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铁骨柔情显风流 |
应城网 2010-11-15 |
|
|
|
|
|
――记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
应城网讯(特约记者陶茂)24年间,他从鄂西北地调所地质分队技术员、矿区组组长、鄂西北地调所所长走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岗位。其间,他放弃赴美留学机会,关键时刻顶起宜昌地矿所党委书记、所长大梁,他就是应城人李金发。
人生历程的坎坷练就了这个铁骨铮铮的应城汉子,同时,在漫长寂寞的地矿勘探生涯中造就了他温情和浪漫的一面。
去祖国需要的地方
1999年,湖北省委组织部决定挑选一批年轻有为的管理干部去美国深造,经过严格的考试和筛选,1999年经过严格的考试和筛选,从130人当中录取了59名,由湖北地矿厅推荐的李金发也在其中。在完成了英语培训、通过了托福考试之后,出国护照也已办好了。就在这时,省厅领导找李金发谈话:“宜昌地质矿产所的老所长退了,国土资源部希望你能去宜昌所工作。现在,你面临着两个选择,你考虑考虑。”
何去何从?此前,出国深造是李金发一直向往的,新千年初春的一个夜里,李金发久久不能成眠,他的思绪一下子飘到了很远的地方。
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求学……湖北应城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破旧的教室,艰难的生活与学习。还在小学,他就开始了那种边学习边劳动的生活。每天下午放学之后,放下书包就到地里参加劳动,帮助父母挣工分。米缸空了,他跟父母一起发愁。小小年纪,就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夜里,别人都躺下之后他仍在灯下孜孜不倦地学习。小学、初中、高中,强烈的求知欲和顽强的毅力使他一直名列前茅,高中时期他成为校团委副书记、市级三好学生、市新长征突击手……风华正茂的大学时代则更是令人难以忘怀:青春、梦想和诗情。大学毕业后,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都用在考研的准备上……现在能够出国深造,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机会啊。然而,他是一个党员,在大学时期就在党旗下宣过誓。
记得大学毕业前夕,班主任找到他,告诉他说这次分配去鄂西北的有4个名额但却没人报名……李金发不待老师说完就点点头,简短地说,我去!当天晚上他就背起行装动身了。秋树湾,在那与陕西交界的人烟稀少的大山深处、在那山坡上的一排牛毛毡盖顶的平房里,李金发一呆就是六年。而与他一同分去的另外三个人,到那里一看就掉头走了。李金发却在艰苦中磨练着自己的意志,在实践中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不断地得到升华……是的,他从未有过动摇。这一切是因为:那是党的召唤。在他工作以来的这么些年里,他曾多次听从这种召唤。现在,这是又一次召唤。
他最终放弃了出国,选择了宜昌所。在这种选择中还饱含着他对地质工作的热爱:这是他的专业,他最好的青春时光都贡献给了这个事业;而且,这种选择也正好契合了他那乐于面对挑战的性格。
迎接更大的挑战
2000年5月,李金发来到宜昌地矿所就任副所长、党委副书记。上任之际,映入他眼帘的是这样的景象:陈旧的大门、建于六七十年代的住宅楼、倾斜的石阶、未完工的大楼……
李金发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到,他时时关注着世界地质调查工作发展的总趋势,不断地对干部职工灌输新的发展理念,促使本部门由传统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转变,由矿产资源型向资源与环境并重的社会型转变,从解决实效性与战术性问题逐步转向解决前瞻性与战略性的问题。2002年,他在原有的5个研究室的基础上又新增了“环境地质研究室”和“区域地质研究室”,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351”专业特色:即3个业务中心,5个专业发展方向,1个研究基地。
地层古生物、花岗岩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这是宜昌地矿所40多年来所形成的特色学科。李金发在认真听取了老专家的意见之后,根据国家地质工作的新要求,提出了“优势更优”的思路,他对这三个研究室进行了重组、调整、充实和完善,使这三个实验室在硬件设施和软件的开发上都得到了改善和加强,从而使这三个学科在地调局第一批重点学科业务中心建设中全部成为地调局业务中心。
为了使同位素室不断得到提升,他筹资25万元扶持同位素室开发B同位素方法、Ar—Ar法,开辟了在新能源、农业地质、环境地质应用方面的新领域;他大力支持花岗岩室不断拓展新领域,把传统学科的理论方法加以推广应用,与兄弟单位合作,先后在甘肃、西藏等地发现了与花岗岩相关的钨、锡、(络)铁矿等。 他对那些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研究项目和新的技术采取鼓励政策,2002年,所里拨专款支持新型能源可燃冰的测试研究。2002年,发掘原址被开辟为“贵州关岭国家地质公园”。同时,宜昌地矿所也建立起了国内首家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博物馆。
地调立所”的战略使宜昌地矿所的地调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2000年以来,宜昌地矿所承担或参与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项目19项,所有项目均通过了由地调局组织的设计审查,设计审查优良率为100%,成果优良率100%,并全面完成了每个年度下达的计划实物工作量,承担国家、部级科研项目共40余项,出版专著6部,提交科研报告20余份,发表学术论文17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5篇。
