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投入机制促进农业增效 应城打通水利“最后一公里” |
孝感日报 2010-11-22 |
|
|
|
|
|
本报讯 11月15日,应城市陈河镇团结垸里,挖掘机正挥动着臂膀平整地面,大卡车拖运着泥土来回穿梭……一派繁忙的冬季农田水利建设场面。
团结垸和邻近的大湖垸,正在进行机泵站、机耕路和堤垸加高培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省财政支持250万元。该项目完工后,两个垸子里的黄下、甘杨、谷杨、骆集、彭黄等5个村,将连片开发优质糯稻生产基地。
近年来,应城市先后完成了一批水库除险加固、排灌泵站更新改造等骨干水利工程项目,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仍然长期投入不足、管理主体缺位、设施普遍老化、运行效率低下。
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应城市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新机制,切实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形成与大中型骨干工程相互补充、相互配套的水利体系,致力于打通农田水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应城市已争取国家水利项目资金6500万元,同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标准农田改造等项目资金,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应城市本级财政投入880万元,并通过社会捐资、老板投资、受益群众合伙投资和“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仅城北办事处肖廖、陡河、邹郭等11个村通过“一事一议”就筹资89万元,新建当家塘堰11口。
民生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的“三民水利”蔚然成风。城北办事处雷山村村民雷国洪出资10万元,改扩建塘堰一口,面积38亩,蓄水5.6万立方,可灌溉面积700亩。杨河镇汪店村村民陶进斌出资8万元,改扩建塘堰一口,面积25亩,蓄水2.8万立方,可灌溉面积500亩。
应城市重点抓好涵闸维修、泵站更新、沟渠清淤、塘堰扩挖等工程建设。至11月上旬,该市已累计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847处,投资8850万元,出动机械2600台套,完成土石方246.3万立方,共修复水毁工程31处,加固民堤民垸10处24公里,整治水库21座,维修改造机泵站75处,疏浚渠道172公里,硬化渠道50公里,新建扩建塘堰650口,改造中低产田2.8万亩。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的畅通,将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