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水利60年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
应城党校网 2010-12-26 |
|
|
|
|
|
应城水利伴随着新中国不断成长的历程,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治水思路发生了深刻变化,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水利发展能力日益增强。
60年来,水利的地位不断提升,对水利的定位,经历了从“农业的命脉”到“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过程。初步建立了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灌溉工程体系和防汛抗旱指挥体系。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养殖、保护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一、防灾减灾,筑牢安全保障
我市西北高峻,港堰湮浅,雨水难蓄;东南低洼,河湖交错,渍涝频仍。昔人为生存计,乃开挖塘堰以防旱,修筑堤垸而御水。然而,蓄水能力极差,抗灾标准不高。经月不雨,塘堰龟裂;一日暴雨,堤垸漫渍,北虞干旱,南苦洪涝,是以丰年少而歉岁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市水利建设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我市认真贯彻执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方针,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科学治水,造福人民”的指导思想,分类施策,在治洪上,以加固堤防为主,整治河道,兴修水库;在治涝上,以上蓄下排为主,等高截流,留湖调蓄,闸、站分排;在治旱上,以蓄为主,提灌为辅,大中型为骨干,蓄、引、提相结合。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应城人民学大禹治水,效愚公移山,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举银锄,挥铁臂,奋斗寒暑六十载,由修塘挖堰开始,进入“由小型到中型直至大型水库”的兴建和“长藤结瓜”,成龙配套。达到了百日无雨,有水可抗;防洪工程由加固堤防到河湖全面治理,达到三天降雨300毫米,可防洪保安。同时,为应城全境实现“南水北调”开创了途径,奠定了基础,从根本上改变了应城在历史上存在的“南涝北旱”的灾害局面,取得了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现已建成短港、渔子河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7座,小(二)型水库69座,高关、郑家河、惠亭、短港、渔子河5个大中型灌区渠道6条、长157.8公里,港坝10处,塘堰17488口。修筑府河、县河、汉北河、漳河、支民堤防125公里,建排灌剅闸115处,设计流量1443立方米/秒。电力排灌泵站225处,装机364台套,40379千瓦。总蓄、引、提水能力达3.4亿立方米。
二、兴修水利,夯实发展根基
新中国成立前,我市只有一些自然河流、湖泊、港溪和塘堰,无水库,河流无堤防、缺乏涵闸等控制性工程。新中国成立后,蒲阳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设高潮,从四龙河水库兴建到夹河沟泵站更新改造,每一时期都有标志性水利工程诞生。
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以兴建当家塘堰为主,拦河筑坝建小水库,1952年兴建四龙河水库,1953年拦河筑坝建成季墩水库、鸭子港水库等。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扶植农民兴修塘堰4790口,非灾区农民亦自力更生,整修、扩建塘堰1042口,拦河筑坝、兴建小水库达40余处。
第二阶段(1958年—1970年),大兴蓄水工程,围垦湖垸,是建中小型水库的兴盛时期。1957年和1959年,曾两次“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掀起大兴水利的群众性运动高潮。在此期间,全县建成短港、渔子河中型水库2座,建成小(一)型水库14座,分布于杨河、杨岭、三合、黄滩、城北等地。60年代后,转向已建工程的整险加固、续建完工,并实行成龙配套,发挥效益。应城中、小型水库工程,基本上是通过1957年和1959年建设起来的,再加上60年代的续建和完竣,形成了中型水库西、北鼎立,小型水库“长藤结瓜”。总承雨面积为133平方公里,总蓄水量(含塘堰)达到1.64亿立方米,国家总投资235.1万元,多年实际灌溉面积12.5万亩。
1957年11月,首次对肖家畈湖进行围垦分洪。1959年冬,又围垦天鹅垱、茫洞湖和牧牛场。其后,相继在东西汊湖、龙赛湖、老观湖、白陂澥、花家大堰、杨家澥等10余个湖泊的湖滩,围筑小垸,垦种湖荒。1959年,在省、地的统一规划与安排下,组织劳力参与了府河改道工程,主建了护子潭拦河大坝,使位于应城东部边陲的郑洞、长江埠一带,也免除了历史遗留的洪水泛滥成灾之患。1973年,修筑张万大坝,龙湖垦田。同时,还围垦三台湖。全县共围垦耕地14.81万亩。
