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须眉的“80后”——记应城市义和镇李集小学教师李丽 |
应城教育信息网 2010-12-20 |
|
|
|
|
|
2000年,19岁的李丽作为一名代课老师在李集小学开始教英语。每月只有180元的工资,在别人眼里连吃饭都不够,校长怕艰苦的环境和不高的收入留不住她,而她却认为:钱多钱少无所谓,只要能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就够了。她让校长和家长放心,只要这个岗位需要她一天,她就会在这里干好这一天。结婚之前,她一周七天住学校,与学生“摸抓滚打”在一起,是学生眼中的“大姐姐”。成家后,在家与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上“运行”:周一至周五,她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却很少时间与丈夫、孩子在一起,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她都没有接送过。她把太多的爱给了的学生,让更多的孩子找到了“妈妈”的感觉。
2008年,她担任三年级班主任不久,发现班上一个男生每天早自习迟到,下午上课也迟到,在一次家访时,她才发现他爸妈都已去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们要出去干田里的活,由于负担不了学校的生活费,他每天要自己做饭,于是就晚了。”年过七旬的爷爷这样告诉她。她当场表示:“让他带米到学校,伙食费我来出吧”。这一句承诺,她一直坚持到这个学生小学毕业。
农村小学开设英语,学校没有师资,学生没有基础。李丽广泛收听“空中英语”课堂的内容,跟着广播一起学,并把其中适于农材教学的内容制成光碟,在课堂上供孩子们观看,把其中枯燥的内容,想方设法编制成游戏或乐曲,让英语动起来,唱起来。她坚持把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把开口说英语当重点。当时学校没有英语教材,她就在网上查找一些素材,然后编成一个连贯的内容,再分节分批地进行教育,让知识不易又不难,不重又不轻,琅琅上口,贴近生活;后来学校有了教材后,她把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学的不仅是英语知识,也是学习如何生活,在生活中学知识。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把上英语课当成一种乐趣,把课内课外说英语当成一种“酷”和“靓”。她的教案《Let’s Paint》、论文《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分别获应城市二、三等奖。
2006年,三年级有一个叫王兵的男同学,父母在外打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管,平时在学校没有人敢惹他,上课也经常调皮捣蛋,其他老师都想让他转学,有一次在福利院义务劳动中,李丽看到,在别人都不愿去打扫厕所时,王兵主动要求去打扫,并且干得很认真,扫得很干净。此后,李丽从心底开始接受这名“差生”,找他谈话,和他一起做游戏、一起劳动。王兵有什么困难也会找她帮助。渐渐地,王兵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都逐渐改变,从此抺去了差生的“标签”。
前几年,学校五年级有一个叫小芳的女生,患先天性肌肉萎缩症,退学在家,家境又不好,加上已经到晚期,情绪很差。作为少先辅导员的李丽没有忘记这个学生,她挑选了七名少先队员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小组,每天到小芳家中:有的把当天所学的东西讲给小芳听,有的跟她讲学校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有的帮她洗衣、扫地……李丽也多次去看望这个学生,给她送上好吃的,陪着她唱歌,鼓励她积极配合治疗,乐观地对待自己的病情。虽然没能最终留住小芳的生命,但她让这个小女孩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感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那份至洁之爱。
2009年9月,李丽作为应城市唯一的农村小学教师代表被评为孝感市优秀教师。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