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膏盐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查与思考 |
应城党校网 2010-12-25 |
|
|
|
|
|
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卫星城市,如何根据本地工业特点和发展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应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总体目标,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我市独特的膏盐资源,优化膏盐化工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城经济社会需要思考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膏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膏盐储量状况。根据我市地矿部门资料,目前省储量委员会批准我市盐矿可采储量为20亿吨;石膏工业储量为3.8亿吨,其中纤维石膏(白膏)1.18亿吨。
(二)膏盐利用状况。我市盐化与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现有各类企业50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其中,盐业化工有宜化双环、久大制盐、新都化工、中盐长江等龙头骨干企业9家;精细化工有赛孚、德邦、志诚、汉星等规模以上企业15家;盐业化工产品有原盐、纯碱、氯化铵等20余种产品;精细化工产品有有机氟、有机硅等8大系列200多个品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石膏开采、加工企业共56家,从业人员7600多人,其中开采企业有团山、龙集等10家,制粉企业有和昌、永昌等37家,制品企业有玉兰、黄滩粉笔等9家;石膏产品有原膏、膏粉、粉笔、膏雕等。
(三)膏盐产业经济效益状况。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盐化与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42.68亿元,实现利润2.75亿元,上交税金2.9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61.3%;石膏产业全行业年销售收入达4.18亿元,完成利税1805.68万元。 二、膏盐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膏盐资源利用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建设“两型”社会总体要求相对照,我市膏盐资源开发利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产业链条不长,资源利用率偏低。我市膏盐产业基本上属于资源开采加工型,产品结构单一。制盐企业除工业用盐外只有食用盐、营养盐等几个品种,而国内仅四川省就有6个系列、30多个品种。我市盐化工产品也只有烧碱、纯碱、盐酸、氯化铵等10多个品种,而国内已达到150个品种,国外近1000种,且大多数为精细盐化工产品,产品的附加值极高。
(二)产业布局不合理,乱开乱采现象依然存在。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没有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标准,膏盐资源特别是石膏资源浪费的现象、矿业秩序混乱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产业规模总体不大,同质产品存在恶性竞争。我市盐业化工、精细化工产业特别是石膏行业规模总体偏小。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盐业化工产业总产值不足26亿元,精细化工产业产值不足10亿元。盐化企业的规模也不大,只有1家(双环)销售过10亿元,1家过5亿元(新都),其它都在3亿元以下。石膏产业规模更小,产品单一且各自为战,相互杀价、恶性竞争。
(四)节能减排措施乏力,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盐业化工属于资源密集型企业,建立在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上,“三废”治理率很低。精细化工行业实现达标排放、零污染排放投入大、要求高,节能减排的压力大。膏矿规模偏小、资金缺乏,开采的石膏在露天堆放,矿区也没有设置固定的排水通道,矿井的废水及石膏上面附着的氯化物,极易受雨水冲刷随意排放,造成对周边农田、河流的污染。 三、影响膏盐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业主素质不高。调查了解,我市石膏行业业主素质普遍不高,有的仅只是懂得一点粗浅的石膏开采加工知识,满足于作坊式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多数企业根本没有匹配技术人员和产品质量检验人员,更谈不上引进、培养和拥有高、新、尖技术人才。
(二)市场准入把关不严。由于石膏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导致小资本持有者纷纷进入,石膏开采、加工企业遍地开花,一度达到51家。我市膏盐产业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尤其是石膏加工业,基本没有部门管理,导致石膏加工企业无序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在我市所有膏粉加工企业中只有永昌设有科技研发室,高薪聘请了技术人员。大部分膏粉企业深加工所需要的大型设备较少、机械化程度以及自动控制和调节水平都较低,从而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单位产品消耗偏高,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重。盐化企业在国家宏观政策下,中小企业贷款困难,资金紧张的问题将进一步凸显,既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又制约了技术创新的投入。
(四)资源整合力度不大。虽然近年来我市实施关停“五小”企业的政策,石膏开采、加工企业降到47家,但从目前市场情况看,仍然处于过剩无序状态。
(五)招商选商目标不明。从软硬环境分析,我市与其它周边县市相比,除有丰富的石膏、岩盐及温泉等地下资源外,其它基础条件没有明显优势,招商引资难度较大。
四、加快和规范我市膏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抓大扶小,壮大企业主体。按照培植大产业、建设大企业、打造大品牌的要求,切实加强对盐化企业发展的引导扶持。一是利用政策驱动壮大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中小型企业促进法》颁布的机遇,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深入贯彻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筛选富邦科技、德邦、汉星、汉能等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化工企业作为扶持对象,加快培育一批年上缴税收过5000万元、过1000万元、过500万元的化工企业。二是利用技改扩能提升骨干企业。宜化双环“6改10”、新都化工“2改6”等主要扩能项目现已步入快车道。坚持大员上阵、专班运作、全程跟踪、部门联动,全力以赴协调服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征用、环评、安评、施工环境、住户搬迁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使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达效。同时,引导久大制盐、中盐长江等2家企业按照“两型”要求更新改造、扩批扩能,实现产业上档升级;加快德邦公司、力发公司、汉星公司等投资过1000万元的技改扩能项目的建设步伐,壮大精细化工企业块头。三是利用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进一步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投入,重点扶持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同时,加大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引进力度,提高盐化行业、精细化工产品等重点行业的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盐业化工、精细化工在同行业中的技术领先优势,提高企业规模化和产品专业化生产水平,努力扩大纯碱、氯化铵、复合肥、井矿盐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重视产品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在巩固“红双环”牌纯碱、“红双圈”牌氯化铵作为“中国名牌”的同时,唱响1到2个品牌。
