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模养殖 建设畜禽大镇 |
应城党校网 2010-12-26 |
|
|
|
|
|
畜禽养殖是三合镇传统的优势产业。近两年来,面对畜禽养殖业复杂多变的形势,该镇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入手,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思路,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饲养、生态养殖,走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之路,促进了畜禽产业提质增效。目前,全镇规模养殖户达66户,其中百头以上生猪养殖户6家,千头以上12家,万头以上3家,年可出栏肉猪10万头;5000只以上养鸡户8户,养殖规模12.7万只;1000只以上养鸭户33户,养殖规模23.6万只,其它养殖户(养羊、养牛、养鸽等)4家。畜牧业产值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畜禽养殖已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产业。
一、分析形势,明确发展思路
多年来,三合镇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禽、茶叶、西瓜、豆皮等特色产业,畜禽养殖初具规模,建成了盐三畜禽养殖走廊,信息、技术、良种供应和产品经销等系列服务基本配套,畜禽产业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近两年,由于受畜禽产品市场行情大幅波动、养殖饲料价格不断上涨、畜禽疫病频发等因素影响,群众养殖积极性不高,传统的农户散养模式明显萎缩。针对这种情况,三合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形势,寻找畜禽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通过调查分析,他们认为,畜禽产业出现暂时困难,是传统养殖规模小、经营方式散、生产水平低、养殖方式粗放造成的。三合镇发展畜禽业不仅有优势,而且潜力大,前景好。一是政策环境好。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国家除了加大良种补贴、母猪补贴、蛋鸡补贴、疫苗补贴、疫病防治补贴等方面投入力度外,还出台了能繁母猪保险等政策。省政府出台了小规模养殖户贷款贴息、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以奖代补”、动物防疫“以钱养事”等政策。市政府通过农业项目安排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检测和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等扶持政策。二是市场前景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食品消费结构改善,肉、蛋、奶等畜禽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市作为畜禽养殖大市,年出栏生猪近40万头,家禽出笼1400万只,生猪、禽蛋等产品以良好的品质销往香港、武汉、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在目前散养持续减少的情况下,主要靠规模养殖来满足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三是自然资源丰富。三合镇属平原与丘陵的过渡地带,共有1.6万亩空闲山场、1.7万亩水面、3000亩林场和2000多亩林果基地,还有为数不少的闲置村学校、原管理区办公点等场地和房屋,为加快发展畜牧业提供了物资条件。同时,三合镇是产粮大镇,粮食充裕,发展畜禽养殖业,实现转化增值,大有可为。四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强。位于三合境内的永盛养殖有限公司是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年出栏优质猪2万多头,绝大部分供应香港市场,年繁育良种仔猪1万多头。依托永盛公司成立了三合养猪协会,网络全镇所有规模养殖户,经常组织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交流、市场营销等服务,对三合的畜禽生产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基于以上分析,镇委、镇政府提出了畜禽产业发展新思路: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创新发展方式,着力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强效益,努力实现畜禽业由粗放饲养向科学饲养转变,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把畜禽业建成三合新的支柱产业。
二、创新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发展现代养殖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该镇紧跟畜禽业发展新形势和新方向,改革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养殖模式,注重运用新模式,推广新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有效提升畜禽养殖水平和产品质量。
1.突出发展规模养殖。针对传统畜禽养殖规模小、饲养分散、科技含量低、效益不高等特点,该镇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加快畜禽生产方式转变的突破口,采取积极扶持、招商引进、能人带动等措施,鼓励有基础、有条件、有经济实力的养殖大户或老板发展规模养殖,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规模养殖格局。仅今年,全镇新建万头猪场2个,千头猪场5个,改扩建万头猪场1个,新建10万只野鸭养殖场、5万只土鸡养殖场各1个。永盛公司是国家商务部生猪出口基地,去年出栏生猪1.7万头,今年投资500万元,对老猪舍进行改造,新建6栋“150”、10栋“550”标准化养殖厂房,预计年出栏规模可达3万头。同时,公司还投资300万元,建设500立方米的沼气池,彻底解决了粪便处理难题。引进武汉屠宰场老板王新春投资1000万元,在徐刘村建设万头养猪场,目前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即将动工兴建。该老板长期从事生猪屠宰行业,日屠宰销售生猪超过100头,不仅可包销该养殖场生猪,还能帮助经销生猪2万头以上。
