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好村医陈金英 农民健康“守护神” |
孝感日报 2010-11-26 |
|
|
|
|
|
在应城市田店镇店坡村,提起陈金英,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泥医生”。行医34年来,他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泥泞小道见证了他的执著。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群众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病人的床前,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1一心当好村医为乡亲解除病痛 因为在部队受过专业医术训练,1976年,从部队转业回家的陈金英被选为田店镇陈岗村卫生员。当时简陋的条件使得4个卫生员在一年内就走了3个。1983年,陈金英以高票当选陈岗村党支部书记。当了村官的他并没有丢下行医这份差事,因为群众需要自己,他也放心不下乡亲们。
身兼两职的陈金英原以为自己可以平衡好带领村民致富和行医的关系,可事实上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有一年,村民闵凤杰的婆婆得了急性肾炎。当她把婆婆带到陈金英家里时,正好赶上他外出开会,等中午回到家,陈金英发现老婆婆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了。虽然经过抢救,老人脱离了危险,但是这件事给他触动很大:如果回来不及时,病人出现危险怎么办?如果不去参加会议,耽误了村里的事又怎么办?经过再三考虑,陈金英决定辞去村支书,做一名全职医生,在村里开设了属于自己的诊所。
由于陈金英医术高明、待人热情,加上用药便宜,他的名气在四里三乡越来越大,诊所的生意也很红火。当问起当初放弃做村官选择做全职村医的初衷时,陈金英坦言道:“我打心底喜欢这份工作,想为乡亲们做点事。再说当村官是为群众做事,当村医也一样。”
由于考虑到卫生所医疗设备更好,自己可以更好的给老百姓治病,是施展自己才华的大舞台,在从医道路上走的义无反顾的陈金英于1992年4月应邀到店坡卫生所工作。34年来,陈金英始终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怀着对村民的朴素感情,情系患者,贴心服务,只要病人有需要,他即来即诊,随叫随到,风雨无阻,足迹遍布店坡村附近8个村的每条小道、每个自然村。
在卫生所的输液室里,陈金英仔细的询问着每一位就诊的患者,跟乡亲们拉着家常。
在陈金英眼里,少花钱看好病,对村民而言比什么都重要。行医这么多年来,在尽力帮他们治病的前提下,药能省就省。就拿小孩腹泻来说,在他这里花几毛钱就能治好,而且还能根据不同的病情使用不同的治疗办法。为了帮村民减少医药费用,陈金英开的处方很少用拉丁文,字写得格外工整,这样,村民知道病情后自己就可以拿着处方到药店买药。为了让村民花小钱治大病,他养成了钻研“土方子”的爱好,并将这些“土方子”用在慢性病、常见病上。
另外,省钱的最好方法是让村民少生病。陈金英心里装着一本“档案”:村里哪些是慢性病、重症病人,哪些是“老病号”,他走到哪里,就调查到哪里,并根据病人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
除了帮村民减少费用,陈金英还力所能及的帮助困难群众。1986年夏季,邻村一位小女孩高烧到41度,当时已处于半休克状态。陈金英诊断后认为是患了急性乙型脑炎,对症处理后建议其立即转院。由于女孩家庭困难,陈金英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280元钱,找来拖拉机迅速转往应城市中医院,使小女孩及时得到救治,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行医34年来,陈金英上门服务达7000多人次,没收过一次手续费,免费治疗、捐助达1万多元。
即来即诊随叫随到 与城市大医院的医生相比,乡村医生更多的时间是到病人家里看病。多年来,只要病人的家属一声招呼,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背着药箱的陈金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病人家中。他常说:“救人如救命,耽搁不得。”
以前,每当村民们晚上听到“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的歌声,便知道那歌声来自正在出诊的陈金英。他坦言刚开始几年走夜路的时候很害怕,“记得1977年的一天凌晨1点多,邻村一个12岁的小孩发高烧。那天天气非常恶劣,风雨雷电一起来,4里多的泥巴路我走得胆颤心惊的。因为确实害怕,我只好用唱歌来壮胆。”
1989年,王家湾的王立德老人,由于脚趾感染患了败血症,在大医院治疗一个多月不见好转。无奈找到陈金英在村里治疗。他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最终将老人治愈。看着老人一天天的好起来,他打心底感到高兴。老人逢人便夸他是妙手回春。
2009年腊月二十八深夜,天空飘着鹅毛大雪,睡梦中的陈金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家住诊所10多里外的邓小银因突发高血压,处于极度昏迷中。凌晨1点,他冒着风雨,徒步10多里泥巴路赶到邓小银家,及时采用药物镇静降压,帮患者解除病痛折磨,直到病人明显好转才离去。那次出诊让陈金英记忆犹新,因为在回来的路上,他摔了好几个跟头,半边脸都擦破了皮。
老伴儿廖想凤对陈金英这么多年来的夜诊感触颇多:“嫁给他这么多年,经常是晚上刚躺下就被叫去出诊了,有时候一晚上要起来两三次。”
34年来,陈金英早已习惯夜半酣梦中被前来求诊的乡亲叫醒,出诊完后披着星光独自回家的生活。他熟悉这里的沟沟坎坎,夜再黑,也不会迷路。多年的行医经历,让乡亲们成为他的朋友,坚定的职业操守,让他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4我离不开卫生所,
乡亲们也需要我 店坡村卫生所服务的区域覆盖8个村、5000多人,人口居住分散,村民缺医少药的现象较为严重。再加上饮水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等原因,使得这里成为黄疸肝炎、肠炎、痢疾、肺结核病高发区。
针对村民健康知识欠缺的情况,卫生所通过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单等形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同时,陈金英带领卫生员采取送药到户、服药到口、不服药不走的办法,极大提高了医疗预防效果。
为了做好农村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农村合作医疗和公共卫生防控工作,从1994年起,陈金英拿出个人积蓄作为卫生所发展活动基金,卫生员被他轮流送去培训,药品进货渠道严格把关,药价坚持薄利原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带领下,卫生员们爱岗敬业、服务意识得到极大增强;24小时电话出诊制度得到很好贯彻;卫生所每年开展两次体检筛查慢性病,并建立健康档案。
1999年和2007年,陈金英两度被卫生部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他的事迹也被编入《世界好医生》一书。34年的行医生涯,让陈金英对名利看的很淡。他常说:“让病人脱离痛苦,看到患者脸上露出爽朗的微笑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而关于今后的打算,年近6旬的陈金英朴实地说:“只要自己还能干,就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因为我离不开卫生所,乡亲们也需要我。”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