存的梦想。人类的栖居也同样离不开泥土,不论你住在寒舍茅屋,还是万丈高楼,全仗泥土在下面默默地忍受千钧重压。难怪,人们对泥土总是那样痴情不改。
做默默无闻的泥土吧!而不是飘入云天的尘埃。陈金英医生,他正是用忠诚和信念诠释了选择乡医,就是选择了一份责任的职业誓言。我们有理由相信,陈金英医生以其弥坚珍贵的奉献精神,一定能为应城市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谱写出更加绚丽多姿的辉煌篇章!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