“引京山水,灌应城田”。1964年10月,张体学省长亲自安排应城开通京山境内的惠亭水库北干渠,从汤池洪河至铁壶湾出境入天门县,境内渠长9.5公里,次年5月通渠引水入杨岭地区的渔子河水库,年输水200万立方米,对汤池一带2.5万亩农田的丰收起了显著作用。1965年7月,在随县、安陆、京山三县交界处选址修建郑家河水库大坝。由安陆(东半部)、应城(西半部)共同完成。应城2—3万水利远征大军,决战100个工作日,完成了大坝土方回填任务。紧接着开挖西干渠,从渠首流经京山、安陆42公里后,由汪店北进入我县境内,再经杨河、三合、东马坊接艾大抽水机站的渠道,境内全长42公里。沿干渠设计支干5条,配套建筑物398处。
1969年汉北河改道,应城承担新建最大的一座排灌两用的大型水闸—龙赛湖闸(亦称六孔闸)和麻河渡闸。龙赛湖闸1970年动工兴建,1970年8月17日建成首次开闸通水。该闸总汇水面积194平方公里,上游赛湖汇水面积153平方公里,在赛湖与该闸之间,开有一条长7.5公里的引水渠相连接,设计最大泄洪流量370立方米/秒,排、引两用,受益农田约10万亩。麻河闸1969年动工兴建,1970年建成使用,排灌流量120立方米/秒,受益农田10万亩。
第三阶段(1971年—1978年),境外兴建大型水库,境内治理“两河一湖”,新建排灌泵站,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三大水利体系。
1970年,省委确定高关水库由应城、京山共建,应城建大坝,京山开渠道。根据省委的安排,应城县委组织8万劳力,于1970年7月正式动工,1971年4月12日竣工下马。高关水库大坝建成后,当年受益。这年抗旱,引高关水灌溉了应城农田。1972年8月,高关水库大坝出现滑坡。9月14日,应城再次组织4万劳力齐上高关重建大坝,当年12月16日竣工。随后,组建了一个常年施工班子,进一步完善工程配套建设。与此同时,全面开通境内东、西干渠,长48公里,其中东干渠30公里,西干渠18公里。1984年灌区实际最大输水量达5800余万立方米。1970年3月全县组织民工10万余人,开始了县河改道的第一期工程,从喻家闸至天鹅出口入汉北河,县河改道的第二期工程从喻家闸至赵畈则在1977年11月动工,投入劳力8万多人。县河经过两期改道工程后,境内流程由92.5公里缩短到65公里,从根本上改善了河道的行洪条件,使沿河两岸12万亩农田免除了渍涝灾害。在此期间,在孝感的统一指挥下,与安陆共同对漳河进行了治理。1977年,在调整工程布局中,又兴建了位于杨河公社的茶山水库,陈河公社的五七水库。
在汉北河的北堤和南堤上,兴建了王台泵站,青工堤泵站。1974年动工兴建龙湖泵站,1975年建成,排涝面积达7万亩。夹河沟泵站自1977年冬破土动工,至1985年配套完竣,工程浩大,是一座最大的排灌两用泵站,排涝面积18万亩,灌溉面积8万亩。1981年11月26日动工兴建城关泵站,1983年底建成,受益农田22.4万亩。全市兴建电力排灌泵站225处,364台,40397千瓦,固定机械排灌站2处,柴油机11台,1860马力。
第四阶段(1979年—至今),按照“加强工程管理,讲求经济效益”和“两个支柱,一把钥匙”的水利改革方针,把水利建设的重点放在“确保防洪安全,狠抓配套挖潜,改造水利死角,提高工程效益”上来。组织广大群众,年复一年地开展小型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94年、1995年、1996年、1998年分别组织全市劳力8—10万人,机械千余台套,打总体战,对汉北河、府河、县河堤防加固65公里,做压基台52公里;处理重点险段10多处,较好地完成了水利灭螺综合防治试点工程任务,使河道堤防的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新建了三屋泵站,安装500千瓦机组1台套。更新改造了八斗山电站。渔子河、短港水库大坝除险加固,累计完成投资5003万元。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期治理渍害低产田12万亩,水土保持治理面积13平方公里。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基本解决了17个乡镇10.3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2007年夹河沟泵站被列入国家投资项目进行更新改造,总投资3107万元。全面完成鸭子港、四龙河、燕子山小(一)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和6处小型水库的溢洪道开挖,杨岭灌区末级渠系整治配套、水利血防灭螺和“民办公助”等工程任务。
经过60年的水利建设,全市累计投工2.29亿个,完成土方2.79亿立方米,石料441.4万立方米,耗用水泥5.295万吨,钢材4775吨,木材6103立方米,总投资19072.3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556.99万元,占81.57%。有效灌溉面积58.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9.5万亩,分别比1949年增长3.8倍与5.6倍。除涝面积18.5万亩,占易涝面积22.8万亩的65.13%。水利工程设施为应城农业增产丰收和经济建设发挥了显著作用。
三、依法治水,提升管理水平
水利事业作为治国兴邦的根本大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涉水利益格局发生变化,水事违法行为和矛盾纠纷时有发生,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完善的水法规为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于1988年颁布实施,2002年修订完善,我市将水事活动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水法体系,各类水事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全市水利监察体系基本建立,执法体制逐步理顺,执法保障不断加强。