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 |
应城党校网 2010-12-26 |
|
|
|
|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新农村建设,已由热门话题转向更实际、更深刻的理性思考。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如何建设新农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在热得发烫的时候,冲点凉,冷静下来思考诸多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一、必须冷静分析农村形势,恰当地估价“三农”问题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hjt*同志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的一把钥匙。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这一点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但是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状况,却因为区域、环境、地理条件等差异,人们认同的结果大相径庭。不论怎么看,“富裕”是个别现象,“温饱”是一般现象,“贫困”是特殊现象,这应该是目前农村的基本状况。造成这些现象的潜性因素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普遍较低,而显性表现则是农民的生活质量普遍较差。这是笔者对“三农”问题的基本估价。过高或过低地评价农村形势,都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认识上的障碍。
农业生产力水平普遍较低,这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几年的工夫就解决了全国人民“吃粮”的问题。但是,随着集体积累的逐渐消耗和农业基础设施的逐渐朽毁,加之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滑坡到了极限。从劳动力的状况看,青壮劳力基本上进城务工,种田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残者;从劳作方式上看,基本上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从农产品经营情况看,基本上不是自由进出市场。科学技术难以推广,优质良种难以普及,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农民的生活质量普遍较差,这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也存在饮水不安全、如厕不卫生以及“上学贵、看病难”等问题。一些搞了小城镇建设的地方也是“一条路,两排房,前面臭水沟,后边污水塘”。住房外观改善了,而柴火灶使内观与茅草房差异不大。至于精神消费,根本谈不上水平。人人打麻将、户户“筑长城”是最基本的文化消遣。封建迷信、信神弄鬼已不是暗流涌动,烧香拜佛、占卦算命十分流行。
近几年来,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三农”政策,使农业、农村、农民的状况出现了重大转机,尤其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之举,更是深得民心。实际上,农民从免税和种粮补贴中得到的好处,都被农资价格的上涨抵消了。这也是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正确的认识是科学决策的先导。客观地分析了“三农”的现状,才能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是统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关键。既然是关键,就要讲科学;讲科学,就来不得半点的浮躁,更来不得半点的虚假了。
二、必须清晰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切实抓好重点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的要求看似平淡,实际上内涵相当丰富。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是很难把握这个基本要求的实质的。笔者认为,只有冷静分析了农村形势,才能清晰理解基本要求的实质,突出重点,不搞面面俱到。
发展生产,重点是提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要探索农村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既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也很难抗御风险。政府投入的力度即使再大,自身没有抗御风险的能力,势必很难适应经济发展大潮。现代化的农业不是在河湖港汊摆弄小舢板。由于农民受传统理念影响,现代化的信息和理念接受比较缓慢,靠他们自身创造出发展生产的新模式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在加大农业投入的基础上,重点是引导农民改变经营方式,扶持农民扩大生产规模。目前的种植模式很难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很难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亦即农业生产力水平很难提高,当然是农业生产很难发展。
生活宽裕,重点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目前最基本的要求是出行方便(道路),饮水安全,如厕卫生,厨房洁净,圈舍分离,还有上得起学,看得起病。目前是要在“宽裕”上想办法,而不是在“富足”上做文章。
乡风文明,重点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环保、卫生的生态村创建。首先是移风易俗,要爱科学、讲文明、重法治。其次是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提倡送戏、送书、送科技的“三下乡”活动,积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再次是挖掘传统道德文化的瑰宝,让古朴淳厚的民风焕发新枝。
村容整洁,重点是治乱、治脏。首先是抓人畜分水,抓改水改厕改厨,洁净能源,整治环境。其次是抓村庄绿化,优化环境,净化空气,这是投入小、收益大、泽被子孙后代的大好事。
管理民主,重点是尊重农民的自治权。民主是一个渐进过程,尤其是农村民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象上楼梯一样,从一楼开始,一步步地来。这就要求政府在帮助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过程中,到位不越位,补位不缺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口号不是新的,但内容却是崭新的。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要做到,实是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抓住了“三农”问题的牛鼻子,既注重“两点论”,又突出“重点论”,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是完全可以收到实效的。当然,还要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有选择地突出重点,从而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必须正确处理几个关系,着力解决好几个突出问题
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的不平衡发展,使得城乡差距已经超出了追求效率的范畴,呈现出了相当的不公平、不公正的态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了平抑这种不公平和不公正,让九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安定和谐。这样的好事要把它办好,使它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离不开各级政府的规划、指导和建设。然而,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程度,是关系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关系,着力解决好几个突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处理好发展生产与上项目的关系,着力解决农业标准化的问题。这也是一些干部认识模糊的问题。他们认为要发展生产就要抓招商引资,引进项目,或抓几个项目建设。这一点他们也是有经验的,因为有抓小城镇化建设的作法摆在那里。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恰恰不能照搬那一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济翻身的农民把资金投入在建房做屋上,当时政府就错失了引导发展的良机,导致农村出现滥占耕地、乱建私房现象,这是无政府状态的结果。后来的小城镇建设,由政府包操包办,这又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所以,发展生产就是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要上的项目也是围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做文章,促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二是处理好民心工程与样板工程的关系,着力解决群众受益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民心所向。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也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引导与支持。现在最担心的是一些干部把民心工程办成了样板工程,群众享受不到实际利益。新农村建设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关键是这个“点”与“面”是否有必然联系。“点”可以有榜样性、指导性,而“面”不一定非要照抄照搬,否则就是齐步走、一刀切,民心工程就成了“伤民”工程。因此,要让群众真正受益,民心工程应由农民群众说了算。
三是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着力解决体制性障碍问题。新农村建设虽然由农民群众自己说了算,但毕竟应有计划,有计划就有指标。因此,几项硬件的指标还是必不可少的。硬件可以量力而定、量力而行,那么软件呢?尤其是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等软件建设谁来承担?只有硬件建设,没有软件建设,新农村就“新”不起来。硬件农民可以自己建,而软件必须由政府抓。重点是必须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着力解决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问题,否则,硬件也难实现。
四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协调的关系,着力解决“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新型的农民,培养新的理念,掌握新的科技,发展新型的经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的第一条就是“生产发展”,亦即经济发展、物质文明建设搞上去。而后面的四条基本要求则都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框架内。脱贫致富走的是发展经济的路子。当前许多农民在精神上也要“脱贫致富”,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崇尚科学,讲究文明。农民文明素质提高了,才能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因此,“富脑袋”工程是新农村建设工程中的重点和亮点。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