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我市乡镇经济的几点思考 |
应城党校网 2010-12-27 |
|
|
|
|
|
应城市杨岭镇党委宣传委员 程晓燕
通过听取绍兴市委党校教师讲解绍兴发展地方经济的经验,以及到诸暨枫桥镇、上窑村和越红纺织集团等地现场考察所了解的情况,联系应城经济发展实际,特别是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我认为让乡镇经济尽快发展起来是目前摆在我市经济发展面前的首要问题。
应城是一个农业县级市,乡镇经济发展基本以农业为主。乡镇企业大多是单一的小块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拳头”产品,市场潜力不大,严重制约了乡镇的经济发展。我市发展乡镇经济,突出的是应该转变干部的思想观念,提高干部政治觉悟,摒弃传统落后思想,放眼看世界,学先进。产业集约化、产品品牌化和机制灵活是绍兴经济迅猛发展的三大法宝。应城虽然与绍兴经济差距较大,但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已有了很好的基础,而且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市经济迅猛发展潜力巨大。我市发展乡镇经济,可以以 “三抓”为突破口。
一、抓好农产品加工转化,促进农产品上档升级
作为一个农业县级市,我市各乡镇都有许多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田店香稻、三合茶叶、杨河小运大米、杨岭林果、汤池甲鱼、郎君莲藕、陈河的荸荠等,这些都构成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宣传包装不到位,不能形成块状经济,上不了规模,致使这些本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农产品,不能在市场经济中闪光发亮,只能委曲求全,以低廉价格出售,而且主要是内销,不能打入外地市场,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绍兴人让黄酒走向世界,药材种植闻名全国,丝绸享誉海内外,龙井、珍珠、兰花等特色农产品占领国内市场,他们靠的就是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好,包装档次高。因此,我们也可以根据各镇特色,重点扶持培育一些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应城农业名牌产品,使之跳出“农”门,走向世界。
二、抓好工业龙头企业培植,形成镇域特色经济
目前,我市各乡镇民营工业企业,虽然百舸争流,各具千秋,但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大多集中在城区,乡镇较少,主要以家庭作坊生产模式为主流。绍兴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模式是“政策机制灵活,龙头企业拉动,行业聚集推进”。根据我市各乡镇实际,我们也可以因地制宜,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合并等方式,在各地各行业培植扶持一批较具规模的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引领行业聚集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城北和杨岭可利用石膏矿产资源优势,扶持培植一个较大的石膏集团公司,搞好石膏深加工,提高石膏产品科技含量,生产出一批石膏品牌产品,在减少矿产资源粗放式开发所形成的资源浪费的同时,引领石膏行业将石膏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使应城石膏产品闻名世界,使城北、杨岭乡镇经济再上新台阶。东马坊可围绕发展“十三香”做文章,通过加大技改,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广告宣传力度,使产品叫响全省、叫响全国。同时,根据企业需求,与该处各村农户长期签订产销合同,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从而使东马坊成为应城的“味谷”。
三、抓好特色产品的宣传推介,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一是靠产品质量,二是靠广告宣传。各企业要高度重视特色产品的宣传推介,政府各部门也要提高这种意识,利用各种形式和各种途径,大力宣传(下转第14页)(上接第42页)我市各类特色产品。比如,绍兴市市长在接待来客时,经常告诉来客,“坐鲁镇乌蓬船,喝绍兴黄酒,是人生一大乐趣”。我市各部门可利用会议、新闻媒体、广告等途径对外广泛宣传各地的特色经济,各乡镇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形式宣传自己的品牌,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如采用大幅标语、横幅、宣传栏将特色产品写成通俗易懂广告语,张贴于各村组,让更多人了解应城,了解应城的特色经济,从而使应城各类特色产品逐渐走向全国,占领全国市场。 |
【打印新闻】
【关闭窗口】
|
|
 |
|
|