短短三年时间,宜昌地矿所的所容所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前那狭小陈旧的大门不见了,在充满了现代感的宽阔的大门的一侧,一幢九层的综合大楼已装修一新,大院内处处鲜花绿草,11幢崭新的宿舍楼排列在大院内的一侧,科技楼和检测楼也重新装修过了,大院内的每一条干道和小径都经过了翻修,又新建了篮球场、门球场和儿童游乐园,大院一角的山坡上还建起了一个漂亮别致的地质公园。
手中的权力不能为自己谋利
2002年10月的一天,李金发的哥哥从老家应城县风尘仆仆地来到宜昌。兄弟俩很久不见了,相见之下有着说不完的话。哥哥是应城市某邮电支局的局长,当谈到邮电支局的情况时,哥哥说,他们正在发展邮政储蓄,能否请他这边支持一下,存一些钱到他的支行里。照哥哥的想法,钱存到哪里也是存,再说也是公对公,他也不过是为了完成任务。于是说,你是所长,这点小事还办不了吗?李金发沉吟着没有说什么。实际上,这并不是小事。在他的心目中,凡是将公与私混杂在一起的事就不是小事。不过,他不想让哥哥难堪。于是顾左右而言他,扯起了别的事情。为这件事,哥哥走的时候很不高兴。但过了一阵,哥哥也终于想通了。说到底,他俩是亲兄弟,从小他们都受到父亲的影响——父亲是部队转业干部,一生刚强正直,嫉恶如仇,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教导他们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他们兄弟俩也都是共产党员,是党培养起来的干部,懂得应该如何做人行事。
小时候,李金发家里很穷,父亲的过早去世使得他们的生活更为艰难。为了他的求学,他的大姐曾做出过很大的牺牲,因此,他与大姐的感情也特别深厚。一次,姐姐的孩子从老家来了,希望舅舅能为他安排工作。看着外甥那满怀期待的眼神,李金发的感情十分复杂。然而,他还是不能那样做:他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职工办事,不能为自己谋利。
在工作上他带头执行制度。由于公务繁忙,2002年,他的电话费超了800元,他坚决要求财务人员从他的工资中扣出;2003年,电话费又超了1390元,同样照规矩办理。有一次他的手机被盗,他按照规定主动赔付了800元。
他对自己的家人也要求得十分严格。平时,他常对妻子说,凡是涉及到别人利益的事情,要先为别人着想。2003年,所里实行全员竞岗,罗郧与一位同事竞争的是同一岗位,两人的条件也不相上下。在这种情形下,罗郧主动放弃了,另选了其他岗位。
对于金钱,李金发有他自己的观念。某年,从外地来了个台湾老板,想从李金发手里接工程,并直言不讳地说,“你帮忙把价格抬高30万,我给你15万,交现金。”李金发说,“这不是我想要的钱。我既然给共产党做事,就要对它忠诚,我不会利用共产党给我的这个位置为自己捞取好处。”
职工利益永远摆在首位
十几年,李金发十分注重从政治上、业务上和生活上关心本所的科研工作者。为了构建多层次的人才梯队,形成流动、竞争、开放的激励机制,2002年,所里还启动了一项简称为“3·6·28”人才工程。“3”是引进和培养3名在国内外地学专业领域有影响的专家,“6”是选聘6名学术带头人,“28”是确定28名科技骨干。
2000年以来,所里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7人,引进大学生18人,调入科技骨干34人,他们当中有不少人被吸纳到党的组织中来;仅2003年,科技人员出国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达17人次。
李金发经常深入到科研人员中去,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老专家老研究员有谁生病住院,哪怕工作再忙,他也要抽时间到医院里去看望。所里每分来一批大学生,他都要到他们的寝室里去看望,与他们谈人生、谈理想,谈发展,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大学生们大多已经有了对象,所里就将他们的对象一并调入。对于科研人员生活上的困难,诸如配偶下岗再就业问题、子女的读书和就业问题等等,李金发无不一一挂在心上。
姚华舟,年轻的地质学家,宜昌地矿所赤布张错项目组的负责人。姚华舟的爱人上班的地方太远,往返都得两个多小时,每天天不亮就得带着女儿去挤公共汽车,而姚华舟每年都要在野外呆半年以上。李金发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立即找到南苑管理区的某位负责人。李金发为此亲自上上下下地跑了十几次,终于将姚华舟的妻子调到了离所只有5分钟路程的一所学校里。姚华舟的妻子心里充满了感激,可又不知该怎样感谢领导才好,是请吃饭,还是送礼品?姚华舟告诉她说,“什么都不用!人家领导不图那些,就是希望咱们把工作干好。”他嘱咐妻子要把学校里的工作做好,给帮了忙的领导争口气。他自己也一定要把青藏高原的这摊子事弄“明白”,让所领导放心。
几年来,李金发多次为类似的事情四处奔波,先后为17位科技骨干的配偶和子女解决了就业问题。
所里的离退休职工差不多占到总人数的一半儿。为了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李金发特意在大院内为他们修建了两个门球场。2003年,一幢二层的小楼被改造成“职工之家”,里面有阅览室、电视室、健身房,各种娱乐设备一应俱全。2004年,中央电视台还播出了宜昌地矿所老年歌咏队合唱的“勘探地质队员之歌”。一位省局领导看了说,“你们的职工有福。”
对不起妻子和孩子
尽管人常说“好女不嫁地质郎”,但漂亮的罗郧深信他正是自己理想中的人。她憧憬着一个温馨的家,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养育子女。可她没有想到,婚后的一切却是这样!