(二)全力招商引进,培植发展后劲。抢抓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产业加快向内陆转移的难得机遇,紧紧围绕我市优势产业、优势资源抓招商,不断增强盐业化工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一是积极主动“融武”招商。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的步伐,抓住武汉实施 “退二进三”战略的机遇,重点瞄准武汉市外迁化工企业,积极引进武汉企业落户应城发展。充分发挥赛孚工业园作为国家火炬计划精细化工新材料基地核心区的“国牌”优势,抓紧做好武染工业园、硚口工业园、远大公司、江润公司、天马实业、德孚公司等一批武汉企业在我市落户发展的相关工作,争取每年入园落户企业不少于10家,投资规模达到2亿元以上,努力把赛孚工业园建成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氟硅系列产品生产基地,把应城培育成武汉城市圈的盐化工业基地。二是突出资源比较优势招商。充分发挥我市纤维石膏、岩盐储量丰富的优势,石膏产业重点围绕石膏建材、医药应用等方向,盐化工产业重点围绕纯碱、氯碱、玻璃、耗氯、耗氢项目等主攻方向,面向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寻求合作的机会和空间。坚持以资源换资金、换技术、换市场,大力发展盐业化工,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三是着眼延伸产业链招商。在现有传统产业链的基础上,引进与产业链下游产品关联度高的大企业,对下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形成盐化产业设备通用化、生产系列化、经营多元化的格局。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两型”社会的要求,变“废”为“宝”,在产生的副产品上动脑筋,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东城有机硅为主的化工企业充分利用宜化双环的废气、废渣,通过狠抓技术创新,提高硅系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三)搭建发展平台,促进产业聚集。按照产业聚集、集群发展的要求,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市场运作,协调发展”的方式,加快盐业化工园、东城化工园、赛孚工业园新区的建设步伐,着力构建盐业化工产业的发展平台。一是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投公司的作用,积极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搞好园区“六通一平”工程(路、上水、下水、电、讯、燃气、土地平整)和“三化”工程(美化、亮化、绿化),提高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二是搞好“两规”调整。面对当前园区规划与城镇规划不符的矛盾,采取上下联动、多方沟通、周密协调、打破常规的做法,适时调整城市规划和工业建设项目用地,克服瓶颈制约,拓展发展空间。三是搞好区域环评。对入园企业严把环评关,提高企业准入门槛。从整个园区环境保护角度和园区定位、产业布局、行业规模上对规划实施后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要求,从决策上减少建设项目实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尽快启动滞后的环境容量的重新评估工作,为符合入园的企业扫清障碍。
(四)提倡科学开采,挖掘膏业潜力。一是改革石膏资源补偿费征收办法,根据国家法定回采率计算企业应交资源补偿费,即在派人监督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法定开采率和石膏储量,计算石膏开采企业每一开采进度内应开采出的石膏产量,然后以此产量计征资源补偿费,促使企业应采尽采,减少资源的浪费。二是合理配置石膏资源。实施最低开采规模制度,根据企业采矿能力合理分配石膏资源,即根据企业生产能力和“两权”转让年限预算企业产膏总量,然后依据开采总量划分相应的矿区,使开采规模与资源储量相适应,杜绝大矿小采、越界开采、零星瓜分整体矿床。三是科学规划矿区。打破目前以行政区划来设置矿区的模式,将应城石膏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根据地质结构统一规划矿区。四是加大石膏产品科技开发力度。以石膏产业协会为依托,成立石膏新产品开发中心,积极研发、申报科研项目,争取国家科研资金。同时,充分应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走校企联合之路,实现石膏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石膏产业优化升级。
(五)加大监管力度,整合石膏资源。一是依法控制乱采乱掘。我市石膏储量按现在开采能力,理论上可以采100年,但如果不加控制,继续延袭过去的开采模式,实际开采年限将不足50年。为了充分利用石膏资源,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力度,强化监管体系。二是严把入门关。严格执行准入条件和审批手续,对那些不具备开采能力的企业和个人,依法拒之门外。原则上不再批建新的石膏开采企业,不再兴建和引进小型低水平石膏粉加工企业,对兴办规模小于8000吨的膏粉厂一律不审批。三是依法整合石膏产业。加大各类法律法规执法力度,为企业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用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通过市场竞争的办法,督促其走联合、重组之路,整合资源,形成规模大、效益好、贡献率高的骨干企业。四是建立健全石膏综合管理机构。在不新增行政机构的原则上,可将矿产局与石膏建材公司合并成一个机构,负责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市石膏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研究和制定石膏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对石膏行业进行综合管理。与此同时,明确石膏行业协会的作用和职能,确定专业技术标准,确立行业行为规范,发挥协会在协调服务、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
(六)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效。以提高政府执行力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环境治理,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是从严落实发展规划。我市盐业化工、精细化工、石膏建材产业是经过多年培育而发展起来的,既是全市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市的重要财源。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及目标,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努力达到资源开发利用“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总体要求。二是建立健全服务支撑体系。认真研究和落实上级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和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化工企业加快发展。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整合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科技“三项”资金等各类资金,继续推进银企合作,进一步破解企业融资瓶颈。抓住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大用地指标争取和项目批报力度,最大限度地用好存量土地,为盐化产业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三是营造和谐的生产经营环境。以强化职能和转变作风为主线,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核心,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发展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服务水平。以巩固和推广双环“五改”、盐化装卸等环境整治成果为突破口,对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三乱”、“四霸六强”实行“铁腕”政策,给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