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
应城党校网 2010-12-26 |
|
|
|
|
|
应城市农业局副局长 熊 华
应城市农业局综合股股长 李 俊
循环农业,也称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 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 最大限度地再生利用、深度利用农业废弃物,通过改良土壤,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 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永续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我市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与现状
由于我市各地地形、气候、资源等的差异,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循环农业模式。目前主要四种模式。
1.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以及加工业紧密结合起来,把“植物生成—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物链连接起来。通过沼气发酵来处理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包括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不仅防治了环境污染,而且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还可以用于做饭、照明、储粮、保鲜、发电等多项生活、生产活动;同时,沼气发酵的残余物沼液和沼渣,可以种稻、种菜、种果、浸种育苗、饲养畜禽、养鱼等,起到改良土壤、提高生物产量和质量、生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等作用,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我市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一建三改”模式。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主推模式是“一建三改”。这种模式主要是把沼气利用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在建设8立方米沼气池的同时,引导农民同步改厕、改圈、改厨。产出的沼气用于烧水、做饭、照明;产生的沼渣、沼液用于养鱼和农作物追肥,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沼液还可用作添加剂喂猪,节约饲料。
二是“多位一体”产业模式。这一模式以沼气建设为核心,以农户庭院为依托,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生态农业及设施农业技术,配套进行改厕、改圈、改厨、改院,推行农户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成无害化、农村进步小康化。具体模式包括,非养殖户发展“二位一体”(厕所、沼气池);养殖农户发展“三位一体”即“猪—沼—果(菜)”等模式;规模养殖户、设施农业生产区,发展“四位一体”(厕所、保温畜禽舍、温室大棚、沼气池)和“五位一体”(厕所、保温畜禽舍、温室大棚、青贮池、沼气池)模式;学校、规模养殖场,发展大中型沼气生态工程模式。
2.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该模式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物种的特点,能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既充分利用了太阳辐射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又为农作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和生物产品的产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市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立体种植型。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等。如去年我市“麦-菜-棉”、“菜-椒-棉”等旱地立体种植模式面积达2万多亩;“金水梨-麦/花生”等果园立体种植模式面积也超过2500亩。
二是立体养殖型。包括陆地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如我市杨河川江农业综合示范园,建成精养水面1000亩,岸上有猪、池面有鸭、池中有鱼,形成立体生态奇观。
三是立体种养型。如我市南部湖区在稻田内养鱼、养虾、养泥鳅、养河蟹,有的在稻田内种植细绿萍后再养鸭或养鱼。去年全市水田立体种养模式面积达到了5万多亩,其中“稻鸭共养”模式最普遍,面积超过1万亩。
3.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使种、养、加、贮、运、销、服务相配套,同时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形成以工补农、以农带牧、以牧促农、以农牧发展推进工业生产的生态经济大循环和开放复合式的结构。如我市四里棚办事处栗树村综合养殖场即采用此种方式。
4.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美学为指导,因地制宜的设计融农业生产、示范推广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区,应用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技术,合理构建不同功能区之间和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再生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模式,建立起具有良好持续再生能力的综合生产结构,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一种循环农业模式。它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融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与环境保护为一体,通过大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该模式主要发展以绿色农业为基础,构建集农业种植、养殖、农业观光、度假、食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发展针对城市居民消费新需求的生态型、科技型观光农业,把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如我市城中办事处国光村的桃花园、汤八线林果走廊等都是由传统的蔬菜、粮食生产转向集蔬菜、瓜果为主体的观光农业,并由此带动了餐饮、娱乐等相关的产业的发展。
二、我市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思想认识不够。目前对循环农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我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剧对自然的索取,忽视资源、环境等指标,不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二是对资源利用和开发的价值度量问题认识不足,少数农民缺乏循环农业生产知识,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施肥、过度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利用,造成生态失衡和破坏;三是对科学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足,缺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标准和行为规则。四是少数地方和单位存在对抓循环农业工作重视不够,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力度不大,应用标准化生产措施不硬的问题。
2.缺乏资金投入。资金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血液”。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从长远来看符合农民的利益,但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发展前期,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满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但农业发展循环经济较工业最大的弱势是循环经济的实施者和收益者都是资金缺乏、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农户个体,不仅投资基础薄弱,而且难以满足中长期发展对大量资金的需求。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近年来,在我市农村沼气建设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畜圈、厕所、厨房的“三改”配套率不高,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没有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制度的重要支撑,它包括现代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制度体系、农业质量和环保标准体系、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农业法律保障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市逐步加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从全市来看,这项工作的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有些地方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这种状况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三、我市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科学制定规划。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继续沿用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带动经济的高增长,还是通过发展新经济,以高新技术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而发展循环农业,建立循环农业经济新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因此要把发展循环农业列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长期规划,加强对循环农业主要指标的分析及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计划的实施。
2.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的综合,而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因此要加强对环境温和的新型肥料和新型控释肥料的应用,大力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等新方法,推广精准施肥等新技术,将微量元素与有机肥混合配方使用,同时结合其他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循环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根本。要完善“猪-沼-稻、猪-沼-菜、猪-沼-果”模式,以养殖业为龙头,沼气建设为中心带动粮食、蔬菜、果业、渔业等产业,广泛开展农业生物综合利用,利用人畜粪便入池产生的沼气作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种果、养鱼、喂猪、种菜,多层次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
3.健全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乡镇、村级服务网络建设,强化循环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使农民掌握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运用会议、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节能减排十大技术。要大力示范沼气利用、秸秆气化、稻草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重点循环农业技术的成果。要积极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的引进与应用,降低生产成本。
4.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是推进循环农业的基础和前提,是引导绿色生产、强化农产品安全体系的导向,也是衡量和检验循环农业发展成果的标准。应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标可依。通过开展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认定和农产品市场速测等工作,把标准化真正落到实处。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有效阻止有毒有害农产品进入城乡居民餐桌,促进符合循环农业标准体系的农产品生产,实现优质优价。
5.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完善流通体系。要按照循环农业的要求,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鼓励各类企业发展涉农产业,发展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和外向型农业,促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升级。要加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经纪人购销组织、各行业协会建设,设立农产品直销窗口和直销点,构建循环农业产品销售网络,促进循环农业产品市场化、外向化。
6.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发展后劲。要加大对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在财政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要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发挥好国家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对循环农业的投入,促进循环农业快速发展。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