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才培养摇篮——应城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侧记 |
应城网 2010-12-14 |
|
|
|
|
|
这所看似工厂的校园每年默默地向社会输送出大量的优秀劳动者:90多人进入九州通医药公司;150多人就业全国各大酒店、旅游景点;30多人走上高新科技管理员岗位;100多人在本地重点企业就地上岗……
开阔的校园,整齐的行道树,繁花似锦的苗圃……冬阳朗照下的应城市中职学校尽显勃勃生机,在校园北面一幢蓝色建筑物上“实习工厂”四个大字更是显得格外耀眼,这所看似工厂的校园每年默默地向社会输送出大量的优秀劳动者:90多人进入九州通医药公司;150多人就业全国各大酒店、旅游景点;30多人走上高新科技管理员岗位;100多人在本地重点企业就地上岗……
探寻这所农村中职学校的发展足迹,我们看到,它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政府的大力投入,管理者的果敢决策,全体教职员工的勤学创新。
“政府的支持让我们更有动力”
“建设经济强市,关键是人才。应城市委、市政府将在政策、人力、物力上给予中职教育最大限度的支持,争取让中职学校成为我市人才培养的摇篮!”2007年,时任应城市市长的朱高文对发展中职教育作出了明确的批示。
此前,中职学校在应城处于弱势地位,要钱无钱,要人无人,学生不想去,教师不想留,领导不想当。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该市从2007年开始抢抓机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将发展职业学校列为“政府十大工程”。
2007年12月,应城市将相邻的育才小学并入应城中职学校,使其校园面积扩大了20多亩,建筑面积增加4000平方米,净增资产646万元。2010年6月,又将城郊占地40多亩的西十学校合并到应城中职学校,作为实习实训基地。
同时,政府还负责处理学校一切债务及遗留问题,并在每年城市教育经费中单独列支100万元用于中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市委、市政府每年都拿出100万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要地给地,要钱给钱,我们教育部门惟一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将中职教育做大做强,想尽一切办法向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可用之材。”应城市教育局局长龙晖说。
“有钱好办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应城市教育部门集中力量对狭小的中职学校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造。
2008年投入400万元新建、修缮校园硬件设施,建起占地500平方米的实习工厂、电子实训室、电工实训室,引进钻、铣、锉等设备30台套,并与湖北九州通医药公司、应城汤池温泉、应城金港酒店、应城盐化公司、应城华兴机床场等省内外企业联手,将实习实训基地建到了市外。
经过几年的光景,应城中职学校的规模从小变大,基础条件上档升级。
“学生的需求让我们争当‘双师’”
“中职教学形式特殊,在课上,我们是讲解理论知识的教师;在课下,我们还要成为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技师。学生的需求让我们人人争当‘双师’。”放下教本又忙着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万义成老师,谈到自己现在的工作时,言语中满是自豪。
师资力量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与长远发展,而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应城中职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34人,但科班出身且与现在所教专业对口的教师只占一小部分,大量的教师都经历了“转型”之变。
“当初让我教中职课时,很不情愿。因为以前是教普通高中的,一下子换到教中职,工作内容、形式都变了,不仅要理论深厚,动手操作能力也要扎实,那就等于一切都要从头来。”提到当初的“转型”,毕业于湖北大学数学系的李正学老师至今仍深有感触。
“教育部门再三强调发展中职教育的重要意义,也让我们看到了中职教育发展的前景,最后我们接受了‘转型’。”李正学说。
为了壮大、优化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应城市一方面从大专院校引进了一批专业教师,另一方面与企业合作聘请了一批专业技师。同时特别注重内部挖潜,学校将大批基础好的教师组织起来进行“双师”培训,每年按人均1万元的标准送他们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送他们到各大中型企业学习管理知识、参加技能培训。
“在学校时,我们师生关系融洽,课上,我们是师生;课下,我们成了朋友。老师们教学方式很灵活,为了让我们听得懂,他们花了很多心血制作课件或找来实物模型,边讲边演示,同时放手让我们自己动手操作。”还未毕业就被湖北九洲通医药公司招到总部的徐要明,这样回忆他的在校生活。
“专业学习让我们实现自身价值”
“专业学习让我们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无私教诲!”今年教师节,应城中职学校校长祁运华收到了昔日学生、现任广东肇庆君怡酒店客房部经理刘晓霞发来的短信。
“这几年,我们既有像刘晓霞这样在外面做酒店经理、企业主管的,也有像朱敏那样在大学任教的,还有像汪平那样利用所长自办实体年纯收入10多万元的私营业主。” 提到这些成功的学生,校长祁运华无比欣慰。 是什么让这所中职学校焕发出如此的活力呢?“我们没有什么秘诀,只是坚持了灵活的办学模式、科学的专业设置、正确的就业指导而已。”市教育局副局长韩瑞峰简洁的话语 高度概括了该市中职教育的办学经验。
历经多年探索,应城中职学校大胆尝试四种办学模式,即毕业生订单培养模式、联合办学模式、短期培训模式、对口深造模式,打通校企结合、校校结合之路,让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适应企业,让企业了解学校、熟悉学生、接纳学生。
为适应社会发展,应城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争取走特色之路,除坚持办好强项计算机应用专业外,还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地理优势、人文优势开设了一些热门专业和特色专业。如依托本地汤池温泉旅游资源、膏都盐海矿业资源,开设了酒店管理、旅游、盐化、膏雕艺术专业。
专业的优势,扎实的教学,成功的就业指导,让这所农村中职学校近年来输出了大量人才,艺体美专业进入武汉音乐学院、武汉体院、湖北美术学院达40多人;近3年来为湖北九洲通医药公司、湖北宜化(双环)公司等培养逾千名“订单式”员工,为高职院校输送学生856人。2001年10月,学校通过了省教育厅“512工程合格学校”验收。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一路前行。相信有好政策的大力支持,有勤学创新的教师团队,应城中职教育一定会高歌猛进!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