建市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应城市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编制了《应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应城市中长期供水计划》、《应城市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报告》,为我市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更好的管理保护水资源,市水利局1998年成立了应城市水政监察大队,进一步加强了全市水资源的管理和水事案件的执法查处力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厂矿企业水资源调节分配和水污染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我市编制出台了《应城市水功能区划》和《应城市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切实加强了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同时,加强了取水许可的监督管理,督促取水单位依法安装取水计量设施,近年来,全市共换发新取水许可证50套,年取水许可量达4397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3154万立方米,生活用水1100立方米,其他用水143万立方米。
四、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发展
水利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和支持水利工作的积极性。2001年—2003年,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1.2万人饮用水困难问题;2005年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至2009年8月,已解决10.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被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2002年以来,实施大规模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争取国家投资6473万元,先后对渔子河、短港、四龙河、燕子山、鸭子港等32座水库实施除险,险情得到根治;2005年以后,争取“民办公助”项目资金480万元,先后对汤池下家坝进行了护坡、对三合伍山泵站进行了更新改造、对渔子河渠道杨岭末级渠系、高关灌区末级渠系进行改造整治;2008年,争取国家投资2485万元,对夹河沟泵站实施更新改造,争取国家投资217万元对汉北河南堤实施水利灭螺治理;市财政连续三年累计投资500万元,改造完成了77处农村骨干机泵站;列支80万元,对11处小(二)型水库溢洪道进行了扩挖。受去年“8.30”特大秋汛影响,全市部分水利工程水毁严重,市政府及时下拨专项资金215万元,对赛湖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对黄滩幸福港、南垸中心河进行了清淤,对陈河民堤民垸进行了加高培厚;同时对塘堰挖改、渠道清淤落实奖励资金52.8万元。按照省水利厅《关于编制县级农村水利综合规划的指导意见》,科学编制了《应城市农村水利综合规划》,规划涉及灌溉排水、农村饮水、生态建设与水环境整治等内容,建设项目总投资27.91亿元,其中近期规划(2007-2015年)安排投资19.27亿元,远期规划(2016-2020年)安排投资8.64亿元。
五、实践探索、创新发展思路
6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水利工作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各项水利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促进水利建设和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原有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基本建立起了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同时,有序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大大调动了用水者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提高了灌区群众民主管理意识,推进了灌区经济发展。在水管体制改革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普遍存在维修养护经费难以落实、工程老化失修、人员超编严重等问题。通过改革,全市初步建立了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政府保障制度。截至2009年8月,全市定性纯公益性水管单位10个,准公益性单位5个,核定事业编制173名,落实人员经费374.8万元,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310.6万元,改革达到了理顺管理体制,增加管理经费,稳定职工队伍,提高工程管理养护水平的目的,解决了管理责任不明、人员过度膨胀、内部管理粗放等问题, 开创了水利工程管理的新局面。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