2.大力引进特色品种。该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积极发展传统的优质猪、牛、羊、鸡、鸭养殖的同时,还大力开发和推广野鸭、野猪、土鸡等特色新品种,实现品种结构多样化,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三合居委会老板吴永璋依托浙江一家龙头企业,承包金斗水库600亩水面及附近山场,采取公司+基地的模式发展野鸭养殖,由企业提供种苗、技术和饲料,负责包销产品,一年分5批饲养,每批2万只,年可育肥野鸭10万只。野猪肉符合现代人生态、环保消费理念,产品价格是家猪的3倍,市场行情和养殖效益非常可观。今年,该镇引进城北办事处万小涛等4人,合伙成立应城市天篷野猪养殖合作社,在凤凰山投资1000万元,建设野猪养殖场,计划年出栏野猪2000头以上。
3.坚持高起点建设。该镇在发展畜禽养殖业过程中,严格按照现代畜禽业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和产业化的要求,不论是养殖场(小区)选址、建筑布局、栏圈设计,还是良种引进、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饲养,确保养殖业科学、环保、高效发展。全镇所有规模养殖大户全部实行了良种良法饲养,按要求建设沼气池等粪便处理设施,基本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在武汉做“倒蛋”生意的云梦曹老板投资400万元,利用周杨村山场资源,建设5万只绿色无公害土鸡养殖场。三栋蛋鸡养殖厂房建有全自动粪便清理设备,安装水循环空调,肉鸡全部实行围栏散养。建筑老板徐望松为建设现代化万头养猪场,出资4万元聘请华农大教授对养殖场进行规划设计,高薪聘请长江大学专业人员负责现场技术指导。金斗水库野鸭养殖场采用先进的野鸭—鱼、猪—果茶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水上养鸭,水下鸭粪喂鱼,用猪粪种植林果和茶叶,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不仅节约了养殖成本,而且生态环保。
三、多方融资,加快发展步伐
规模养殖,投入是关键。该镇坚持以政府财力投入为引导,以市场化运作资金为主体,引导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外地企业积极投身畜禽养殖业,千方百计增加养殖业资金投入。
1.加大政府财力投入。一方面,该镇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每新建1栋标准化“150”模式猪舍,争取市财政给予5000元补贴;每新建1个万头猪场,争取省政府补贴100万元。2008年,为2200头能繁母猪争取补贴22万元(每头100元),争取保险资金补贴10.5万元(每头每年60元,上级补贴48元)。今年,共争取通村公路计划4公里,改善养殖户交通条件;为永盛公司沼气建设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150万元,为标准化150、300、600等规模养殖场(户)争取小额贷款贴息2万元。另一方面,镇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扶持养殖大户发展。今年,投资4.7万元实施电改,增加一台变压器,架设电力专线,确保了徐望松的学强养猪场顺利开工建设。
2.重点实施“回归工程”。充分利用该镇在外老板多的优势,真情动员在外“四有人员”回乡投资兴业。去年年底,该镇得知长期在哈尔滨从事建筑行业的老板徐望松有意回乡投资农业开发,镇党委主要领导亲自到东北做工作,动员他回乡发展生猪养殖。今年初,他回乡租赁该镇毛冲村600多亩荒山、荒坡和毛冲水库,投资1000万元,创办万头养猪场。目前,场地平整和围墙建设已完成,将原村闲置小学装修改造为办公楼,标准化猪舍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底可建成,年可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
3.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采取活动招商、亲情招商、小分队招商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该镇良好的畜禽业投资环境,吸引镇外老板和资金投资畜禽养殖。去年以来,共引进武汉王新春、云梦曹伟生、市内陈会君、万小涛等老板7人投资兴建规模养殖场,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去年底,引进开发区陈会君投资200多万元,建设集生猪、渔业于一体的立体养殖场,年出栏生猪2000头。今年初,武汉老板王新春有意在应城投资办猪场,该镇多次邀请他来三合考察洽谈,项目成功落户三合。
4.激活民间资金。充分挖掘民间资金优势,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等形式,大力鼓励民间资金投入畜禽业。该镇绝大多数养殖大户都是在当地政府扶持下,滚动发展起来的。三合居委会吴永璋原来一直经营预制板厂,今年在有利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自然资源吸引下,在金斗水库投资600万元建设立体养殖小区,年产生猪5000头、野鸭10万只、鲜鱼30万斤,纯利润在100万元以上。
四、强化服务,增强发展合力
1.加强组织领导。该镇成立了发展畜禽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负责组织协调,全面推动畜禽养殖快速发展。同时,建立党政领导联系点制度,每一位党政成员至少联系一个养殖大户,及时了解养殖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养殖场户提供优质全程服务。
2.着力解决用地问题。规模养殖必须规模用地,集中用地。该镇充分发挥闲置学校、村部、山场、水面等资源,采取承包、租赁等灵活形式,解决养殖场落户用地问题。一方面协调国土部门,对新建用地或扩大圈舍增加用地视为农业用地或临时用地,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相关费用;另一方面,加大对土地矛盾纠纷的处理力度,努力做好土地流转承包等方面协调工作。徐望松的学强养猪场要租地200亩,其中既有荒地、林地,也有耕地,同时要迁坟50多个,有些立了墓碑,有些还是新坟,工作难度比较大。该镇采取领导班子成员包保的办法,一人包几户或几个坟头,深入现场调查了解,上门做群众细致工作,终于在去年腊月24日前解决了项目用地问题。
3.及时提供技术服务。由镇农办牵头,畜牧中心参与,组织养殖大户成立了养猪协会,经常聘请华农大教授来镇技术指导,开展技术交流,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组织规模养殖户50多人参加市养鸡协会和养猪协会举办的技术培训班,提高了养殖大户疫病防治和科学饲养水平。镇畜牧中心发挥“以钱养事”职能作用,经常深入养殖现场,推广标准化生产、程序化免疫和科学饲养等实用技术,对畜禽重大疫病严格监控,免费防疫治疗,为规模养殖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