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英 农民身边的“120”(身边的感动) |
人民网 2010-11-22 |
|
|
|
|
|
【阅读提示】
他扎根农村,为了全心全意当好医生,毅然辞去了村支部书记职务;他不辞辛劳,不论白天黑夜,只要有人请求出诊,总是随叫随到;他把乡亲放在心上,看病时想方设法为他们减轻负担。他就是湖北省应城市田店镇店坡村卫生所所长陈金英。
在湖北省应城市田店镇店坡村,提起陈金英,乡亲们交口称赞,亲切地称他为农民身边的“120”。陈金英两度被中国卫生协会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一心一意,不当“村官”当“村医”
“我是共产党员,组织上需要我,更多的村民需要我,我应该去”
1976年,陈金英从部队转业回到了老家陈岗村,由于在部队受过专业医术训练,他在村里开了一个小诊所。医术高加上服务好,陈金英很快得到了村民认可。1983年,他高票当选为陈岗村村支部书记。陈金英当“官”了,看病找谁啊?一些村民有了疑问,可陈金英却承诺:“我人虽改行,但事却没改,只是加了书记这个担子。”
但是,“村官”和“村医”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兼顾。有一次,村民闵凤杰的婆婆得了急性肾炎,可陈金英却外出开会去了,闵凤杰急得直哭。陈金英中午回来,赶紧给病人诊断、输液,病人才算缓过劲儿来。这件事让陈金英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如果回来不及时,病人出现危险怎么办?可村支书的工作也不能不做啊!左思右想,陈金英作出了抉择――辞去村支部书记,一心一意当“村医”。
陈金英医术高明、待人热情,加上用药便宜,他的名气越来越大。1992年4月,店坡村卫生所所长邀请陈金英去工作。去,还是不去?这又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在卫生所工作累且不说,月工资只有100元,只相当于陈金英在诊所一天的收入。亲友都劝他不要去,可陈金英最后还是答应了:“我是共产党员,组织上需要我,更多的村民需要我,我应该去。”
随叫随到,他是乡村“120”
30多年来,陈金英上门服务达7000多人次
11月8日,记者随着陈金英从店坡村卫生所出发,去老病号孟婆婆家。汽车沿着坑坑洼洼的小路艰难前行,花了20多分钟才到达。77岁的孟婆婆双目失明,不便上卫生所。今年10月,她患上了带状疱疹,陈金英得知后立刻上门看诊。“那天下着瓢泼大雨,我骑着电动车到半路,发现全是稀泥,根本走不动,只好把车丢在路边,步行了半个多小时才到她家。”陈金英说。从此之后,他几乎每天都上门给孟婆婆打针送药。
“陈医生真是好啊!不管刮风下雨,随叫随到。每次上门,还不住地对我嘘寒问暖,待人真是亲啊!”孟婆婆躺在床上不住地念叨。
在卫生所的外墙上,挂着陈金英的“随叫随到”承诺和电话号码。30多年来,陈金英踏遍了店坡村的每条小道,硬是用脚走出了一幅“活地图”。
“村里老人多,行动不便,我不上门,恐怕就会耽误治疗啊!”陈金英说。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有人请求出诊,陈金英从不推辞。卫生所的护士偷偷做了个统计,30多年来,陈金英上门服务达7000多人次。对一些困难群众,他免费治疗、捐助达1万多元。
设身处地,他把病人当亲人
“问我舍不得什么,我就是舍不得这里的病人,他们需要我”
“找陈医生,能少花钱,看好病,我们都信他。”村民们说。
陈金英原本学的是西医,可对于中医也一直在学习研究,“中草药比西药便宜一些,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给病人省不少钱”。比如小孩腹泻,去大医院得花上百元,陈金英摸索出10多种治疗办法,只要几角钱就能治好。
为病人省钱,陈金英的“招”还有很多,比如大医院里药必须一盒一盒地开,可他这里可以一颗一颗地开。他开的处方很少用拉丁文,字写得格外工整,村民拿到处方,也可以自己去药店买药,减少费用。
另外,省钱的最好方法是让村民少生病。陈金英心里装着一本“档案”:村里哪些是慢性病、重症病人,哪些是“老病号”,他走到哪里,就调查到哪里,并根据病人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
店坡村卫生所服务区域有8个村5000多人,人口居住分散,这里过去曾是黄疸肝炎、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区。陈金英带着卫生员逐户走访,对病情做好记录,并采取送药到户、服药到口、不服药不走的办法,现在这里这些病已基本绝迹。
“我只是把每个病人都当作亲人。他们生病本来已经很痛苦了,我怎么忍心再加重他们的负担?”陈金英说。
陈金英扎根农村34年,现在他的两个儿子都在上海,早就催着他搬去同住。可陈金英却依旧坚守着,“问我舍不得什么,我就是舍不得这里的病人,他们需要我。”
当了34年村医,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保证了这一方病人的生命和健康。
――陈金英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