1990年10月,孩子眼看就要出世了,可身为鄂西北工程勘察公司副经理的丈夫和职工们在一个叫猫儿眼的穷山沟一呆就是几个月。那时还没有手机,山上也没有电话,他往家打一个电话得跑到山下的小镇里。他甚至连孩子的预产期也不知道。她的父母都在外地,身边一个人也没有。巧的是,孩子出生的头一天他出人意料地回来了。孩子出生了,他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啊,可她看到的丈夫却是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在岳母的追问下,满怀歉疚的李金发这才吞吞吐吐地道出了实情:实际上他并不是专程为孩子的出生回来的,他是为了给工程队买钻头才顺便回家一趟。打井很不顺利,地势太差,井打得很深,不时还遇到垮孔。长期以来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吃水非常困难,现在他们正眼巴巴地盼望着出水呢……岳母一声不吭,听完这些之后她不忍心再将他强留下去。孩子出生才三天李金发就又回到了工地,等他再回来时孩子都已经满月了。
长期以来,李金发与妻子罗郧已形成了一种默契:即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不能有丝毫的特殊。所里的小车,非公不用。有时,李金发坐小车去市里办事,恰好碰上妻子罗郧也要去市区,两人的路线也差不多。可即便如此,罗郧也不顺便搭乘,而是去坐公汽。有一天,女儿下午去上学,恰好碰上李金发出去办事。妻子罗郧见时候不早了,就让他顺便把女儿捎上,但他坚持不肯破例。一位老职工无意间目睹了这一幕,不禁感叹不已。
多少年来他们的生活一直就是这个样子。丈夫长年在外,罗郧只能一个人带着孩子。前些年,要强的罗郧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武汉地院,但为了孩子,只好休学一年。孩子渐渐大了,她带着孩子去学琴、学舞蹈,春夏秋冬,无论寒暑全靠她一个人用自行车带着孩子,风里来雨里去。有时回到家又饿又累,可还得做饭,还有一大堆家务在等着她去干。她淌过眼泪,有过怨言,也有过疑问:“他心里还有这个家么?”偶尔,她也赌气把家务推给他。可等到他真的动手来干时她又感到于心不忍。是啊,他比她更操劳:他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每次出差在时间上也是安排得紧而又紧,有两次他一回到家,刚刚坐下,就不知不觉在沙发上睡着了。他实在是太疲劳了。看到这些,她还忍心再说什么吗?的的确确,他心里装着另一个家,一个更大的家!
地矿勘探人的浪漫放歌
李金发长期跋涉于深山旷野之间,在地矿勘探的生涯中不避寒暑,甘于寂寞,把足迹汗水留在鄂西北山区、鄂豫陕交界地区和北戴河、周口店、大冶铁矿、湖南郴州东坡矿区等地,他将艰辛鲜为人知的探矿经历和所感所悟注入笔端,留下了真切的记载。
由李金发结集出版的诗词集《自然风》,这部诗词集由古体词、诗和现代诗三部分组成,其中托物言志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读来如见作者执著跋涉的身影,磨砺自身的意念跃然纸上。他说"与其说是一本诗词集,倒不如说是一本随感和心得。"
"十年寒窗,理憧憬,雄辞切切。恰书生,意气年华,方刚如写。勤学苦读广才思,沉练大志坚如铁。世俗者,恋灯红酒绿,斗志歇。除嫌吝,怀伟业。报国心,谁与烈?奋双臂,摘掉鄂西穷冠。稼穑遍地五谷丰,矿塔林立山通车。到那时,扪心自问,无怨嗟。"这是他借"满江红.去鄂西北"词中抒发终生将从事中国地质勘察研究之大志。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